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的倪焕之等。
比较诗学
一、名词解释 :比较诗学——是比较文学的研究范畴,指对不同民族的文学理论进行的比较文学。
二、【思考题】比较诗学的研究目的何在?试举例论述中西诗学的关系及其文化根源。
(一)研究目的:不同民族不同文化体系得文学理论的比较研究。以多元的世界文化为背景,在诗艺层上开展中西诗学的比较研究,寻找共通的文学规律,以多元的世界文化为背景,在深层次进行人之生存问题的对比研究,使文化的价值在人的生存状态中得到凝固和升华,还诗学以人学的本真面目。
(二)论述中西诗学的关系及其文化根源:
1. 概念、范畴、命题的比较研究:如对西方诗学的源头“诗言回忆”与中国诗学
的“开山纲领”“诗言志”的比较研究; 2. 整体比较研究:
媒介学和译介学
一、名词解释
1.媒介学——比较文学的研究范畴,研究影响传播的途径、方式、手段。媒介学是站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文学中间起交流、影响与传递的中介作用、把一国文学作品乃至文学思潮介绍传播给另一国的中间活动。
2.译介学——比较文学的研究范畴,从比较文化的角度出发研究文学翻译。 二、【思考题】什么叫媒介学?它研究什么内容?有什么价值?译介学与传统的翻译研究有什么不同?怎样理解译介学是与文化研究相结合的文学研究?
(一)媒介学——比较文学的研究范畴,研究影响传播的途径、方式、手段.媒介学是站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文学中间起交流、影响与传递的中介作用、把一国文学作品乃至文学思潮介绍传播给另一国的中间活动。
(二)媒介学的研究内容
11
主要研究不同国家和民族的语言文学之间产生影响联系的具体途径、方法手段及其原因和规律 (三)媒介学研究的价值
(四) 译介学与传统的翻译研究有什么不同?
① 传统的翻译研究视野狭隘,只研究译本;译介学还研究用本国文字写的关于译本的著作、两个文学的大背景
② 传统的翻译研究重点在语言的转换;译介学的重点在于译本中反映出来的两种文化、文学的关系
③ 传统的翻译研究目的在于指导翻译实践;译介学的目的在于更准确地把握原著的信息。
(五)怎样理解译介学是与文化研究相结合的文学研究?
第二节 跨学科范畴内的比较研究(理解和掌握层面)
一、文学与艺术有怎样的同与异关系?试述文学与艺术相互渗透、影响关系的具体内容。
(一)文学与艺术的同异关系:文学与艺术都以表现作者的某种审美情绪为驱动力,它们可以有共同的创作原则、创作目的、审美理想、美学风格。但是,文学与艺术在手段与形态上各有特点。如:文学与造型艺术相比,文学是时间艺术,造型艺术是空间艺术,因此文学的题材范围比造型艺术广泛,意蕴可以比造型艺术深刻,在表现形象方面却不及造型艺术细致、有直观效果,而在调动读者的想象力、创造力方面又优于造型艺术;文学与音乐相比,文学长于表达思想、概念,但在表达复杂、细腻、瞬间变化的情感方面不如音乐;音乐的表现形式比文学抽象,理解欣赏的自由度和难度也比文学大。
(二)文学与艺术在形成和发展过程中的关系
1.文学与艺术的同源共生关系:在原始社会,各门艺术是同源共生的,如诗、歌、舞三位一体。
2.文学与艺术的相互启发、渗透、包孕关系与相互补充、配合关系 ① 相互启发、渗透、包孕关系:文学对艺术的启发、渗透多是文学内容给
12
艺术家以启发,进入艺术作品中;艺术对文学的启发、渗透多是技巧形式方面的启发渗透,如绘画的空间形式、色彩、线条运用影响了文学创作,音乐作品的结构、节奏、韵律影响了文学创作。
② 文学与艺术之间的相互补充、配合关系 a. 几门艺术结合成一门综合艺术;
b. 文学与艺术相互借助扩大影响: 文学借助于其他艺术而流传;艺术借助于
文学而流传。
二、文学与宗教有什么关系?以一部作品为例论述宗教对文学的渗透。(★★)
(一) 文学与宗教的同异关系:文学与宗教可以有共同的表现内容——对出世、解脱的追求;它们的表现形式都是文字。但是,文学立足于现实,理性色彩浓;宗教更多虚幻色彩、迷狂色彩。
(二)文学与宗教的相互影响关系: 1.文学与宗教的相互渗透、利用 ① 文学“渗入”宗教,宗教利用文学:
② 宗教“渗入”文学,文学利用宗教 :文学使用宗教题材,表现宗教思想观念;文学利用宗教文体;文学吸收宗教理论;
2.文学与宗教的矛盾、对立:a、宗教束缚文学;b、文学冲击宗教。
例如曹雪芹作《红楼梦》中对于中国道教、佛教思想的吸收与超越。 1、在《红楼梦》的结尾部分,作者写到宝玉在经历了十九年“富贵场”与“温柔乡”的尘世生活后,最终成为一悟道出世,这一出世正是宝玉由形而下向形而上的升华与超越。而有趣的是宝玉的悟道出世,是由一僧一道共同点化的,这一僧一道从出现时将石头携人红尘,一直到最后的“那僧道仍携了玉至青埂峰下,将宝玉安放??。”借由道教和佛教来完成整部作品的一个轮回。 2、《红楼梦》体现出曹雪芹对于道教和佛教思想在文学创作中的充分运用,例如红楼梦中的“梦幻观”和“色空观”。“梦幻观”属于道教观,其核心是认为世界的本体是虚幻变化,都把离弃现实世界的超现实解脱作为归宿故而尘世之人追求的功名、性爱等等。最终都只能是一场梦,红楼梦也不过是一场梦而已,一切繁华、荣辱都只能走向消亡;“色空观”则属于佛教观。色空的“色”
