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天水市北30公里处的三阳川境内。,又名画卦台,它海拨1363米,相对高度170米 。
相传是伏羲绘八卦的地方,山上至今还留有一座画卦台。这里山峰隽秀,溪流淙淙。在渭河中心有数处酷似太极图形的滩地,有一块既如笋柱又似画笔的大石,名为分心石。
卦台山山势奇特,形如龙头,突兀挺拨。它西接渭河,东望三阳川;四周群山环列,若抱若揖。渭河以S形流过三阳川,卦台山与导流山东西相望,守卫三阳川,又恰似太极上的两点。
最有神秘感的是与画卦台隔河相望的龙马山,每逢云遮雾锁之时,山上的龙马洞忽隐忽现,给人以龙马出没之感。 2后人追思编辑
明正德12年(公元1517年),从巡按冯时雍奏立庙于州北三阳川卦台山上(《秦州志》),建许多庙宇,以纪念伏羲。现只存山门、戏楼、午门、钟楼、西殿和伏羲大殿三间。大殿正中塑有全身贴金、身着树叶的伏羲大像一尊;右侧塑一振翼欲飞,造型奇特的龙马;左侧有一八卦图,龙马负图自河中出。卦台山已成为秦州名胜,陇上佳景。
天水地方民间传说,伏羲当时创画八卦、演绎卦义的具体地点,在今天水城北三阳川附近濒临渭河的一座山上叫做 卦台山,是古秦州八景之一。
天水的卦台山,突兀雄伟,景致幽美。早年时候,山上建有一座很大的伏羲庙;庙内有伏羲塑像。庙堂上原有古朴木架,架上悬着一具圆盘,正面黧黑平光,有如古代铜镜,照人见影;上刻八卦,规整常新;用手指轻轻扣击,铮铮如 金鸣声,清脆悦耳。据说,那是伏羲当年赠送给大禹的玉质圆盘八卦。可惜,庙宇早已拆毁,玉卦也无处寻找了。
令人感到欣慰的是,文革动乱之前存放于封台山伏羲庙的另一个木质八卦盘,不久前,在一个农民家里发现了卦盘,虽已被人截为两半,难成完璧,但总算找回来一个 幸存的古老八卦了吧! 这盘八卦系五百年前明代复制品,直径三尺,厚三寸,紫红色,上面除了八卦以外,还刻有日月星辰天体图、二十八宿星座、二十四节气及六十四卦方位等;造型美观,雕工精巧,堪称珍贵文物。卦台山原先建有亭台楼阁、庙宇庭院,现在除了林木丛生,山洞依旧以外,仅剩下一些残碎裂石。
与古老的神话传说相映成趣的是,有不少古人曾在这一带游览凭吊时留下了诗文佳作,从中可以看出当年的盛景,现抄录两首:其一,清:翰林吴西川诗《宿封台禅院》:采药归僧晚,挑灯静话禅。 寺门关夜月,山径锁秋烟。竹影垂帘重,松声隔牖穿。羲皇宫阙近,可许叩先天。 其二,明·诗人孙永思诗《别封台》:羲皇遗台天下奇,四山环合耸独危。冠裳此日劳登眺,风雨他年动梦思。渭水有声留听处,夕阳无意送归时。沙村羸马重回首, 古木颓垣乱鸟随。
卦台山的出名缘于一次偶然的试验。有人闲暇无事在中国地图上找中国的中心时,找到西安后还不罢休,便用硬纸剪成一幅地图找支点,结果就找到了甘肃的天水。这人想:天水虽然在幅员辽阔的祖国算不了个啥,可是若弄面积随便顶欧洲的某个国家还是行的,于是他就又制了一幅地图,试图进一步精确查找,而这一查就找到了的卦台山。也就是说,卦台山是中国版图的最中心。然而最中心就最中心,有啥大惊小怪的?可是不,偏偏有人就倚此做起了文章。
首先是台湾的一名易学家、六经学术研究会董事长张渊量,他说:现在我们在地图上找出天水、敦煌、台湾这三个点画一直线。然后在天水的卦台山画一横线成为十字,再在敦煌和台湾各画一横线,就成为王字,《中庸》曰:“率土之滨,莫非王土”,王是第一等,中国从古以来就是第一,只要团结起来,将来也是第一。我们再在地图王字之外加一口字,就成为国字,在此国字范围都是中国领土。因此他把卦台山命名为天心山,意谓天地之中心。
张先生的话也许比较八卦,我们姑且听之。他说,以天水卦台山为天心,东海定蓬莱,西方有瑶池,正好成一直线。他认为卦台山地形特异,在众山环抱之中,一片沃野,中间一峰巍然突起,堆翠叠绿如同盘中玉荀,上擎青天。而登临山顶,上建伏羲祠、画卦台。在台上一望,只见四周一片盆地,恰如一幅太极图形,渭水自侧面屈曲流来,至后台成S形环绕而过,恰似太极图中那条分界阴阳的S形曲线。更奇妙的是在卦台山八面,恰有八座高峰,其形状西北峰如马,北峰如猪,东北峰似狗,东峰似龙,东南峰似鸡,南峰似凰(雉),
西南峰似牛,西峰拟羊。他们询问伏羲祠中主持道长,果然当地百姓称西北之山为龙马山,南面之山为凤凰山(雉),西南之山为牛山,西面之山为羊山,东面之山为龙山。
其实张先生说这番话的意思只有一个,就是这个卦台山地理形势颇为奇特,恰恰与先天八卦的卦位和卦象符合。所以,我在下面还要说一说到底是怎么回事。
