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帛书甲本道德经》学习笔记【道经】
下部:道经(内不动心)
作者 朵朵莲花
第九章。大道失于可。
45。心是万物门。
〖经文——译文〗 道,可道也,非恒道也;
(道,可道即认定有道,其道不是永恒道。注意,此即恒道无道,有道非恒。实际而言,心即恒道,意识心即非恒道。此句,分出恒道与非恒道,分出浑心和意识心。心本无形无相,无质无量,又能生一切形相质量,故而本心不生不灭,此即恒道。恒道化作非恒道,关键在于可字。可,即起心动念,认定有道。如此便陷入意识心的生灭轮回,其道已非恒道。正所谓动念即乖。此心开眼便当真,便可,故而失道。不修道或修道没有高度者不明此理,而把可道解成可说。如此解释,于修行之理也通,但在此章绝非此义。可:《说文》肯也,否之对); 名,可名也,非恒名也。
(名,可名即认定有名,其名不是永恒名。注意,此即恒名无名,有名非恒。世间万物,一实一名而已。道名二字,十分重要。实者即道,即本心,乃至本心所生的万识;名,则是语言文字等等符号。道名二字,这是悟道的圣人提醒我们,开眼便
可,便当真,恒才化作非恒,我们才失道。注意,恒心生出非恒心,继而生出非恒的识、名。这样的生成顺序明显可见。同时,也是提醒我们,凡夫所谓的道,都是非恒的道,执着不得;凡夫所谓的名,诸如理论等等,也都是非恒的名,执着不得)。 无名万物之始也。
(无,名为万物之始。注意,这是承接上文之名。最早之名是什么?识之最初,识的是本心。本心无形象质量,故而识无。所以,最早的名就是无。无名,用意极深。名之一字,一方面标示着无是识;另一方面,表明无还有父母生之,非恒,不可认定无是恒,因为名乃父母所起。为何不言天地之始而言万物之始?因为,无即是天,是阳,是父,所以,只能言万物。可见,通行本是错误的)。 有名万物之母也。
(有,名为万物之母。注意,识生于心,有生于无。实际而言,无和有都是自心变现。心无形无相,无质无量,故而称其无;此即动念生无,万物从无始。浑心虽然无形无相,无质无量,却能生一切相一切量,故而称其有;此即无能生有,有是万物母。由此可见,无和有,都是心,所以,其无非无,其有非有。从识而言,有了有,才产生万有,所以,此有即是地,即是阴,即是万物母。可见,道生识、名;识、名最初是无和有)。 故恒无欲也,以观其眇;
(所以,欲恒无者,是因为观得无乃万物之始。注意:欲恒无,如天命论;欲恒有,如水火等等本源论,是当时流行的两种典型思潮。失去永恒,反以恒道所生之无为恒,当真执着,以为无是万物本源。万万注意:我们的失道之心,一定陷入有和无,继而生出万物;我们的修道之心,也一定从万物回归有并执着有,把有认作是万物本源,回归无并执着无,把无认作是万物本源。这是心灵的必由之路,是必须经历
的错误。当时流行的天命论,实际就是欲恒无。因为虚空即是天。天命论,说穿了,就是找不到本源,以为无是本源,故而归源于虚空。观:修行方法。万物旁作,吾以观其复也。天物云云,各复归于其根,曰静。可见,观,能够复归于其根,即复归静。在静中,得见其有,得见其无。由此,便产生两种对立的理论。眇:《释名》目匡陷急曰眇。眇,小也,不可见。恒无欲也:欲恒无也。古文状语后置); 恒有欲也,以观其所噭。
(欲恒有,是因为观得其有生出万物,是万物母。注意,失去永恒,反以恒道所生之有为恒,执着有,以所观之有为万物本源。如水,火,都曾经被认作是万物本源。后世科学发现的的分子,原子,乃至夸克,乃至抽象的物质,等等诸多观念,都曾被误认是本源,这都是对有的执着。有点修行常识的都知道,以无为恒,以有为恒,实际都是错误的。噭:音叫,呼喊。恒有欲也:欲恒有也)。 两者同出。
(有无二者同出。注意,有无二者绝非永恒,还有出处,还有父母。执着二者永恒,实际是错误的。本文的有和无,指先天的有和无。先天之有,后天称作无。根本而言,何谓无?心而已;何谓有?心而已。同的是道,是心)。 异名同胃。
