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温州鞋业遭遇欧盟反倾销的思考
摘要:自加入WTO以来,中国出口的产品遭受别国反倾销次数越来越多。我国鞋类产品出口比重较大,并成为了反倾销的目标。在我国的鞋类产品中,属温州对外出口量最多。近几年来,温州鞋遭他国排斥的事件几乎年年都有。论文分析了温州鞋业遭受反倾销的现状,并对温州鞋业遭受反倾销的主要原因进行分析,最后提出了一些有效的应对措施。
关键词:反倾销 温州鞋业 欧盟 应对措施
一、温州鞋业遭受反倾销的现状
加入WTO后我国对外贸易持续、快速增长,中国与欧盟的经贸合作快速发展,经贸利益是构筑中欧关系基础的重要因素,欧盟已经成为中国第一大贸易伙伴和累计最大的技术引进来源地,中国则是欧盟第二大贸易伙伴。然而,自欧盟上世纪70年代率先对中国出口商品发起反倾销至今,我国已经成为欧盟反倾销的首要目标和最大受害国。
温州鞋革行业协会提供的数据显示,欧盟是目前温州鞋类出口的主要市场,受欧盟征收反倾销税及金融危机的影响,已连续2年出口急剧下降,温州真皮面料皮鞋出口欧盟从2006年的2309.51万双,下降到2008年的1900万双。今年1月至9月,又下降到920万双,比去年同期下降了35%左右。
二、反倾销相关理论概述
反倾销法(Anti-dumping),指对外国商品在本国市场上的倾销所采取的抵制措施,一般是对倾销的外国商品除征收一般进口税外,再增收附加税,使其不能廉价出售,此种附加税称为“反倾销税”。贸易组织的《反倾销税协议》规定,一成员要实施反倾销税必须遵守三个条件:首先,确定存在倾销事实;第二,确定对国内产业造成了实质损害或实质损害威胁,或对建立国内相关产业
造成实质阻碍;第三,确立倾销和损害之间存在因果关系。具体来说,反倾销法是针对在不同市场上以远远低于正常价值的差别价格销售商品的倾销行为实施的国际价格制裁性做法。它属于经济行政法范畴,适用行政程序,由国家行政机关实施,是以征收反倾销税来抵销进口差价对进口国工业造成的实质性损害的一种行政救济措施。
三、温州鞋业遭受反倾销的原因 (一)外部原因
1.中国市场经济待遇问题是罪魁祸首
中国频繁遭受“反倾销”冲击,一个主要原因是中国尚未被欧盟承认具有“市场经济地位”。在此情况下,欧盟在判定中国商品是否以低于成本的价格在其境内倾销时,不是以某类产品在中国国内的价格作为参照,而是根据其他类似国家的同类产品价格作为参照。但是,由于选取的“第三国”与中国的具体情况存在很大的不可比性,因此,在欧盟对中国的“反倾销”调查中存在较大的随意性和不公平性。这大大影响了中国公司在应付反倾销指控时的自卫能力。随着中欧贸易的迅速增长,尤其是中国对欧盟贸易顺差的增大,欧盟内部贸易保护主义势力抬头,中国也因此成了欧盟反倾销的“重灾区”。据中国商务部提供的数字,自1979年我国遭遇第一起反倾销案以来,欧洲国家至今对华共提起近百次反倾销调查,对华产品立案总数仅次于美国,影响到的出口金额近50亿美元,涉案产品基本涵盖对欧出口的各个领域。一些经济分析家预测,如果“市场经济地位”问题不解决,从2009年开始,中国可能遇到更大的“反倾销”浪潮。因为2008年12月31日,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报告书“242条款”将正式失效,即欧美国家再也不能对中国纺织品施以出口配额限制。在这种情况下,
一旦欧美国家与中国发生贸易摩擦,尤其是在纺织品领域,这些国家可能首先选择的是“反倾销”这一贸易保护武器。
2.WTO遏制非关税措施的使用使反倾销的作用更加突出
世贸组织成立后,传统的贸易保护做法,如配额、许可证等非关税措施已经受到严格约束。WTO要求各成员国普遍降低关税、减少其他非关税壁垒,而反倾销却是其允许的一种贸易保护政策工具,其形式合法又卓有成效且会长期存在,因此成为各国普遍采用的策略。于是,为了达到保护国内市场的目的,贸易国频繁运用反倾销措施来限制外国产品的进入。西方发达国家经济发展相对缓慢,贸易逆差上升,各国为了维护各自的利益,害怕有竞争力的中国产品占领其市场,纷纷采用反倾销作为“合法”的保护手段,来排挤、抵制中国商品;而那些非欧美国家担心中国产品被挤出欧美市场后转向它们,扩大在它们那里的市场份额,使其国内产品价格进一步下降,因此也仿效美国、欧盟和加拿大对这些产品进行反倾销的起诉和调查,形成对中国产品的围攻之势。
3.国际贸易保护主义
