井田内,由于煤层回采,形成大面积的塌陷积水区,其积水面积约4.5km2。洪水期标高低于+20m地段易发生内涝,矿区汇水面积高达22.53km2,内涝水一般通过李嘴孜泵站排入淮河。
1.2.2 气象
淮河流域地处我国南北气候过渡地带,属于暖温带半湿润季风气候区,本区属寒温带湿润气候,季风性明显。年平均的气温15.1℃,极端最高气温41.2℃(1966年8月8日),极端最低气温-22.8℃(1969年1月31日)。
年平均降雨量926.3mm,最大降雨量1723.5mm(1954年),最小降雨量471.9mm(1966年),日最大降雨量320.44mm,小时最大降雨量75.3mm,降雨多集中在6、7、8三个月,约占全年的40%。
年平均蒸发量1610.14mm,水面最大蒸发量2008.1mm(1958年),最小蒸发量1261.2mm(1980年),蒸发量大于降雨量,湿润系数约0.5。
春夏两季多东南风、东风,秋季多东南、东北风,冬季多东北、西北风。平均风速3.18m/s,最大风速20m/s。
年初霜在11月上旬,终霜期为次年4月中旬,无霜期191~238天。
初雪一般在11月上旬,终雪在次年3月中旬,雪期72~127天,最长138天,最短26天。最长连续降雪6天,日最大降雪量160mm。
冻结及解冻无定期,一般夜冻日解。冻结深度40~120mm,最大冻土深度300mm。
1.2.3 地震
淮南市属于许昌~淮南地震带,根据历史资料,淮南地区地震活动强度不大,以轻度破坏和有感地震为主,据记载有感地震16次,1917年、1931年、1937年、1954年及1976年均有地震波及。根据国家地震局和建设部于一九九二年六月正式发布《中国地震烈度区划图(1990)》,淮南矿区所处区域均划为6度基本烈度区,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值为0.10g。
1.3 矿井开拓开采现状
李嘴孜矿采用斜井、集中运道、分区石门开拓方式,-250m为主要回风水平,-400、-500为主要的运输水平,运输巷道大多数布置在B4b底板岩石中。 1、第一水平
目前西三采区C13、B11b采至-250m,到2010年底-250m以上采毕。西三采区东翼其它煤层均未开采,西翼全部采毕。
4
2、第二水平
仅有西三采区正在准备中。 3、第三水平
东二采区东翼C13煤层预计2010年10月底采毕,B11b、B7b、B4b、A1采至-440m标高。西翼C13、B11b、B9b等煤层采至-480m标高;
西一采区C13煤层采至-480m标高,东翼B11b煤层采至-480m,西翼采至-440m,其它煤层均为井巷煤柱;
西三采区暂未准备;
西五采区除A组煤外其它煤层基本采毕;
西七采区C13、B11b、B9b西段采至-440m标高,其它煤层未开采。 4、未来三年采场安排规划
2011~2013年间计划回采工作面38个。其中:提高上限工作面5个,A组煤工作面4个。提高上限工作面将受第四系砂层水影响,A组煤工作面的开采将会增加矿井涌水量。
1.4 矿井排水系统
矿井现有三个水平中,孔井(原孔集矿)-530m、-400m、-250m原为孔井独立的排水系统,现矿井主排水设在原孔井-530m中央泵房。目前,李井(原李咀孜矿)的水下放到-530m水平,由孔井-530m泵房排至地面。另外,有一辅助排水系统为-400m李井清水泵房,其水源为-250m原孔井西六以西的A1煤底板灰岩水,通过管路引入-400m水平清水泵房,再排至地表被利用,利用量为220m3/h。
表1-2 李嘴孜矿排水能力核定基础参数表
