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江城市帶承接產業轉移示範區”的成立和“合蕪蚌”板塊的形成,使馬鞍山面臨著周邊城市之間人才、科技、環境資源等的競爭壓力,形成了不進則退、慢進亦退的格局,產業發展要實現跨越需倍加努力。 三、“十二五”高新技術產業發展總體思路 (一)指導思想
以鄧小帄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以調整、優化產業結構為先導,加快發展速度,擴大產業規模,堅持用高新技術提升傳統產業,培育新興高新技術產業,著力提升高新技術產品附加值,減少經濟的“含碳量”;以增強自主創新能力為核心,以產業化、規模化、集群化為主線,以創新體系建設為重點,以創新、創業、創意載體為支撐,實現高新技術產業的跨越式發展;堅持統籌規劃、產學研結合和資源有效整合,培育有馬鞍山特色和極具競爭優勢的高新技術產業群,不斷提高高新技術產業規模和綜合競爭力,儘快使我市高新技術產業在全省乃至“長三角”地區佔有更重要地位。 (二)發展原則
——調整結構,創新驅動。在充分把握當前高新產業發展形勢的基礎上,進一步解放思想,開拓創新。充分運用“承接產業轉移示範區”賦予馬鞍山“先行先試權”,在產業結構優化、產業空間佈局調整、政策保障、人才引進、自主創新能力培養、科技帄臺建設等方面進行大刀闊斧的改革,力爭使馬鞍山高新技術產業獲得爆發式增長。
——政府推動,市場引導。充分發揮市場對高新技術產業發展的主導作用,實現資源的優化配置,政府要通過宏觀引導和政策扶持,為加快高新技術產業發展創造寬鬆的環境。立足于資源的優化配置,把產業集聚作為高新技術產業發展
的戰略途徑,加快產業向優勢區域和各專業園區的集聚,建設特色高新技術產業基地,發揮輻射帶動作用,進一步延伸完善產業鏈,形成具有較強競爭力的產業集群。
——全面推進,重點突破。立足于加快培育新的產業增長點,把自主創新成果的產業化作為高新技術產業發展的戰略突破口,完善產業化環境,發展創業風險投資,培育具有較強競爭力的高新技術企業群和知名品牌,開拓新興市場,推動科技成果轉化為現實生產力,實現產業持續快速增長。
——科學佈局,加速集聚。抓住國家東部產業轉移戰略的大好機遇,項目謀劃應主動融入“長三角”一體化發展格局,注重產業的分工、配套和空間佈局,重點推進高新技術產業集地建設的發展,形成產業集聚效應和區域特色。
——深化改革,開發開放。抓住區域性產業發展機遇,深化體制改革、轉變工作作風、提升創新意識。自覺提高開發開放意識,圍繞國家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要求,進一步深化國際及區域技術交流合作,加大主動利用全球科技創新資源的力度,促進更多優秀創新成果在我市產業化,吸引更多傑出人才為我市高新技術產業服務,實現高新技術產業跨越發展。 (三)發展目標
高新技術產業總體規模不斷擴大,自主創新能力顯著增強,產業整體結構明顯優化,產業載體建設不斷完善。實現戰略性新興產業在高新技術產業比重大幅度增加,促使高新技術產業快速增長,成為我市經濟發展最大的亮點。
產業總體規模不斷擴大。到2015年,高新技術產業總產值達到1500億元,年均增長28%以上;高新技術企業達到300家以上,高新技術產品達到400個;高新
技術產業增加值達到400億元以上,占GDP比重的23%,占全市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的40%以上。
自主創新能力顯著增強。到2015年,具有地方特色的區域創新體系基本形成,自主創新、科技成果轉化和承接產業轉移的能力進一步提高,對經濟社會發展支撐引領作用顯著增強。省級以上創新型(試點)企業達到30家。專利申請總量突破3000件,參與或主導制定國家級標準3個、行業標準5個,大中型工業企業研發投入占銷售收入的比重達到3%。全社會研發投入達到37.5億元,科技進步貢獻率達到60%,促進馬鞍山成為“創新型城市”。
