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计算该企业A材料的经济订货量和每年订购次数; b.计算该企业A材料的安全存量和订货点; c.计算年度A材料的订货成本和储存成本.
2.某商店拟放弃现在经营的商品A,改为经营商品B,有关的数据资料如下: (1)A的年销售量3600件,进货单价60元,售价100元,单位储存成本5元,一次订货成本250元。
(2)B的预计年销售量4000件,进货单价500元,售价540元,单位储存成本10元,一次订货成本288元。
(3)该商店按经济订货量进货,假设需求均匀、销售无季节性变化。 (4)假设该商店投资所要求的报酬率为18%,不考虑所得税的影响。 要求:
计算分析该商店应否调整经营的品种(提示:要考虑资金占用的变化)。
3.某企业全年需用某种零件9000件,可以外购,也可以自制。如果外购,每件价格为10元,每年固定订货成本为5000元,每次变动订货成本500元。如自行生产,每件成本为6元,每天平均可生产141件,每年固定的生产准备费用为4000元,每次变动生产准备费用200元。该种零件每年固定储存成本为10000元,变动储存成本为零件价值的10%。(计算结果取整) 要求:
(1)计算外购时的经济订货量和储备存货的总成本; (2)计算自制时经济生产批量和储备存货的总成本; (3)企业应自制还是外购该零件?
4.假设某公司预计全年需耗用甲零件5000件。该零件的单位采购成本为20元,单位年储存成本为单位采购成本的10%,平均每次订货成本为50元。假设该零
21 / 26
件不存在缺货的情况。要求:(1)计算甲零件的经济订货量;(2)计算经济订货量下的相关总成本和全部总成本;(3)计算经济订货量的平均占用资金;(4)计算年度最佳订购次数;(5)如果订货批量为400件,请计算全年订货成本和储存成本之和。
1.答案:
a.A材料的经济订货量=(2*100000*75/0.6)^0.5=5000件
每年订购次数=100000/5000=20次
b.A材料的安全存量=5000*10%=500件
订货点=8*(100000/360)=2222件
c.年度A材料的订货成本=20*75=1500元
储存成本=(5000/2)*0.6+500*0.6 =1500+300=1800元
2.答案:
1、计算毛利(边际贡献)的增加(△M):
A的毛利(M1)=(10-60)×3,600=144,000(元) B的毛利(M2)=(540-500)×4,000=160,000(元) 毛利的增加(△M )=160,000-144,000=16,000(元) 2、相关总成本的增加
A方案:TC(Q)=3,600/Q ×250+Q/2 ×5
A的经济订货量Q*=[(2×3,600×250/5)](加根号)=600(件) B方案:TC(Q)=4,000/Q ×288+Q/2 ×10
B的经济订货量Q*=[(2×4,000×288)/10](加根号)=480(件) 1)计算订货成本
A的订货成本=6×250=1,500元
B的订货成本=288×4,000/480=2,400元 增加订货成本900元 2)储存成本的差额
22 / 26
A=300×5=1500元 B=240×10=2400
增加的差额为2400-1500=900
3、税前损益增加额=16000-900-900=14200元故应调整经营的品种
3.正确答案:
(1)外购单位变动储存成本=10×10%=1(元) 经济订货批量=(2×9000×500/1)1/2=3000件 外购时的经济订货量和储备存货的总成本=(2×9000×500×1)1/2+5000+10000+9000×10=108000(元) (2)每天耗用量=9000/360=25(件) 自制时的经济生产批量=[2×9000×200/(6×10%)×141/(141-25)]1/2=2701(件) 自制总成本 =4000+10000+[2×9000×200×(6×10%)×(1-25/141)]1/2+9000×6=69333(元) (3)因为自制的总成本低于外购的总成本,所以,应选择自制方案。
4.正确答案:
(1)经济订货量==500(件) (2)经济订货量下的相关最低总成本=
=1000(元)。 经济订货量下的全部总成本=与批量相关最低总成本+购
置成本=1000+5000×20=101000(元) (3)经济订货量平均占用资金=×20=5000(元) (4)
年度最佳订购次数=5000/500=10(次) (5)全年相关总成本=×20×10%+×50=1025(元)
第七章 投资决策
1、某更新改造项目中,购置新设备需要投资500 000元,旧设备的变价净收
入为100 000元,预计其5年后的净残值与新设备的净残值相等,与处理旧设备有关固定资产清理损益为0元。该项目不影响企业的正常经营,投入使用后不会增加收入,但每年会降低经营成本100 000元。假定不考虑所得税因素。
23 / 26
要求:计算该更新改造项目的净现金流量。 答案:增加的投资额=500 000-100 000=400 000元 增加的折旧额=400 000÷5=80 000元