排 水 方 式 ------------------------- 核定水平水(m3) ,排水管Φ×趟数 备用泵安装水泵 工作泵台数 台数 核定排-------------- ---------------- ----------- 3水水平 (m/h.台×排水量(m3/h) 排水量台) (m3/h) 检修泵台数 ----------- 排水量(m3/h) 工作+备用台数 --------- 排水量(m3/h) 矿名 李嘴孜 -530m中央泵房 -400m清水泵房 -400m -250m ↓ 孔井 -530m→→→地面 -530m 3 -530m水仓7634m,Φ12\×3 -250m→-400m李井→地面 李井 3-400m水仓979m,-400m Φ10\×1 300×6 2台,600 2台,600 2台,600 4台, 1200 280×2 1台,280 1台,280 2台, 560 由表1-2可知,李嘴孜矿正常排水能力为880m3/h,最大排水能力为1760m3/h。综上所述,李嘴孜矿排水系统符合《煤矿防治水规定》的相关规定。
5
第二章 以往地质和水文地质工作评述
2.1 以往地质工作评述
因李嘴孜煤矿由原李咀孜矿和孔集矿整合而成,且从新庄孜井田划入李嘴孜煤矿一区块,因此,勘探工程量分三个区域阐述: 1、原孔集矿地质勘查工作
1957年~1958年,由安徽煤田一队(原华东120队)进行普查、精查工作,普查与精查共完成钻孔40个,工程量17559.32m,于1958年8月提交《二道河勘探区精查地质报告》,经省煤管局审批。难以满足建井要求,故需进行补勘。
1962年由安徽煤田一队对本区进行精查补充勘探,勘探线距500m,完成钻孔41个,工程量18139.92m,于1964年3月提交《淮南煤田二道河勘探区最终地质报告》。报告上报国家储委,但未予批准,仅核实了原F2断层以东-300m以上储量。
1964年~1988年,由原淮南矿务局勘探队,先后分三期进行了采区生产补充勘探,施工钻孔68个,工程量35262.38m,编制了《孔集矿-550m延深水平补充地质勘探报告》,为-550m水平以下及西部找矿提供了地质资料。 2、原李咀孜矿地质勘查工作
1960年3月~1961年7月,由原淮南矿务局勘探队,进行详查的勘查工作,完成钻孔15个,工程量3940.10m,编制了《李咀孜勘探区阶段地质报告》,为原李咀孜建井提供了地质资料。
1963年12月~1965年8月,由原淮南矿务局勘探队进行补充勘探,施工钻孔20个,工程量4987.41m,并于1965年9月提交了《李咀孜井田补充地质资料》,经原华东煤炭工业局批准,作为原李咀孜矿矿井生产与建设的依据。
1989年3月,为解决-530m水平西运道定向问题,原李咀孜东翼深部煤层赋存情况及F1断层位置,原淮南矿务局勘探队进行局部的生产补充勘探,施工了3个地质钻孔,工程量2231.02m。由于赶上了汛期,李Ⅱ-4孔未打到F1断层,故本孔未达到预期目的。
3、新庄孜矿井田地质勘查工作
1977年~1982年,在勘探工作的基础上由原淮南矿务局地测处组织编制与提交了《谢家集~新庄孜区段-662m~-1000m水平地质勘探报告(精查)》,在现李嘴孜矿区范围内有5个钻孔,工程量4706.21m。该报告经原安徽省煤炭工业公司皖煤生字83(50)号文批准,作为深部水平储量核准的依据。
以上三个区域,合计施工钻孔192个,工程量86826.36m。
通过以上历次普勘、精勘和补勘等地质工作,基本查明了井田的地层分布、岩
6
性特征和厚度等;查明了煤系地层分布、煤炭储量及煤质,煤层分布于石炭系太原组、二叠系山西组、上下石盒子组地层,其中太原组含煤厚度不稳定,无开采价值,可采煤层主要分布在二叠系下部;查明了井田内的主要褶皱和断层构造等。
2.2 以往水文地质工作评述
1、原孔集矿水文地质勘查工作
1966年5月~1970年3月,由孔集矿承担对东二(孔Ⅰ线)至西七(Ⅳ-Ⅴ线)采区B、C组煤层上覆新地层进行水文地质补充勘探;
1976年2月~1977年2月为满足孔集矿延深水平灰岩涌水量预计及-250m水平A组煤开采,在西二采区(Ⅰ-Ⅱ线)~西九(Ⅴ-Ⅵ线)对-250m水平以上,以太灰C3-?组灰岩为重点进行了水文地质补充勘探工作,提交了《孔集井田太原群灰岩水文地质补充勘探阶段报告》。