唐代史学家司马贞《补史记·三皇本纪》曰:“太昊庖牺氏,风姓,代燧人氏继天而王。母曰华胥,履大人迹于雷译,而生庖牺于成纪,蛇身人首,有圣德。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旁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始画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造书契以代结绳之政,于是始制嫁娶,以俪皮为礼。结网罟以教佃渔,故曰庖牺氏。养牺牲以充庖牺,故曰庖牺。有龙瑞,以龙记宫,号曰龙师。作三十五弦之瑟,木德王,注春令”。也就是说,伏羲画卦是有所本的,他所依据的就是天地,即象天法地,可是天地太大,大得没了边际,于是聪明的他就找了个模型,而这个模型,就是卦台山。所以明代胡缵宗《卦台记》曰:
卦台俨于南,长山负于北,龙马山集于西,尉迟峡约于东;承渭于上流以资沃,纳陇于下流而纳污。故是台也:前揖卦山,卦山若屏若拱;后俯龙马山,龙马山若围若犄。渭水环乎其北,周道修乎其南,而卦台自西倾南(属岷州)蜿蜒随渭引漳而来,至三阳川之东南而止。于其将止也,突出一小山,其出如维,其止如伫;自上视之如缀珠,自下视之如充纩。高可若千丈,广可若千亩。其峦层起,俯视之如台
之出,其周壁立,仰视之如台之升,故古今谓之卦台。···其台若坐若盘,而羲皇观天察地于此,画卦于此也。
这里,胡缵宗显然早在明朝就已在替张先生说话,伏羲画卦确是仰观于天,俯察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特别是根据卦台山周围地形及所禀灵气,悟出其中宇宙玄理,从而构出模式,画出卦形的。可是早在明朝甚至以前,一直有着一个说不清道不明的问题,而且这个问题非常棘手,任谁也无法回避,就是伏羲毕竟只是传说中的人物,历史上有无其人尚待商榷,要让他的创卦之说不玄乎,人们就得进一步寻找证据。然而好就好在恰在此时,发生了两件事,对回答人们所要关注的这个问题很有帮助,甚至是很大的帮助。一是在距伏羲故都淮阳仅四百公里的安徽含山县于1987年发掘出一块玉刻的八卦图,经碳十四鉴定为五千年以前的物品(见1987年8月8日《人民日报》海外版)。这恰是距伏羲不远的时代,说明八卦早在五千年前便已存在,更就说明伏羲创卦至少并非无稽之谈。一是1984年,一少年从相传伏羲氏得白龟而掘池放养的地方,即今日淮阳城北画卦台前的蔡池钓出一只白龟,周身洁白,玲珑剔透,重一斤三两,253岁,其周身纹理,与伏羲氏所画先天八卦出奇的一致。上甲之中五块,意味着金木水火土五行;外八块即八卦;十块与十天干之十照应;周边24块正好表示二十四节气;下甲12块即十二地支之数;四肢即合四象;上甲下甲,天地乾坤阴阳无极;中心为无极。此龟1997年8月1日放归蔡池。
因这两个证据,人们开始对河出图,洛出书深信不疑,对传说中的卦台山龙马洞更是膜拜有加,因为它就在黄河的最大支流渭河,它就是负图之龙马的洞穴。这时候,人们已是信心满怀,考察卦台山的热情也空前高涨,自然而然,便发现了至少五个问题:一是渭河由西而来,在三阳川蜿蜒东流,在卦台山和东西峡口的马嘴山之间形成一个巨大的“S”型;而南北山脉,呈外弓形,若抱若合,整个三阳川犹如一幅巨型的太极图,阴阳的分界就是渭河。雪后登卦台遥望,图形格外显明。卦台山如龙首(即上龙头),南山众脉如龙身,至马嘴山形成南山卧龙;导流山(和马嘴山相对)如龙首(即下龙头),北山众脉如龙身,至卦台对面的刘家爷山形成北山卧龙;两龙首尾合围构成太极图的边缘。乾南坤北,与伏羲先天八卦之乾坤两卦暗合;定乾坤即定天地,阴阳六爻互相变换,生成整个卦体。二是整个三阳川象天而圆,渭河、葫芦河盘绕交流,暗合天体之银河,而峰峦、山脉分布犹如星座。又太阳黄道经北回归线的夹角为23.27°,而三阳川最南端早阳寺(即善家寺)至最北端郭家寺直线距离是22.8里,符合“上象下形”,可见三阳风水与天象对应。三是勘查南山地脉,由三阳川最东马嘴山向西延伸,依次有马王、马咀山、马家山、马家窑、马家庄、王琪寨、马缰玉沟、马鞍子梁、上脯池、下脯池、细尾子沟,止于滴水崖,构成一个马体形象,正是先天卦象乾卦“金化马”的验证。乾卦象天,因可谓之天马。卦台西北新阳川之北山,从牛耳山开始向东延伸,依次有牛蹄湾、牛领上等,构成一个牛体形象,正是先天卦象坤卦“土化牛”的验证。卦台山居三阳川之西北,方位合先天卦之艮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综合文库卦台山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