增加的净利润=0-(80 000-100 000)=20 000元 △NCF0=-400 000元
△NCF1—5=20 000+80 000=100 000元
2、企业现有一台旧设备,尚可继续使用4年,预计4年后残值为2400元,目前变价出售可获20 000元。使用该设备每年获营业收入500 000元,经营成本350 000元。市场上有一新型号设备,价值90 000元,预计4年后残值为5 000元。使用新设备不会增加收入,但可使每年经营成本降低25 000元。如果企业所得税率为33%。
要求:(1)分别确定新旧设备的原始投资差额; (2)分别计算新旧设备的每年折旧差额; (3)分别计算新旧设备的每年净利润差额; (4)计算新旧设备残值的差额;
(5)计算新旧设备各年的净现金流量NCF,并在此基础上计算两者之差△NCF;
(6)直接按差量分析法计算△NCF。
答案:(1)新旧设备的原始投资差额=90 000-20 000=70 000元
(2)新旧设备的每年折旧差额=(90000-5000)÷4-(20000-2400)÷4 =21250-4400=16850元
(3)新旧设备的每年净利润差额=[0-(16850-25000)]×(1-33%)=5460.5元
(4)新旧设备的残值差额=5000-2400=2600元 (5)新设备:NCF0=-90000
NCF1—3=[500 000-(350 000-25 000+21250)] ×(1-33%)+21250=124262.5元
NCF4=103012.5+21250+5000=129262.5元 旧设备:NCF0=-20000
24 / 26
NCF1—3=[500 000-(350 000+4400)] ×(1-33%)+4400=101952元
NCF4=101952+2400=104352元 △NCF0=-90000-(-20000)= -70000元 △NCF1—3=124262.5-101952=22310.5元 △NCF4=129262.5-104352=24910.5元 (6)△NCF0= -70000元
△NCF1—3=5460.5+16850=22310.5元 △NCF4=5460.5+16850+2600=24910.5元
3、某厂拟投资30万元引进生产线,引进后当年即可投入使用,估计每年可增加税后利润和折旧4.5万元,该生产线的使用期为10年。引进设备所需款项需全额借款,年利率为10%。试分析该方案是否可行。
答案:若不考虑货币时间价值,该生产线10 年内可为企业带来45万元的收益。显然,收益大于投资,方案可行。但在考虑货币时间价值之后,结果却相反。
PA=4.5×(PA/A,i,n)=4.5×6.145=27.66万元
由此可见,在考虑了货币时间价值之后,收益的总现值小于投资额(27.66<30),方案不可行。
第八章 标准成本法
1、某企业生产甲产品,单位产品耗用的直接材料标准成本资料如下:
成本项目 直接材料 价格标准 0.5元/公斤 用量标准 6公斤/件 标准成本 3元/件 直接材料实际购进量是4000公斤,单价0.55元/公斤;本月生产产品400件,使用材料
2500公斤。要求:
(1)计算该企业生产甲产品所耗用直接材料的实际成本与标准成本的差异。 (2)将差异总额进行分解。
2、某企业月固定制造费用预算总额为100000元,固定制造费用标准分配率为10元/小时,
本月制造费用实际开支额为88000元,生产A产品4000个,其单位产品标准工时为2小时/个,
25 / 26
实际用工7400小时。
要求:用两差异分析法和三差异分析法进行固定制造费用差异分析。
1、
解:( 2、
解:(
1)生产用直接材料的实际成本=2500×0.55=1375(元) 直接材料的标准成本=3×400=1200(元) 直接材料成本差异=1375-1200=175(元)
(2)直接材料价格差异=2500×(0.55-0.5)=125(元) 直接材料数量差异=(2500-6×400)×0.5=50(元) 直接材料成本差异=125+50=175(元)
1)两差异分析法:
固定制造费用成本差异总额=88000-10×4000×2=8000(元) 固定制造费用预算差异=88000-100000=-12000(元)
固定制造费用能量差异=10×(10000-4000×2)=20000(元) 固定制造费用成本差异总额=20000-12000=8000(元) (2)三差异分析法:
固定制造费用成本差异总额=88000-10×4000×2=8000(元) 固定制造费用开支差异=88000-100000=-12000(元)
固定制造费用生产能力差异=10×(10000-7400)=26000(元) 固定制造费用效率差异=10×(7400-4000×2)=-6000(元) 固定制造费用成本差异总额=26000-12000-6000=8000(元) 26 / 26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综合文库管理会计的相关练习题(5)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