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速公路、一级公路宜用骨架密实型水泥稳定类材料基层或上基层,其集料的级配宜符合表6.1.5-2级配范围的要求。
表6.1.5-2 骨架密实型水泥稳定类集料级配
通过下列方筛孔(mm)的质量百分率(%) 筛孔尺寸 基层 31.5 100 19.0 68~86 9.50 38~58 4.75 22~32 2.36 16~28 0.6 8~15 0.075 0~3 6.1.6 水泥稳定混合料的水泥剂量一般为3~6%。当用水泥稳定集料作基层时, 水泥剂量宜为4.0~5.5%,底基层的水泥剂量宜为3.0~4.0%,水泥的最大剂量不应得超过6%。
6.1.7 采用水泥稳定含泥量大的砂、砂砾时, 宜掺入一定石灰进行综合稳定, 当水泥用量占结合料总重的30%以上, 应按水泥稳定类进行设计, 否则按石灰稳定类设计。
当集料颗粒较均匀而无级配、或为含细料很少的砂砾、碎石、或不含土的砂时, 宜在集料中添加适量的粉煤灰或剂量为8~12%的石灰土进行综合稳定。
6.1.8 石灰粉煤灰稳定类材料配合比设计时,试件应在热区25℃、温区和寒区20℃条件下湿养6天、浸水1天后,进行无侧限抗压强度试验以确定配合比,试件的压实度和七天龄期的无侧限抗压强度代表值应满足表6.1.8的要求。
表6.1.8 石灰粉煤灰稳定类材料的压实度及七天抗压强度
层 位 基 层 底 基 层 类 别 集 料 细粒土 集 料 细粒土 C、D、E级交通 压实度(%) ≥98 — ≥97 ≥96 ≥0.6 抗压强度(MPa) ≥0.8 — A、B级交通 压实度(%) ≥97 ≥96 ≥96 ≥95 ≥0.5 抗压强度(MPa) ≥0.6 6.1.9 当高速公路、一级、二级公路采用骨架密实型石灰粉煤灰稳定集料上基层或基层时,集料级配宜符合表6.1.9的级配范围要求。
表6.1.9 骨架密实型石灰粉煤灰稳定集料级配参考表
通过下列方筛孔(mm)的质量百分率(%) 筛孔尺寸 基层 31.5 100 26.5 95~100 19.0 48~68 9.50 24~34 4.75 11~21 2.36 6~16 1.18 2~12 0.6 0~6 0.075 0~3 6.1.10 当采用悬浮密实型石灰粉煤灰稳定碎石基层、底基层时,混合料的最大粒径应分别不超过31.5mm、37.5mm。碎石级配宜符合表6.1.10-1的级配范围。
表6.1.10-1 悬浮密实型石灰粉煤灰稳定碎石的集料级配范围
层位 通过下列方筛孔(mm)的质量百分率(%) 37.5 31.5 19.0 9.50 - - 26 - -
4.75 2.36 1.18 0.6 0.075
基层 底基层 100 100 94~100 88~98 79~92 55~75 51~72 30~50 30~50 16~36 16~36 10~25 10~25 4~18 4~18 0~5 0~5 当采用石灰粉煤灰稳定砂砾基层、底基层时,砂砾级配则宜符合表6.1.10-2的级配要求。
表6.1.10-2 悬浮密实型石灰粉煤灰稳定砂砾的集料级配范围
层位 基层 底基层 通过下列方筛孔(mm)的质量百分率(%) 37.5 100 31.5 100 85~100 19.0 85~98 65~89 9.50 55~75 50~72 4.75 39~59 35~55 2.36 27~47 25~45 1.18 17~35 17~35 0.6 10~25 10~27 0.075 0~10 0~15 6.1.11 高速、一级公路石灰粉煤灰材料结构层应进行抗冻性能检验。
抗冻性能采用28天龄期的试件经20℃至-20℃的5次冻融循环后的残留抗压强度与28天龄期的抗压强度(Mpa)比,即残留强度比(%)评价,其指标应符合表6.1.11的要求。
表6.1.11 石灰粉煤灰抗冻性能技术要求
气候分区 28天5次冻融循环残留强度比(%) 重冻区 ≥70 中冻区 ≥65 轻冻区 ≥60 6.1.12 为提高石灰粉煤灰结构层早期强度或越冬时的抗冻性能,宜在混合料中掺入水泥或其他早强剂,掺入剂量通过试验确定。
