邃,现存泥金颜体楹联一副,桐邱鸣鹤、淮渚潜龙立于主殿二旁。
清凉寺与明太祖朱元璋有关,传说失元璋即位前,一年盛夏路经此寺,在偏殿小憩,嫌其酷热难当,坟蝇扰人,于是自言自语“可清凉否?”言讫,顿觉清风习习,蚊蝇绝迹,乃大喜,即随口赞日:“真清凉寺也”!寺因此而得名。太祖即位,即传旨重修清凉寺。宪宗又降旨令廖辅赴清凉寺重修,铭刻碑文以记之。大明成化年间,西蜀富顺名僧祖云祥师,游抵清凉寺,见寺颓废,慨然以兴废为己任,建大雄宝殿5间,天王殿山门,如来金碧争辉,然师疾驾鹤西归,清同治七年主持们茂林祥师又募资重修。清凉寺数百年来,高们云集,罄声幽幽,香烟袅袅,长淮上下,声名远播,距西南二里原有的“桐邱古木”,为颍上县明代所称的八景之一。
7.南照风景区
南照风景区位于颍上西南南照镇,南枕淮河,北依润河,中贯105国道,与霍邱、阜南、固始三县接壤。南照古镇最早始于水台,明正德《颍州志》载,水台在颍州(今阜阳)南50公里,相传楚平王荒滩筑台,以为游观之计;清代高泽生《颍上风物记》亦云,水台在港口镇。南照建镇的确切年代,据清代同治九年《颍上志》东岳庙碑记记载,南照即古港口镇也,临淮水,水之阳有东岳神庙敕建于唐,是本镇创建远在李唐之前证。东岳庙大殿正梁上也有“大唐尉迟敬德监修”字样,北崇《元李九域志》载,颍上辖二乡,正阳,漕口、江波三镇。相传宁都汴梁南粮北运,穿清河入颍以达汴,因濒清河口,故名漕口镇。南照镇还与明太祖朱元璋有段缘分,元至正四年(1344
11 年)旱蝗大饥,太祖时年17,父母兄相继死去,孤无所依,乃入皇觉寺为僧,游历北照寺、南照寺等处。因其寄食于南照集,登基后敕建寺于此,名日“宿缘寺”。漕口镇也因寺更名为“南照镇”,沿习至今,明清二代商贾云集,贸易兴隆,故旧志称其:“扼豫皖之咽喉,规模之大,城市符,商业之盛驾城市之上,沿淮市场应无其匹”。
古迹遗址有楚平王观水台,铜台子、古板桥、明代双塔、浆洗塘、南照寺、东岳庙、文昌宫、清真寺,文物有兰亭石刻,大小铁钟、石龟等。南照钟灵毓秀,人才辈出,文风鼎盛。当代著名女作家戴厚英,出生于南照,并长眠于南照西园。
8. 五里湖生态湿地
五里湖生态湿地是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位于颍上县城区西侧,北起三岔沟,南至八里河马砖桥,规划景区总长度为9.8公里,规划面积6平方公里,总投资5亿元人民币。根据五里湖的地形地貌,共分为三大部分,北段城市森林、中段印象水乡、南段湿地天堂和六大景观节点构成。
9. 河心洲滨河公园
河心洲滨河公园位于颍上城北新区东旁,闸西居民安置西旁,占地22公顷。园内有金顶宝塔、紫竹林、小桥流水、休闲茶楼、长廊观月、柳岸垂钩等景点,是一个集文化、休闲、绿化、美化等功能于一体的生态型景观公园,以人文、自然、和谐为主题进行设计构思,整个公园处处透“绿”显“水”,形成人在绿中、绿在水中、水在林中的美丽画卷。[2]
12 (三)颍上县旅游发展历程
历史上的淮河、颍河,既哺育了两岸勤劳善良的人民,也曾带来连绵不断的水旱灾害。1991年百年未遇的洪水使八里河、戴家湖、秋稼湖、姜家湖、城西湖、唐垛湖六水相汇,把八里河两岸“洗劫”一空。八里河作为准河岸边的低洼湿地,水来成沼泽,水退成荒滩,当地人都称八里河为“过水笼子”、“洪水走廊”。从新中国成立初期到现在,淮河颍上段行洪达30多 次,损失惨重,颍上县于上世纪80年代被列为国家重点贫困县。看景点,搞旅游,对颍上人来说,似乎在那时还是一个遥远的梦想。
为改变贫穷落后面貌,摆脱贫困现状,颍上县委、县政府在总结教训,分析原因,寻求规律的基础上,提出“变对抗为适应,变穷在水上为富在水上”的口号,首先,从实施平原绿化、改造自然生态环境入手,年复一年,从不间断地开展植树造林,保护大地植被,改善生态环境。1990年被国务院林业部授予“全国平原绿化先进县”称号。1991年,谢桥镇小张庄被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授予生态环保“全球500佳”称号,成为中国生态环境保护第一村。从1992年到1994年的3年间,全县疏理河沟172条,植树1332万株,初步再现田成方、渠路成网、绿带如织、绿树成荫的田园风光。其次,解放思想,改水造田,建造农民公园。颍上县长期与水打交道,积累了“变对抗为适应、变水害为水利”的经验,同时激发了顺应自然、改善生态的雄心壮志。1992年,八里河镇人民改造低湖洼地和沼泽地8600亩,掘土为湖,堆土成岛,建起了锦绣中华、世界风光两个景点结合的农