1976年10月~1978年7月,为解决孔集矿西六风井施工问题,由原矿务局钻探队承担在西六风井进行了一次水文地质钻探及抽水试验,提交了《孔集矿西六风井工程检查钻地质、水文地质简要说明》。
1976年~1989年,针对孔集矿水文地质条件极复杂的特点,由原淮南矿务局勘探队进行了专门水文地质勘探,完成水文钻孔276个,工程量18272.60m。
1988年按《矿井地质规程》对矿井水文地质条件进行分类,孔集矿水文地质类型属于极复杂型。
1987~1991年由原淮南矿务局局与原孔集矿共同承担对孔集矿-400m以上,东自工广煤柱线,西至孔Ⅶ线范围内,开展A组煤底板岩溶水水文地质条件的补充勘探试验工作(工程控制范围)。建立地面动态观测孔74个。1992年6月由原淮南矿务局及原孔集矿共同承担提交了《淮南矿务局孔集井田A组底板岩溶水水文地质条件勘探试验报告》。
2、原李咀孜矿水文地质勘查工作
1960年4月~1960年8月为解决李咀孜西二采区C13槽急倾斜厚煤层的冒落开采试验。由原淮南矿务局承担,对西二采区即(Ⅰ-Ⅱ线)范围内第四系地层赋存情况进行了水文地质钻探工作,同年与北京煤炭科学研究院共同编写了《李咀孜井田(Ⅰ-Ⅱ线)第四纪冲积层分布规律及赋存状态》总结。
1966~1969年由原淮南矿务局承担,对毕家岗井田新Ⅰ线以西,李咀孜井田Ⅲ线以东,即毕李井淮河径流地段的新地层进行水文地质补充勘探工作,1969年5月提交《水文地质说明书》(毕家岗矿西翼李咀孜东翼水文地质补充勘探资料)。该项补勘是为李咀孜矿淮河河床下开采提供水文地质保障。
7
1964年~1972年,由原淮南矿务局勘探队,分二期进行专门水文地质勘探,完成钻孔161个,工程量7380.15m,为水体下开采提供了可靠的水文地质资料。
1979年~1983年,李二矿~李咀孜矿走向22公里范围(8对生产矿井)内,由原淮南矿务局钻探队与各矿共同承担,由井上、下相结合的A组煤底板岩溶水补勘查条件工作。1983年,由原淮南矿务局与西安地勘分院共同承担提交了《淮南矿区解放A组煤底板岩溶水水文地质条件及防治方法总结报告》,该成果于1985年获煤炭部科技进步二等奖。此期间该范围建立动态观测孔118个,净增排水能力3857m3/h,为-660m以上A组煤4189.6万吨地质储量查清了条件。
1988年按《矿井地质规程》对矿井水文地质条件进行分类,李咀孜矿水文地质类型属于极复杂型。
3、李嘴孜矿近期水文地质工作
2005年8月~2009年6月淮南矿业集团与合肥工业大学合作开展了李嘴孜矿地下水化学特征研究及快速判别系统开发研究,对李嘴孜矿主要含水层(组)水化学特征进行了深入研究,建立了突水水源快速判别系统,并撰写了《李嘴孜矿地下水化学特征研究及快速判别系统开发研究报告》。该系统能够快速判别突水水源,为矿井及时采取合理的防治水措施提供了重要参考依据。
以往水文地质工作合理划分了井田的含水层(组)(第四系砂层孔隙含水层(组)、煤层顶板砂岩裂隙含水层(组)、太原组灰岩岩溶裂隙含水层(组)和奥陶系灰岩裂隙岩溶含水层(组))和隔水层(组),并基本查明了其水文地质特性(主要含水层(组)的单位涌水量、水温、水质、渗透系数等);基本查明了井田水文地质条件(各个主要含水层(组)的补给、径流和排泄等);基本查明了井田主要构造(褶皱、断层)的水文地质特征;分析出了各含水层(组)的水化学特征及特征离子,并实现了利用计算机软件自动判别矿井突(出)水水源。
8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综合文库最终版-李嘴孜水文地质类型划分报告V1117 - 图文(2)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