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个中周期和18个短周期。经济增长正是经由经济周期的变动实现的。 3、如何看待熊彼特的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理论?
熊彼特在《资本主义、社会主义和民主》中,他以创新理论为基础,回答和解释了下列两个问题:第一,“资本主义能活下去吗?”熊彼特的回答是:“不,我认为它不能活下 去。”第二,“社会主义行得通吗?”熊彼特的回答是:“当然行得通。” 一、关于“资本主义发展前途”的问题
资本主义是商品交换经济和私有财产占统治地位的经济形式。资本主义的发展经历了两个阶段,即自由竞争的资本主义和托拉斯化的资本主义。 他认为,“资本主义在本质上是经济变动的一种形式或方法”,它从来不是静止的。它本身将“不断地从内部革新经济结构,即不断地破坏旧的,不断地创造新的结构”,是一种“创造性的破坏过程” ,又可称之为“产业突变”。因为企业家的创新职能将使“经济进步日趋于非人身化和自动化,机关和委员会的工作日渐代替个人的活动”,“创新本身已降为例行事物”,“企业家将无事可做”。于是,企业家的职能日益减弱,投资的机会也日益消失,出现一种或多或少的静止状态,资本主义就会萎缩下去,最后资本主义将消失,会“自动地出现”社会主义。熊彼特又认为,当代垄断资本阶级巨头如卡内基、洛克菲勒等是“社会主义的真正开路人”。因为他们是真正的企业家,“不断革新技术”,“创造了资本主义的成就和自动化”,终于不得不使“资本主义自动进入社会主义”。他们既是“资本主义的功臣”,又是“社会主义的先驱”。
二、关于“社会主义能否行得通”的问题 熊彼特认为,社会主义“当然行得通”。但他所说的社会主义与马克思列宁主义所提出的社会主义是不一致的。
他把社会主义定义为:“由公共权力机关控制生产资料,决定怎样生产,生产什么,谁该得到什么东西的那种社会组织” 。除理论研究外,熊彼特还对当时苏联正在实践的社会主义进行了实证分析与研究,并归纳出如下特征:(1)实行生产资料公有制;(2)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3)实行公共分配制;(4)存在竞争;(5)具有效率。 熊彼特还考察了从资本主义到社会主义过渡的三种形式:(1)成熟状态下的社会主义化;(2)不成熟状态下的社会主义化;(3)变法前的社会主义(国有化)政策。
第二十三章
1、简述凯恩斯学术思想的发展。
凯恩斯不崇拜个人,更不崇拜传统的教条,他敢于坚持自己的独立见解,一旦发现客观新情况便能很快地放弃旧观点,提出新观点。但他是典型的爱国主义者,一切从英国的利益出发,这就使凯恩斯的建议和学说存在着某种片面性。
《和约的经济后果》一书使36岁的凯恩斯一举成名。在巴黎和会上,凯恩斯从货币经济理论出发,坚决反对迫使德国支付过多的战争赔款,认为恢复整个欧洲经济才是当务之急。为此,凯恩斯不惜违背协约国四巨头之一的英国首相路易·乔治的意旨,愤然辞去财政部首席代表的职位返回剑桥大学,并发表了《和约的经济后果》这一著作。这一惊人之举不在于理论上有什么创新之处,而在于他坚持自己观点的勇敢行径。《和约的经济后果》还有一个特点,即它是从社会和经济的整体来探讨问题的,表现了凯恩斯注重整体分析的特点。 在凯恩斯的几部名著中,《概率论》虽与纯经济理论无直接关系,但也应稍加提及。一个以热心公共事业活动而出名的人,从事概率这样精密的数学课题的研究,并同样取得了不俗的成绩,这表明了他具有多方面才能。此外,凯恩斯在研究数学时往往和哲学联系起来一起考虑,因此,他否定频率理论,认为概率是一种逻辑关系,一般不能用数字来计量,它只能通过经验知识和直觉感受所组成的信念的强度去理解。从《概率论》1921年出版到1936年,
这15年是凯恩斯从事经济理论研究的黄金时期。在此时期,他出版了具有代表性的三部名著:《货币改革论》(1923)、《货币论》(1930)和《通论》(1936)。
虽然《通论》是凯恩斯的最重要、影响最大的著作,但他在《货币改革论》和《货币论》这两部著作中,偶尔也能看到《通论》的影子。
《货币改革论》和《货币论》是凯恩斯货币调节学说的姊妹篇,都是研究后期剑桥学派货币金融学说的重要著作。《货币改革论》是对20世纪20年代初期大争论的总结,《货币论》是对20年代中期和晚期大争论的总结。在《货币改革论》序言中他简要提到了“储蓄—投资”关联问题,而在《货币论》中则较深入地分析了储蓄和投资两者之间的均衡和矛盾,构成“新”型货币调节理论中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原属单一的利率范畴,在《货币论》中则分解成市场利率和自然利率。同样,利润这一概念,在《货币论》中也分解成企业家正常报酬和意外利得。
从凯恩斯的经济思想发展过程来看,《货币论》是深入研究其从后期剑桥学派转变为《通论》“新经济学”发展过程的一部重要著作。在该书中,凯恩斯提出了一些新概念,如书中有关人们保有货币的动机的分析,后来在《通论》中发展成著名的保有货币的三类动机(即交换动机、预防动机和投机动机);公众以某种流动形式保存资产的相对偏好,即后来的所谓灵活偏好;新资本的预期收益即后来的所谓资本边际收益率。 3、凯恩斯经济学缘何又称为“萧条经济学”?