6.1.13 水泥粉煤灰稳定类基层、底基层配合比设计,试件应在热区25℃、温区和寒区20℃条件下湿养6天、浸水1天,进行无侧限抗压强度试验确定水泥剂量,其试件的压实度和七天龄期的无侧限抗压强度代表值应符合表6.1.13的要求。
表6.1.13 水泥粉煤灰稳定类基层、底基层的压实度及七天抗压强度 C、D、E级交通 层位 基层 底基层 类 别 集 料 集 料 压实度(%) ≥98 ≥97 抗压强度(MPa) 1.5~3.5 1.0~1.5 A、B级交通 压实度(%) ≥97 ≥96 抗压强度(MPa) 1.2~1.5 ≥0.6 6.1.14 水泥粉煤灰稳定类基层、底基层中水泥剂量宜在3~6%,水泥粉煤灰与集料的质量比宜为13~17 : 87~83,集料级配要求与石灰粉煤灰稳定类混合料相同。
6.1.15 石灰稳定类配合比设计,试件应根据重型击实标准制件,在热区25℃、温区和寒区20℃条件下湿养6天、浸水1天,进行无侧限抗压强度试验确定石灰剂量,其试件的压实度和七天龄期的无侧限抗压强度代表值应符合表6.1.15的要求。
表6.1.15 石灰稳定类基层、底基层的压实度及七天抗压强度 层位 基层 土 类 集料 B、C级交通 压实度(%) — - - 27 - -
抗压强度(MPa) — ≥97 A级交通 压实度(%) 抗压强度(MPa) ≥0.8 ①
细粒土 底基层 集料 细粒土 — ≥97 ≥95 ≥0.8 ≥95③ ≥96 ≥95 0.5~0.7② 注:①在低塑性土(塑性指数小于10)地区,石灰稳定砂砾土和碎石土的7天抗压强度应大于0.5MPa。②低限用于塑性指数小于10的土,高限用于塑性指数大于10的土。③三、四级公路,压实机具有困难时压实度可减少1%。
6.1.16 石灰稳定集料用于基层时, 最大粒径不应超过37.5mm;用于底基层时, 最大粒径不应超过53mm。不含粘性土的砂砾、级配碎石和未筛分碎石最好用水泥稳定, 若无条件只能用石灰稳定时, 应采用石灰土稳定, 石灰土与集料的质量比宜为1∶4, 集料应具有良好的级配。
6.2 柔性基层
6.2.1 柔性基层可用于各级公路。大粒径沥青碎石宜用于C级及C级以上交通公路的基层、底基层;贯入式碎石宜用于B级交通公路的基层,或C级、D级交通公路的底基层; 两者均可以用于改建工程的调平层。
级配碎石可用于各级公路的基层和底基层、以及沥青面层与半刚性基层之间的过渡层。级配砾石、级配碎砾石以及符合级配、塑性指数等技术要求的天然砂砾,可用作交通量较少的二级和二级以下公路的基层和各级公路的底基层。
填隙碎石适用于三、四级公路的基层和各级公路的底基层。
6.2.2 大粒径沥青碎石基层可分为密级配、半开级配和开级配沥青混合料,其设计空隙率分别为4~6%、12~18%、18~24%。密级配沥青碎石具有较高的承载能力,半开级配沥青碎石混合料,具有承重、减缓反射裂缝和一定的排水作用。公称最大粒径等于或大于26.5mm的大粒径沥青碎石混合料宜用大型马歇尔试件进行试验,其试件尺寸为Φ152×95.3mm,试件压实成型方法宜选用振动成型。
6.2.3 密级配大粒径沥青碎石(LSM) 、半开级配大粒径沥青碎石(AM)的级配宜符合表6.2.3的要求。
表6.2.3 大粒径沥青碎石的集料级配范围
级配 类型 筛孔尺寸 (mm) 53 37.5 31.5 通过筛孔百分率(%) 26.5 19 16 13.2 9.5 4.75 2.36 1.18 0.6 0.3 密级配大粒径沥青碎石 LSM-25 100 90-100 70-90 55-75 45-65 35-55 25-45 17-35 10-25 8-20 5-15 LSM-30 100 90-100 75-90 60-85 45-70 40-60 35-55 23-45 17-35 10-25 8-20 5-15 - - 28 - -