13 民公园,为农民开辟了旅游观光的天地。竣工不到一年,门票收入即达100多万元,他们用这笔钱滚动开发,完善配套公园的功能,进一步营造和保护自然生态的环境,为全县发展生态农业旅游提供了载体,提供了经验,打下了基础。
“九五”中期,颍上县委、县政府从颍上经济发展的客观实际出发,认真总结推广小张庄生态村、八里河镇开发生态旅游的经验,提出“实施生态旅游带动战略”,把旅游经济作为振兴县域经济的一张“王牌”来抓,以八里河、小张庄为龙头,随之开发的迪沟生态旅游景区,辅之以管鲍祠、尤氏庄园等历史人文景观的开发利用,旅游产业初具规模,迅速成为皖北旅游的新亮点。经过十几年的发展壮大,颍上旅游产业地位已经确立,旅游市场日益扩大。省领导在全省旅游工作会议上,充分肯定了颍上旅游的建设成果,并称其为“颍上现象”。这是一个“无中生有”的发展之路,却书写了颍上旅游的辉煌。“十一五”期间,全县游客接待总量达到了1154.8万人,旅游总收入31.3亿元,占全县GDP的8.6%。2012年全县旅游接待量为296.8万人,旅游门票收入4812.3万元,旅游综合收入8.3亿元,发展潜力巨大。同时,旅游业在带动第三产业发展,扩大社会就业和促进全县经济健康发展方面起到了积极作用。
旅游业的发展,使不知名的农业县在神州大地扬名。2000年,张庄公园、南湖公园、白雀寺、管鲍祠、白衣庵、尤氏庄园等被录入《中国旅游名胜大辞典》;2003年八里河风景区被国家旅游局评为AAAA级旅游景区,2004年,八里河风景区和迪沟风景区被命名“全
14 国农业旅游示范点”,八里河风景区还成为中华环保基金会首家“青少年环保教育基地”。历经沧桑保存下来的尤氏庄园被正式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元月,迪沟生态旅游风景区荣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一个皖北平原县,一下有了两个“国家4A级旅游景区了”,颍上成为闻名遐迩的“管子故里、休闲天堂”。2013年八里河风景区成功创建国家5A级旅游景区,成为阜阳市乃至皖北地区第一家、安徽省第七家国家5A级景区,填补了皖北5A级景区的空白,为皖北旅游景区品牌建设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二、颍上县加快旅游业发展的主要做法
颍上的旅游景点是广大人民群众为摆脱贫困,战胜灾害,顺应自然,趋利避害,用自己的心血和汗水创造的宝贵财富。他们大力实施平原绿化,发展生态农业,改造自然环境,自创了一条“农民办旅游,荒滩变明珠”的成功之路。县政府充分发挥群众的首创精神和聪明智慧,积极总结推广经验,使旅游业成为广大农民从贫穷走向富裕的桥梁。
(一)政府主导,科学规划,为旅游业发展合理布局
颍上县委、县政府始终从整个县域经济发展全局来看待旅游业,进入“十一五”以来,县委、县政府确定了“以农业为基础,以工业为核心,以商贸旅游为两翼”的发展战略,打造生态旅游基地,建设全省旅游强县。2009年,县委、县政府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快旅游业发展的意见》,成立了高规格的“旅游发展指导委员会”,县财政每年拿出500万元作为旅游发展专项资金。为推动旅游产品的提档升
15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综合文库旅游业推动县域经济发展研究毕业设计(3)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