(名不一样,却是同一主人在称呼二者。注意,有和无名相是二,却是同一的无名的道在称呼二者。
由此也可明白,老子前文用有名无名,乃是为了指明有和无皆是有名无实,皆是虚幻,皆非永恒。反之,只用无和有,把名去掉,则不同。这样很容易令我们把无和有认作是两个实体)。 玄之有玄,众眇之门。
(玄之又玄的道,是有和无产生之门。注意,同谓之同者即是本心。心即是道。无形无相无质量,不能解析,不能认知,故言玄之又玄。而万物皆有形象质量,皆能认知解析,不能称其为玄。普通众生常常执着有;修道众生常常执着无。老子在此,则打破人们对有和无的执着。指明,有和无都不是永恒。真正永恒的是玄之又玄的浑心。浑心是生出一切有无之门。老子有言:浴,神不死,是谓玄牝。注意,玄牝,就是不可见闻的生殖器,就是老子所言的神,实际就是被洗浴过的清净心。老子指明: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注意,无异于说:清净心是天地生出之门,是天地之根。玄:不可见闻为玄,此处玄之又玄者,唯独浑心而已。浑心即清净心,即道。《太玄·玄告》天以不见为玄,地以不形为玄,人以心腹为玄。众:指有;眇:指无。有:通又)。 【笔记】
本章核心:万物本源,是自心。自心是永恒的。 一,世界的本源是什么?
通常回答是有。如水,火,乃至如今科学发现的分子原子等等,都曾被认成是本源。我们这颗心,力求观到生出这个世界最小的最初的东东,并执着去追寻。乃至今天人们把这个东东称作物质,还在继续细化,据说已经深入到夸克层面。说穿了,这都是认定:有是本源。
当我们深入去观,又有新的答案,那就是我们观到了无,一切始于无。至此,我们这颗心又认定:无是本源。
这就大致形成对立的两种理论。一种欲恒有,一种欲恒无。所以,我们的世间便有人尚有,有人尚无。老子,则告诉我们:自心,恒道,是世界本源。
自心的弱点,总当真。一方面,逢物当真,另一方面,说话当真。总想把持住什么,总以为什么东东恒在,这就是老子所说的“可”,即肯即认定即执着。实际而言,真正恒者不置可否,可,则非恒。我们平日里自以为能够把持住的,能可得的,都是非恒的,虚幻的,用老子话说,就是不可得。
万物非恒,有非恒,无非恒。恒者,只有一尘不染的心。因为不染之心无形无相,无形无相便不生不死,便长生,便久视,便恒。只不过,这永恒的心,我们虽然日用却不曾明白,不晓得自心永恒,便摆脱不了生死,因此便产生万千恐惧烦恼,活在人间地狱,不能自拔。明道者,活在人间,则没有恐惧,没有颠倒,没有烦恼。可见,可,欲可,欲执着,才是真正祸根。 二,可,则动念,产生无和有。
道恒无名。独立而不改。开悟之人都清楚这是什么境界。实际就是浑心大我,无念孤明,长生久视。恒道无可无非,恒名自然无名。心本如如不动,何以生出这个世间?答曰:一个可字使然。道体本无。起心动念即是可,认自心知自心当真其自心,即是可道。 三,可道之辩。
很多人把这句话中第二个道字理解成说,这是解释不通的。道德经中,道和名乃是一实一名,分的十分清楚,一个是道及道用;一个是符号言说。老子不可能把名的意义用他所推崇的道字去表述的。纵观道德经帛书全篇,从上德不德开始,道不可说之含义,都是用无名或贵言来表述的。道可道也非恒道也,名可名也非恒名也,两句话对比,明显可见,老子是把道(相)和名(言说)并列而论的。如此看来,老子不可能把这句话中任何一个道字赋予名的含义的。由此可推,老子不可能把此句话中任何一个道字赋予说的含义的,因为说已经包含在名的概念外延中。文字言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综合文库《帛书甲本道德经》学习笔记【道经】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