国际上以所谓公平贸易为借口的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反倾销措施正被一些国家滥用。一方面,近年来西方国家经济普遍不景气,他们为保护本国产品的国内市场,于是频繁运用反倾销措施来限制外国产品进入。另一方面,由于乌拉圭回合协议的生效,要求各国大幅度削减关税和取消进口数量限制,各国为抵消这一谈判结果对本国工业的冲击,纷纷采用反倾销这一便利而有效的措施。中国近年来经济发展迅速,出口产品种类多、数量大,保持对较多国家特别是西方国家贸易的顺差,自然成了反倾销的主要对象之一。
加入WTO以后,我国出口商品结构不断优化升级,中国正在越来越多的领域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一些资本主义国家对我国暗怀戒心,视我国为潜在
的威胁,在世界范围内散布“中国威胁论”,对我国极力防范。之后,“中国威胁论”逐渐蔓延到发展中国家。一些发展中国家的右派,对华不友好的政客、商人和媒介也假借“中国威胁论”,大肆渲染中国产品的危害,甚至视中国产品的到来是“经济侵略”。因此,许多国家在这种谬论的鼓噪下,为阻止中国产品的进入,往往将反倾销作为重要的防护手段。
(二)内部原因
1.我国经济的发展和出口竞争力的增强,使招致反倾销带有一定的必然性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持续高速发展,外贸出口也成倍增长。我国出口产品多是劳动密集型,而且我国的劳动力价格相对低廉。此外,我国的生产资料价格也占有一定优势,为许多企业在市场营销中采用低价策略提供了条件。而欧盟、美国则擅长出口资本型和高科技型产品,构成其70%以上的出口产品。前些年,一些原产于中国的产品尽管价格便宜,但质量普遍都很差,近几年来中国产品在继续保持价廉的情况下,质量己有明显提高。因此进入这些国家的商品数量在短期内增长较为明显,直接对进口国本土相似产业造成比较大的冲击,经营情况日益恶化的当地产业纷纷提起反倾销申请,希望借助这种手段将我国产品挤出本国市场。可以预见,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行业会与国外产生竞争冲突,这将客观上导致针对我国的反倾销案件在相当长的时间里保持较高的数量。
2.我国产业和企业自身存在的问题
建国以来,中国经济取得了迅速发展,但由于市场尚不规范,盲目跟风现象的存在,导致了大量的缺乏目标性的重复建设发展的市场行为。因而市场上出现了大量过剩产品,为了生存企业在出口销售中采取低价倾销策略。而国内许多企业,则钻中国外贸政策、价格体系尚未完善的空子,一看到国外有市场,
大小企业就蜂拥而去。企业间彼此杀价、低价促销,以期抢到更大的市场份额。由于企业缺乏一种优良的营销组合策略,其盲目低价竞争,不但扰乱了国内价格体系,还致使我国某些出口商品价格越来越低,对进口国同行企业构成一定的威胁。香港某刊物曾对中国160种出口产品的调查中发现,有120种商品价格比应有的价格低20%。无论在国内还是在国际市场上,最后必然会带来国外的反倾销诉讼和调查。
3.国内企业不应诉或应诉不力
面临外国对华反倾销的申诉书,中国企业大都采取了消极被动的态度,应诉率很低,许多中国企业在反倾销诉讼面前完全没有那份互相低价竞销的勇气和激情。这原因是多方面的,一些企业认为官司很难打赢,因而失去胜诉的信心。一些企业对“倾销”的定义不太清楚,他们看到自己的产品价格低于进口国国内同类产品的价格,就自认为存在倾销行为。殊不知“倾销”是指出口产品的价格低于“正常价值”,而非进口国同类产品价格。我国某些企业由于自身存在的问题以及经济体制本身的不完善,如企业注重短期利益、高额的诉讼费、政府监管弱化等,企业在应对过程中总存在一些不足和缺陷,使应对措施不力或不到位,这对于赢得反倾销的胜利会大打折扣。还有一些企业抱侥幸心理,企图借其它企业应诉之功而享免罚之果,结果形成国内同行大家都不应诉的局面。一些企业虽然在认识上和行动上开始重视反倾销的应诉,但对于国外的不利判决反应消极。
拒绝应诉或应诉不力,致使大量反倾销案成立的法律事实,是直接诱发一系列或大规模反倾销调查的决定因素。在对待外国的反倾销的问题上,中国企业的不应诉,形成恶性循环,导致应诉不利,进一步丧失实体权利。如自2006年10月7日起,欧盟对中国皮鞋征收16.5%的反倾销,为期两年。如此不公正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综合文库浅谈温州鞋业遭遇欧盟反倾销的思考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