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7范文网 - 专业文章范例文档资料分享平台

德育教育

来源:网络收集 时间:2021-12-31 下载这篇文档 手机版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需要完整文档或者需要复制内容,请下载word后使用。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微信号:或QQ: 处理(尽可能给您提供完整文档),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课程学习指导书 第一章 德育即道德教育

(一)本章学习目标

了解德育一词的由来,古代德育与现代德育的区别,理解我国德育概念演变的过程,我国对德育概念的界定,我国“大德育观”的合理性与局限性。掌握道德教育、政治教育、思想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的区别,

(二)本章重点

1、古代德育与现代德育的区别 2、我国的“大德育观”

3、我国德育与西方德育概念的区别

4、道德教育、政治教育、思想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的区别

(三)本章思考题

1、古代德育与现代德育的区别 2、论述我国的“大德育观”

3、比较学校生活中的“道德领域”与“非道德领域” 4、论述道德教育与政治教育的关系 5、论述道德教育与礼仪训练的关系

第二章 德育即教育的道德目的

(一)本章学习目标

掌握教育的日常用语含义,了解教育与学习、有教育意义的活动、哺育、教学、教唆、管理、改造、训练等概念的区别,理解教育与道德的关系,德育历史地位演变的过程。

(二)本章重点

1、教育的日常用语含义(即教育的一般含义) 2、教育与道德的关系

(三)本章思考题

1、试区别教育与学习 2、试区别教育与教唆

3、试区别道德教育与道德灌输 4、教育一词的日常用语含义 5论述德育是教育的最高目的

第三章 德育的必要性 (一)本章学习目标

了解反对和怀疑道德教育必要性的主要理论,掌握个人取向、社会取向、学校取向道德

教育必要性的理论辩护,理解道德的相对性和绝对性,并能从理论上对道德相对主义进行批驳,确立理性的德育理念

(二)本章重点

1、个人取向、社会取向、学校取向道德教育必要性的理论辩护、 2、学校道德教育必要性 3道德相对主义的危害

(三)本章思考题

1、个人取向道德教育必要性的理论辩护 2、社会取向道德教育必要性的理论辩护 3、论述学校道德教育必要性 4、试述学校德育的必要性 5、对道德相对主义的批判

6、论述全球化背景下德育的必要性

第四章 德育的可能性

(一)本章学习目标

了解美德是否可教的主要理论分歧,理解伦理学上关于什么是美德的争论,掌握教育学和语言学上道德是否可教的理论分歧,确立美德可教的理性信念。

(二)本章重点

1、德育的可能性

2、道德是否可教的伦理学分歧、教育学分歧、语言学上的分歧。 3、美德的内涵

4、美德可教的理性信念。

(三)本章思考题

1、试述德育的可能性

2、道德的学与教同知识和技能的学与教的区别

3以事例说明“教”的意向性解释和成功性用法的区别 4试比较道德可教的行动性解释与非行动性解释

第五章 德育内容

(一)本章学习目标

了解古代德育内容和现代德育的主要内容,掌握道德内容的不同层次及功能,理解品德的结构,中西德育内容的不同,我国德育内容的调整。

(二)本章重点

1、道德的层次及功能 2、品德的结构

3、我国德育内容应作哪些方面的调。

(三)本章思考题

1、试析私德教育、公德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的关系

2、试析道德理想教育、道德原则教育、道德规则教育的关系 3、试析促进道德认知发展、培养道德情感、道德行为训练的关系 4试从德育内容的结构上分析学校德育的功能 5比较中西德育内容之不同

第六章 德育手段

(一)本章学习目标

掌握德育的主要手段,语言、榜样、情景、环境、体验等的具体运用,及在道德教育中的不同作用

(二)本章重点

1、规范性用语和评价性用语 2、师德的主要内容 3、情景性道德教材 4、奖赏与惩罚

(三)本章思考题

1、道德义务判断与道德价值判断 2、规范性用语与评价性用语的区别 3、道德倡议与道德指令的区别 4、如何正确理解惩罚的含义 5师德与德育的关系

第七章 德育方法

(一)本章学习目标

掌握我国德育的确主要方法,说服、示范、集体讨论、体验、角色扮演等方法的含义及具体运用。

(二)本章重点

1、说服的含义及具体运用

2、事实判断、和价值判断、义务判断

(三)本章思考题

1、说服与压服的区别 2、说服与说理的区别 3、说服与说教的区别

4、试评析和比较结果论和非结果论的说理方式

5试论事实判断、和价值判断、义务判断在道德推理中的地位和作用 6比较直接示范和间接示范

第八章 直接道德教学与间接道德教学

(一)本章学习目标

了解直接道德教学出现的历史背景,直接道德课的结构,理解直接道德课的利弊,掌握渗透在学科教学中的各种道德影响。

(二)本章重点

1、直接道德教学的优势与局限性

2、渗透在学科教学中的各种道德影响。

(三)本章思考题

1、教学与德育的关系

2、结合实际分析道德课的利与弊

3、为什么说学科教学是学校德育的基本途径

习题参考答案

第一章 德育即道德教育

1、古代德育与现代德育的区别

德育概念分析,首先涉及的是德育的范围问题,即概念的外延问题。“德育”的外延并非一

成不变,它随历史发展而不断变化,同一历史时期不同国家的德育范围也有所不同。

人类最初的社会意识并没有分化为今天所谓的政治、法律、道德、宗教、礼仪之类相对独立的形态,当时的道德同社会意识的其他方面浑然一体,融于习俗之中。所以,古代不存在独立形态的“德育”。所谓“古代德育”,实际上是范围广泛的“习俗教育”或“社会意识教育”,包括今天所说的“政治教育”、“思想教育”、“法制教育”等