LSM-40 100 90-100 75-90 65-85 55-75 50-70 35-55 30-50 23-45 17-35 10-25 8-20 5-15 半开级配大粒径沥青碎石 AM-25 100 70-98 50-85 32-62 20-50 6-29 6-18 3-15 2-10 1-7 AM-40 100 75-98 67-96 50-80 25-60 15-40 10-35 6-25 6-18 3-15 2-10 1-7
0.15 0.075 3-12 3-7 3-12 3-7 3-12 3-7 1-6 1-4 1-6 1-4
6.2.4 密级配大粒径沥青碎石混合料的配合比设计宜采用马歇尔试验方法,其技术指标应符合表6.2.4的要求。
表6.2.4 密级配大粒径沥青碎石LSM的马歇尔试验技术指标
试验项目 试件尺寸(mm) 设计空隙率(%) 26.5 矿料间隙率(%) 最大公称尺寸(mm) 稳定度(KN) 流值 饱和度(%) 浸水马歇尔残留稳定度 沥青用量(%) 20℃无侧限抗压强度(MPa) 20℃抗压回弹模量(MPa) 动稳定度值 31.5 37.5 技术要求 Φ152×95.3 4—6 >12.5 >12 >11.5 >18 实测 55—70 >75% 3.0—4.0 >3 >1000 实测
- - 29 - -
公路沥青路面设计规范
6.2.5 半开级配大粒径沥青碎石的公称最大粒径宜用26.5mm(AM-25)和37.5mm(AM-40),集料的级配应为单粒径粗集料的骨架结构,并用少量细集料进行部分填充。填充料可掺入1-2%的磨细石灰粉。半开级配大粒径沥青碎石的粘结料宜用高粘度的改性沥青。混合料配合比设计可用马歇尔试验方法,其技术指标宜符合表6.2.5的要求。
表6.2.5 马歇尔试验配合比设计技术指标
试验指标 公称最大粒径 马歇尔试件尺寸 空隙率VV① 单位 mm mm % μm 半开级配基层沥青混合料(AM) 等于或大于26.5 φ152.4×95.3 12~18 >12 不大于0.2 不大于20 3~3.5 沥青膜厚度 谢伦堡沥青析漏试验的结合料损失 肯塔堡飞散试验的混合料损失或浸水飞散试验 参考沥青用量 注:试件的毛体积密度测试,以体积法为准。 % % %
6.2.6 当用沥青贯入碎石做基层或调平层时,其沥青、碎石等材料的规格要求与材料用量,宜符合本规范有关条文的要求。
6.2.7 级配碎石宜用几种粒径不同的碎石和石屑掺配拌制而成,分为骨架密实型与连续型,其集料的级配组成应符合附录D的要求。级配碎石用作基层时,其压实度应大于98%,CBR值不应小于180%;用作底基层时,其压实度应大于96%,CBR值不应小于100%。
6.2.8 级配砾石或天然砂砾其颗粒组成应符合附录D的要求,且级配宜接近圆滑曲线。级配砾石或天然砂砾用作基层时,其压实度不应小于98%,CBR值不应小于160%;用作底基层时,其压实度不应小于96%,CBR值对A级交通的公路不应小于40%,对B、C级交通的公路不应小于60%。
6.2.9 填隙碎石可用于二级以下公路的底基层。填隙碎石的单层铺筑厚度宜为100mm~120mm,最大粒径宜为厚度的0.5~0.7倍。用作基层时,最大粒径不应超过60mm;用作底基层,最大粒径不应超过80mm。填隙料可用石屑或最大粒径小于10mm的砂砾料或粗砂,填隙碎石的压实度以固体体积率表示。用作底基层时,压实度不应小于83%;用作基层时,不应小于85%。
6.2.10 泥结碎石路面可用于A级交通的三、四级公路,其材料规格见表6.2.10
表6.2.10 泥结碎石材料规格表
编 号 1 2 3 4 5 通过下列筛孔(mm)的质量百分比(%) 75 100 50 100 40 0~15 100 20 0~5 0~15 0~15 85~100 10 0~5 0~5 85~100 5 0~5 0~5 层 位 下层或基层 上层或面层 嵌 缝
- 39 -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综合文库公路沥青路面设计规范(JTGD50-2006)(6)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