13
是佛教“五蕴”中的色蕴,而“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般若经》),一切物质现象本来就是虚幻的,色、空也是同样的虚幻,《红》所涉及的整个红尘人生也只是过眼烟云。
三、文学与哲学有什么关系?以一部作品为例论述哲学对文学的渗透。(★★)
1.文学与哲学的同异关系:文学与哲学有共同的表现内容——人生观、世界观,有共同的表现形式——文字。但是,哲学运用概念、判断、推理来表达抽象化的理论,它排斥感情;文学则运用具体、形象的手法把思想形象化,它有明显的感情色彩。
2.文学与哲学相互渗透、影响的关系
① 哲学“渗入”文学,影响文学创作:哲学作为时代精神的精华会影响整个社会意识形态。它会直接影响文学,也会通过影响宗教、伦理学、美学等等间接影响文学。
a、哲学影响文学创作的思想、主题与艺术方法; b、哲学影响文学思潮的兴起。
② 文学“渗入”哲学,影响哲学思想的建立、传播: a、文学内容影响哲学观念的建立; b、文学形式影响哲学思想的传播。
例如王维的《辛夷坞》就渗透着中国禅宗思想对中国古代文学的影响。 木末芙蓉花,山中发红萼。涧户寂无人,纷纷开且落。
《辛夷坞》开首两句,是写辛夷花像荷花一样美艳开放在辛夷坞,作者此处应是一像君子一样的芙蓉花或辛夷花自比,或是比况才华,或是比况其莲心,即佛心。禅学中,莲圣洁而优雅,比况自己心性纯净无污染。
山涧寂无人声人迹,这些美丽红艳的辛夷花却在坞中花开花落无声无息。这正是禅境中的“无念”、“空寂”的体现。禅宗最核心的观念是“空寂”,是自然、宇宙、世界最普遍的状态。王维受到禅学观念的影响,自觉不自觉地将在对景物的描写中渗入这种“空寂”的思想。作者表现动景的目的是为了表现自己不受这种纷繁现象的尘染,借以烘托其所认知的自然界归根到底还是空虚的。人在此情境
14
下,已融入自然中,忘了自我,达到梵我冥合,以寂照的方式来审视世界的终极目的。王维的诗歌也正体现了佛教教人解脱人世间的烦恼,证悟所达到的最高境界是寂然界禅宗以心传心,追求心灵寂静的思想。
四、举例论述古今文学与语言学的关系
文学与语言学相互影响、相互促进:?文学促进语言学的产生与发展;②语言学推动文学的传播、创作、研究;
特别是在当代,语言学的研究成果深深影响了文学研究:二十世纪前期的“语言学转向”造成了文学批评、文学理论研究的大转向,形成了形式主义、新批评等文论流派,导致了文学研究的“向内转”。二十世纪后半期,受话语理论的影响形成的新历史主义、女性主义、后殖民主义等批评流派引导文学研究“向外转”。
五、心理学是怎样影响文学创作与文学研究的?
1.影响文学创作:a、心理学影响文学作品的内容:如威廉?詹姆斯的“意识流”理论、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荣格的“原型”理论为二十世纪西方文学的“向内转”提供了科学上、方法论上的依据;b、心理学影响文学创作的手法:如现代心理学推动二十世纪西方文学变革创作手法,使用“表现法”、使用“心理时间”建构立体交叉结构、进行语言革新以适应文学内容的变化等。
2.影响文学研究:现代文学研究运用现代心理学知识、理论研究以下内容:a、作家心理:作家的心理结构、作家的创作心理等等; b、文学人物的心理; c、读者心理。
六、文学与科学有怎样的同与异关系、怎样的相互影响关系? 同:两者相互生发,相互包容。
异:在观念上,两者经历了一个由混生到分离的历史发展,在形式上,科学是一种实验科学,更注重成果,而文学确实一种审美意识形态,更注重过程,在方法论上,科学主要采用实证主义的方法,而文学则主要诉诸想象和虚构。 (一)自然科学对文学的影响、渗透:
1、自然科学推动文学创作的发展:自然科学会直接推动文学的发展,也会通过社会思想和哲学等中介影响文学理论,再影响文学创作。 (1)自然科学的发展扩大了文学的内容范围;
15
(2)自然科学的发展促进了文学美学原则的变化; (3)自然科学影响文学的创作方法; (4)自然科学促进新的文学样式产生。
2、自然科学推动文学研究的发展:二十世纪许多自然科学的研究方法如系统论、模糊数学、数理统计等被用于文学批评,引起了文学批评方法的革命,为文学研究开辟了新天地。
(二)文学对自然科学的影响、渗透: 1、文学心理(如直觉、想象)影响科学创造;
2、文学成果影响科学创造:(1)文学作品预言科学创造;(2)文学成果被用为科学成果的名称.
16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综合文库杭州师范大学 比较文学期末复习资料 (考研必看)(3)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