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7范文网 - 专业文章范例文档资料分享平台

《帛书甲本道德经》学习笔记【道经】(2)

来源:网络收集 时间:2018-12-09 下载这篇文档 手机版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需要完整文档或者需要复制内容,请下载word后使用。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微信号:或QQ: 处理(尽可能给您提供完整文档),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说乃至一切表述手段,都是名。这句话中,哪个道字解释成说,都是混淆了老子的道和名。而老子的道和名,从来不是混淆的,所以,老子的道字,在这句话中,根本不可能有说的含义。

道恒,无知无欲,心本清净,何以生出非恒的万物?何以生出变化的世间?佛祖告诉我们,是妄想使然;老子告诉我们是动念之知、之可使然。这一点上,圣人所言都是一样。

四,关于恒道与非恒道。

道恒,即老子所说的浑心大我,一尘不染,一念不生,虚无恬静,一灯孤明,只有醒悟者才能悟彻。道非恒者,即是世间万物及其发展变化的规律,因可因执着其有幻化而成。悟道者懂得恒与非恒乃是意识心妄想分别。真正醒悟的圣人,没有分别执着,恒与非恒是一不是二。执着非恒,则失道;执着恒,则失物。恒与非恒完美统一,才构成了美妙人生,二者才是完璧。 五,关于无和有。

道,无形无相无质量,所以,动念自知,最先可无。无,是万物之始,之父。无非真无,虚无之心又能变现形象质量,此即有,无所生之有。无既然能生一切,那么,此有即是万物母。注意,无和有,其体是心。因为,动念能可者,心而已。 产生了无和有,便欲执着无和有是永恒的。众生要么执着有,要么执着无。如此便落入二边之见,产生了对立统一的世界,陷入红尘之窟,沦落生死海中而不得出。 实际而言,有和无名虽有二,所指体同,其体是心。无是自心,有也是自心。换句话说,无是灵魂,有也是灵魂。有和无的本质是灵魂。所以,执着无不对,因为灵魂还能幻生出有;执着有也不对,因为灵魂还能幻生无。无何以能生有?因为动念

妄想而生有;有何以生无,因为动念妄想而生无。有和无同出于心,永恒的是心,而非有和无。心,才是有和无生出之门。

注意,本章所言的有和无,其体是心。心生有和无,即是太极生两仪。万物根源,皆在于此。但本章的有和无,还没有形象和质量。此即先天之有和无。

至于万物之母的有,生出万物,万物的有和无,则是有形象和质量的了,此即后天之有和无。

六,关于这个世界如何产生,佛祖的说法和老子的说法基本一样。 因为他们修行都达到了绝顶高度,才会有基本相同的看法。

佛祖说:真心本明(真心即老子所说的道)。真心自见。把自己之明当做对象去见,便妄为明觉。见到见和空,便一迷成昧,执著其有(这就是老子所说的可道了)。被见的见与空,相待成摇,才有了风轮执持世界,即有了四大之风。空中风摇,有坚固不摇的,才有了金轮,那是四大之土。风摇金固,相摩生火,那是四大之火。火光上蒸,蒸则有水,那是四大之水,含十方界。四大假假相生,递相为种。以是因缘,才有了这个世界。

可见,圣人的修行高度是一致的。至于科学上的关于世界起源的种种假说,以及哲学上的唯物唯心,与老子和佛祖不在一个层次上说话,所以不能相比。

46。万物居不得。

〖经文——译文〗 天下皆知美,为美恶已。

(天下都知美,且有为其美,就丑陋了。注意,这是承接上一章。起心动念当真之后,生出有无,从此便有了分别,有了取舍,有了拣择。恶:《书·洪范》六极,五曰恶。「传」丑陋也。已:《增韵》语终辞); 皆知善,訾不善矣。

(同理,都求善,有为其善,这就不善了。善:善于,高明,工巧。訾:希求,思)。 有无之相生也。

(有无是相互而生的。注意,开始例举这样的转化)。 难易之相成也。 (难易是相互而成的)。 长短之相刑也。

(长和短是相互为形的。刑:通形)。 高下之相盈也。

(高和下是相互显盈的。盈:溢出)。 意声之相和也。

(抑和扬是相和的。意:与抑通。《徐鍇曰》見之於外曰意。意,猶抑也。舍其言,欲出而抑之。声:扬。《孟子》金声而玉振之也。注:声,宣也。意声——抑扬,声音之一抑一扬,乃是一对,和本章行文步调保持一致。而音声,根本不是一对,老子行文流畅,不会如此不济。乙本、楚简本及通行本等等,都改作音声相和,是对老子的误解。可见,帛书甲本是原本)。 先后之相隋。