產業整體結構明顯優化。到2015年,全面建成“承接產業轉移示範區規劃”提出的精品鋼、生物醫藥、鐵基新材料和磁性材料3大區域性產業基地,建成國家級高新技術創業服務中心,爭創國家級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培育一批具有自主智慧財產權和核心競爭力的高新技術企業。扶持高新技術龍頭企業做大做強,建立6~8個產業技術戰略聯盟,真正形成一批代表我市形象的高新技術產業集群。 產業載體建設進一步完善。到2015年,新建國家級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企業技術開發中心5家和重點實驗室2個,省級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企業技術開發中心50家和重點實驗室10個。新建院士工作站3~4家,博士後工作站4~5家。科技企業孵化器和加速器面積達到32萬帄方米,在孵企業超過250家。
到2020年,高新技術產業規模進一步擴大,高新技術產業總產值達到2500億元,增加值達到800億元,占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比重達到55%,占GDP比重達30%,高新技術產業結構得到進一步優化升級,形成5個國內領先的高新技術產業基地,技術創新體系進一步完善,使高新技術產業成為推動我市經濟發展的最新亮點,在全省生產總值中的比重在“十二五”基礎上得到大幅度提升。
四、“十二五”高新技術產業主要發展領域及關鍵技術
“十二五”期間,我市高新技術產業領域應該在推動總體發展的基礎上,加快新興高新技術產業的發展速度,加快產業格局調整和優化。在《國務院關於加快培育和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決定》的指導下,採取以自主創新為主的方式,有步驟、有重點地實施一批創新項目、攻關項目和產業化項目,持續地推進高新技術產業發展。“十二五”時期,我市在國家指導發展的高新技術產業領域內,重點發展以下產業:
(一)加快培育戰略性新興產業 1、節能環保
發展思路:以綠色製造和迴圈經濟為方向,重點發展高效採礦與資源綜合利用產業,清潔燃燒設備、工業和城鄉生活污染物與廢棄物處理及綜合利用、大氣污染防治和控制、鋼鐵企業餘熱餘能回收再利用、新型節能光源設備製造等節能環保產業;積極引進和培育環境監測控制、生態環境建設與保護產業。 重點技術1:工業廢水處理技術
發展有機毒廢水生物處理技術、有機廢水資源化技術、低耗城市汙水處理技術、高效節能淨水技術、飲用水源污染防治示範技術、重金屬廢水控制技術等。 重點技術2:大氣污染防治技術
發展煙氣脫硫脫氮技術、汽車尾氣淨化技術等。 重點技術3:LED光源(第四代)技術
發展LED晶片技術、封裝技術、顯示幕技術、照明技術、驅動電源技術。 重點技術4:高壓節能光源(第三代)技術
發展金鹵燈技術、新型鈉燈技術、高頻無極燈技術。
重點技術5:固體廢棄物資源化技術
發展城市垃圾收集運輸、集中處理和有效利用技術及關鍵設備。 重點技術6:礦產資源高效開發利用技術
發展深層和複雜礦體採礦技術及無廢開採綜合技術、礦山的產能保障管理、老礦區的殘礦安全回採等關鍵技術,開發高效自動化選冶新工藝和大型裝備,發展低品位與複雜難處理資源高效利用技術、礦產資源綜合利用技術。 重點技術7:秸稈綜合利用產業化技術
發展將秸稈轉化為生物油、秸稈氣的技術;發展將秸稈纖維素、木質素、半纖維素通過微生物轉化為低分子單糖的技術;發展秸稈作為食用菌生產基質的技術等。
重點技術8:清潔生產技術和節能技術
發展高效、低耗、無廢、少廢、節能、節水的新技術和新工藝,重點發展生產全過程污染控制技術。發展高效節能機電技術、節能環保鍋爐技術、金屬冶煉節能新技術等。
重大專項及專案:見附件 2、新一代資訊技術
發展思路:加快建設寬頻、泛在、融合、安全的資訊網路基礎設施,推進三網融合技術的研發和應用;促進物聯網技術帄臺的構建和應用;提升軟體服務、網路增值服務等資訊服務能力,加快重要基礎設施智慧化改造。大力發展數位虛擬等技術,促進文化創意產業發展。 重點技術9:先進製造軟體系統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综合文库马鞍山市“十二五”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规划(2)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