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
一、 判断题:
1. 在哲学史上坚持可知论观点的都是唯物主义哲学家。(×)P3
2. 在哲学认识论上,“唯物主义反映论”和“唯心主义先验论”是两条根本对立的认识路线;前者主张从思想和感觉到物,后者的主张完全相反。(×)P5 3. 主观唯心主义强调主观精神的地位和作用这有一定的合理性。(√)P7 4. 相对主义诡辩论的错误在于夸大事物的绝对运动,否认相对静止的存在。(√)P38
5. 联系的观点和发展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两个总特征,而不是它的两个基本特点。(×)P64
6. 认识一个事物必须先由认识它的“量”开始,再逐渐把握它的“质”。 (×)P93 7. 在实践中要坚持适度原则就是人的认识必须符合事物发展的度,不能超越事物的度。(√)P94
8. 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事物的质变产生后,它的运动发展也停止了。(×)P96
9. 辩证的否定是对旧事物“既克服又保留”,实质是扬弃。(√)P105 10.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实践就是指人们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活动。(√)
P142 11. 12.
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反映(×)P166
社会实践之所以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是有真理的本性和实践的特点决定
的。(√)P170 13.
社会历史观是人们对社会历史的根本观点和总的看法,它的基本问题是社会
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P192
14. 在“社会存在” 中,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决定力量
和根本基础。(√)P198 15.
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
P236 二、 辨析题:
1. 既然“哲学是世界观的学说”,而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世界观,则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哲学。P2
答:错误。哲学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而每个人在认识整个世界的普遍本质的过程中形成的世界观是自发的、非系统化的、零散的、有区别的。 2. 哲学的基本问题是分清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P2-3
答:错误。哲学的基本问题包括两方面内容:一是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即思维和存在哪一个是世界的本原的问题;二是思维和存在有没有同一性的问题,及思维能否认识存在,世界是不是可知的问题。
3.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实现了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有机统一,以及唯物辩证法的自然观和唯物辩证历史观的问题。P13
答:正确。因为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前唯物主义和辩证法是分离的,而且不论是唯物的历史观和唯心的历史观都是错的,只有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后才是现了二者统一。
4.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只有正确的意识才是对客观存在的反映,而错误的意识则不是对客观事物的反映。”P49
答:错误。因为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无论正确还是错误的意识都是客观存在的反映。 5. 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是两种根本对立的发展观,它们的根本分歧在于“对世界本原的看法”不同。P61
答:错误。它们的根本分歧在于是否承认事物内部的矛盾,是否承认事物内部的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6. 唯物辩证法的具体内同包括:对立统一规律这个基本规律和五对基本范畴。P64-65
答:错误。唯物辩证法的具体内容包括:质量互变规律、对立统一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和五对基本范畴。
7. 矛盾普遍性原理为我们提供了认识和改造世界的基本原则和方法。P86 答:错误。矛盾普遍性和矛盾特殊性原理以及二者辩证关系的原理为我们提供了认识和改造世界的基本原则和方法。
8. 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P102
答:错误。否定之否定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规律之一,它揭示了事物发展的方向和道路,指明了事物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
9. 人类认识运动的总规律是从感性认识必须发展到理性认识。P162
答:错误。人类认识运动的总规律是:由实践到认识,再由认识到实践,如此“实践、认识、在实践、在认识,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而实践和认识之每一循环的内容,都比较地进到了高一级的程度”。 10.
真理的发展道路是坚持真理、发展真理。P166
答:错误。真理的发展道路是在实践中发现真理并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11.
“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这一规律的基本内容是生产关系反作用
于生产力。P240
答:错误。“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这一规律的基本内容是:第一,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第二,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 12.
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是我国进行经济体制改革的基础。
P246
答:错误。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是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基础。 三、 简答题:
1. 哲学有预见性的功能,这与具体科学的预见性有什么区别?P9
答:哲学预见与科学预见是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哲学预见的是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全面发展的一般规律和趋势;科学预见的是其中某一领域发展的特殊规律和趋势。哲学预见为科学预见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指导;科学预见为哲学预见提供实现的途径和各种实证知识。哲学预见必须与科学预见相结合,才能对事物作出全面正确的预测。
2. 邓小平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丰富和发展集中体现在什么地方?P18-19
答:邓小平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丰富和发展集中地体现在他把党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发展成为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首先,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的精髓,是毛泽东思想的精髓,也是邓小平理论的精髓。邓小平指出,只有把握住这个精髓,才能完整、准确地理解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其次,解放思想是实事求是的前提,实事求是是解放思想的目的。邓小平特别强调解放思想对坚持党的思想路线的重要意义。
3. 什么是列宁的物质定义,它有什么重要的理论意义?P25-26
答;列宁的物质定义是:物质是不依赖于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这一物质定义有重要的理论意义:首先,该定义明确指出,物质的根本特性是客观实在性,从而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反对了唯心主义和二元论。其次,该定义明确指出,物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从而坚持了辩证唯物主义的反映论和可知论,反对了不可知论。再次,该定义明确指出,哲学的物质概念与自然科学的物质结构理论相互区别,从而克服了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物质观的局限性。
4. 什么是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 P30
答:辩证唯物主义明确指出世界的物质统一性:一是世界的统一性在于物质性。二是世界的物质统一性是多样性的统一。三是世界的物质统一性是在运动和发展中的辩证统一。
5. 什么是意识的能动作用,如何正确发挥它?P50、52
答:意识的能动作用是指,人类意识所特有的、在实践中积极地反映世界和改造世界的作用。要正确地发挥意识的能动作用必须受到客观物质条件和客观规律性的制约。把意识的能动作用变成现实必须通过正确的途径。其一,意识的能动作用是通过社会实践实现的。不能只在意识自身的范围内兜圈子。其二,意识能动作用的实现依赖于一定的物质条件和物质手段。总之,人们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既要尊重客观规律,又要发挥主观能动性。 6. 什么是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P60
答:(1)唯物辩证法认为,世界上的一切事物处于永恒的发展过程中。(2)事物发展的原因是事物内部的必然的、自己的运动,是事物内部的矛盾性。(3)事物内部所包含的对立面的统一和斗争引起了事物量的增减和质的转变,使其由低级向高级发展。(4)事物内部的矛盾性是事物发展的最深刻根源,一事物与他事物的互相联系和影响则是事物发展的第二位的原因。(5)外因是事物变化的条件,内因是事物变化的根据,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 7. 什么是唯物主义辩证法的否定观?P104-105
答:(1)唯物辩证法的否定观认为,事物的自我否定根源于其内部的矛盾性,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2)唯物辩证法的否定观认为,否定是事物联系的环节。否定是新旧事物相互联系和发展的环节。(3)唯物辩证法强调新事物对旧事物的否定是既克服又保留,既变革又继承,既抛弃又发扬,所以,否定的实质是“扬弃”。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综合文库马克思主义哲学(全部)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