到了近代,西方社会随着生产领域及社会生活领域的分化,社会关系日趋复杂化,浑然一体的社会意识逐渐分化,形成政治、法律、宗教、道德等相对独立的社会意识形态。道德规范成为独立的社会意识形态之后,一方面同政治规范、法律规范、宗教规范并存,另一方面又渗透着政治、法律、宗教规范的成分。与此相应,西方的道德教育,一方面从社会意识教育中独立出来,与政治教育、法制教育、宗教教育相互并行;另一方面又不可避免地渗透着政治、法律、宗教教育的成分。

近现代西方学校实际上一直对学生兼施道德教育、政治和法制教育、宗教的或世俗化的人生观教育。这三种成分在西方学校生活中相互渗透,并无严格界线。但由于西方国家经历过各种社会意识形态明确的分化过程,自觉地把道德与政治、法律、宗教区分开来,甚至在某种程度上把它们对立起来,在舆论上早就不再把它们混为一谈,因而也把道德教育与世界观人生观教育(宗教教育)、政治教育相对区分开来。在西方教育理论中,道德教育与政治教育、思想教育有严格的界线,它们分属不同的概念,并未被宠统地称作“德育”。在近现代西方语言和观念中, 2、我国的“大德育观”所谓“德育”指的是“道德教育”,它的外延远远小于古代的“社会意识教育”。

2论述我国的“大德育观”

(1)半个世纪以来中国大陆德育外延的演变。

①从“德育即政治教育”到“德育即思想政治教育”

②从“德育即思想品德和政治教育”到“德育即思想、政治和品德教育” ③从“德育即社会意识教育”到“德育即社会意识与个性心理教育”。即德育包括思想教育、政治教育、道德教育、法制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90年代)——大德育 (2)在中国大陆,德育概念的泛化(大德育观)的原因(参见檀传宝:《德育原理》,第2页)

①传统文化影响

②受前苏联教育学的影响

③中国政治革命的特殊历史轨迹使然。 (3)“大德育”有一定的合理性”

①我国把政治教育、思想教育、道德教育等统称为“德育”,这种约定不是从概念出发,而是从实际出发。在教育实践当中,道德教育而且没有明确的严格的界线;学校生活中也不存在纯粹的道德教育,道德教育必然渗透着各种政治思想因素。 ②我国一向有实施“大德育”的习惯和传统,长期的实践,形成了一套自然而然地把道德教育、政治教育、思想教育融为一体全面实施社会意识教育的经验。

③“大德育”与当前国际教育的改革趋势相一致。近代以来世界各国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强调对年轻一代的政治、法制教育以及宗教的或世俗的世界观和人生观教育,试图通过各种改革加强道德教育与政治教育、法制教育、思想教育的联系。我国坚持“大德育”的传统,与当今世界教育改革的主流不谋而合。 (4)“大德育”观的困窘 ①有悖语言习惯。

②在实践中,容易使道德问题与政治、思想、法制或心理问题混淆。

③思想教育、道德教育、政治教育的心理机制毕竟不相同,而我们在研究的德育心理学时,往往借鉴西方道德教育的心理机制用到思想教育、政治教育方面,显然不可取。同时,“大德育”在教育学上造成了以一样的手段、方法,一样的途径,一样的原则,实施政治教育、思想教育、道德教育。

④此外,世界上多数国家使用的是“小德育”概念,即德育即道德教育,我国的“德育理论”是以“大德育”作为概念框架的理论,如果与中外德育理论作比较研究,就会发生语言和概念上的分歧。

3、比较学校生活中的“道德领域”与“非道德领域”

(1)道德教育有其相对独立性,此乃道德的特性使然。道德是调整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国家之间关系的一种特殊的意识形态和行为规范。调节人的行为的规范,除道德规范之外,尚有政治规范、法律规范、礼仪规范等。道德规范与其他行为规范的区别,在于它包含善恶评价标准。道德事件可以而且必须根据善恶标准进行评价,而纯粹的政治事件、礼仪事件等却不可以从善恶上加以评价。虽然法律规范也包含善恶标准,法律事件可以根据善恶标准进行评价,但是,法律规范诉诸国家机器,而道德规范一方面诉诸社会舆论和传统习惯,另一方面诉诸个人内心信念(良心) (2)根据道德的上述特点,学校生活中,能够从道德上进行善恶评价的领域属于“道德领域”,不能从道德上进行善恶评价的领域属于“非道德领域”。但是,在没有发生思想问题和行为问题时,通常没有必要非得把学校生活的“道德领域”和“非道德领域”区分开来。只有在发生思想问题或行为失范时,在认识和处理思想问题或失范行为中,才需要作出严格的区分。违背学校生活要求的思想和言行,如属“道德错误”,被判为“失德”或“缺德”,那就是“道德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综合文库德育教育在线全文阅读。

德育教育.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复制、编辑、收藏和打印 下载失败或者文档不完整,请联系客服人员解决!
本文链接:https://www.77cn.com.cn/wenku/zonghe/583805.html(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
Copyright © 2008-2022 免费范文网 版权所有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客服QQ: 邮箱:tiandhx2@hotmail.com
苏ICP备16052595号-18
× 注册会员免费下载(下载后可以自由复制和排版)
注册会员下载
全站内容免费自由复制
注册会员下载
全站内容免费自由复制
注:下载文档有可能“只有目录或者内容不全”等情况,请下载之前注意辨别,如果您已付费且无法下载或内容有问题,请联系我们协助你处理。
微信: Q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