(先和后是相互跟随的。隋:通随。《广韵》《集韵》《韵会》旬为切,音随)。 恒也。

(恒如此。注意,众生皆抓好,好必转成坏;众生皆抓甜,甜必转成苦。老子总结,这样的转化,是永恒的。人之所畏,正是这种不祥的转化、无常。恒也,很重要,这无异于说无常是常)。

是以声人居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

(因此故,圣人以无为处一切事;以不言行一切教化。注意,道恒,从体而言,无形无相,无知无欲,不生不灭,谓之永恒;可见,有为是表,无为归根。道恒,从用而言,事物总是相互转化,不可改变,那么,众生一切美好追求都是徒劳的;可见,有欲是表,无欲归根。所以,行要不得,即无为,言要无名,即不言,一切皆是虚幻故)。 万物昔而弗始也。

(本在万物之前,而不自封为始。昔:从前,过去)。 为而弗志也。

(为,而心却不执着其为)。 成功而弗居也。

(成功,而心不居其功)。 夫唯弗居,是以弗去。

(正因为心不住事相,所以,才能弗去,也即永恒。注意,有相者皆有生死。众生住相,所以,众生心随诸相生死而沦落生死海中不能自拔,其心烦恼不断,苦不堪言。圣人不同,圣人不得,无为,弗居,也即心不住相。心不住相,便不随相沦落生死。此心不死,便是弗去,便是永恒)。

【笔记】

本章核心:转化是必然,无为可长久。

注意,本章承接上一章而来。上一章言道产生无和有;本章则告诫我们,有了分别,人们便有了选择。美和恶间有为其美,善和不善间有为其善。如此选择好,就是失道,就是人性丑陋的一面。 为什么这样选择美和善是错误的?

老子言明,一切都是相互转化的,最终必然走向反面。并且强调,这种转化是“恒也”。如此而言,为美者最终是恶;为善者最终是不善;为上者最终是下;为福者最终是祸。既然转化是恒而不变的,那么,追求美好之类便没有意义。所以,老子教导人们无为;教导人们不言。只有如此心不住相(夫唯弗居),才能达到永恒(是以弗去)。

据此,圣人才处无为之事,才行不言之教。

圣人处无为之事,即是说,一切事原本虚幻无常,一切为当然原本为的是无。老子主张无为,和事物实际相符合。无为,修行之最初,是禁止作为,这就是无为,或说为无。如持戒,布施,等等。当修行达到高层次时,即便有作为,而心能守无,不住相,如处虚空,这也是无为。这样的无为,就是为而无为,也就是为而弗志也。可见,无为真谛是不执着,是不著相。

圣人行不言之教,即是说,教导人一切名说也都虚幻无常,原本无名。老子主张不言,和事物实际相符合。不言:修行之最初,是行而不言,做行者而不落言诠,这就是不言。当修行达到高层次,即便言,而心能守无,不住相,如处虚空,这也是不言。高层次的不言,就是言而不言。说穿了,还是不著相。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综合文库《帛书甲本道德经》学习笔记【道经】(2)在线全文阅读。

《帛书甲本道德经》学习笔记【道经】(2).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复制、编辑、收藏和打印 下载失败或者文档不完整,请联系客服人员解决!
本文链接:https://www.77cn.com.cn/wenku/zonghe/355012.html(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
Copyright © 2008-2022 免费范文网 版权所有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客服QQ: 邮箱:tiandhx2@hotmail.com
苏ICP备16052595号-18
× 注册会员免费下载(下载后可以自由复制和排版)
注册会员下载
全站内容免费自由复制
注册会员下载
全站内容免费自由复制
注:下载文档有可能“只有目录或者内容不全”等情况,请下载之前注意辨别,如果您已付费且无法下载或内容有问题,请联系我们协助你处理。
微信: Q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