传统经济学认为,在经济衰退或危机来临时,只要利息率或货币工资率能及时地、充分地下降,就可以形成对投资的巨大刺激,从而阻止经济衰退的发生。凯恩斯从有效需求原理出发,对这个传统的“信念”表示了异议。 第一,他认为现代经济社会不可能指靠利息率的自发伸缩性来保持充分就业。他批评传统经济学家忽视了投机性的货币需求,而这种货币需求对于利息率却有很大的弹性。特别是当经济衰退发生,利息率已经降到很低时,投机性货币需求的弹性可以变动无穷大,会阻止利息率的进一步下降。而且,极低的利息率意味着证券价格极高,证券价格再上涨的可能性已极小,而证券价格下跌的可能性极大,投资者都不愿再购买证券。同时,此时的利息率已极低,今后再下降的可能性极小而只可能上升,因此人们宁愿把货币保存在手头而不会去投资,这自然也不能使利息率进一步下跌。这种情况被人们称为“流动性陷阱”,也叫凯恩斯陷阱。 第二,凯恩斯针对传统经济学关于工资率的充分伸缩性的主张提出了“工资刚性”假说。他反对在经济衰退时降低货币工资率的主张,认为就整个经济而言,会相应地降低社会的总需求,使市场进一步萎缩。
凯恩斯认为一国的兴衰取决于有效需求是否充分,而有效需求不足的最终原因在于心理因素,经济机制是无能为力的,因此,调节经济的重任就自然落在国家身上。 凯恩斯认为,国家调节的重心在于管理有效需求,为此他设计了一套调节机制,即刺激消费;提高资本边际效率,刺激投资;反对传统预算平衡观念,实行财政赤字;扩大商品与资本输出等政策。
后来,凯恩斯的追随者发展、归纳出一整套管理有效需求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其财政政策的主要内容是:在经济衰退时,政府应扩大政府开支和减税,甚至实行赤字财政和发行公债,以扩大总需求;在经济高涨时,政府则应紧缩政府开支和增税,以减少总需求。至于货币政策,则应配合、支持财政政策,即在经济高涨时减少货币发行、提高利息率、抑制私人投资以达到减少总需求的目的;而在经济衰退时,则增加货币供应量、降低利息率,刺激私人投资,以达到扩大总需求的目的。在凯恩斯的政策设计中,财政政策在调节需求方面应处于主导地位,货币政策则处于从属、辅助地位。 4、“凯恩斯革命”是一场真正的革命吗?
《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这部名震一时的划时代著作把西方经济学推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通论》的出版,标志着凯恩斯完成了从传统的古典经济学理论向自己创立的新经济理论体系的过渡,标志着凯恩斯学说已发展成为一个独立的理论体系,这在西方经济学界和政界引起了巨大反响。一些经济学家把《通论》的出版称为经济理论上的“凯恩斯革命”,并把它与斯密的《国富论》和马克思的《资本论》并列为经济学说史上三本同样伟大的著作。 此后,凯恩斯的理论逐渐取代了传统经济学,成为西方经济学的正统理论,资本主义各国政府也纷纷采用凯恩斯的需求管理政策,并将他的理论与建议作为制定政府经济政策的指导思想。20世纪60年代末以前,通过凯恩斯的追随者对其理论的不断补充和完善,凯恩斯经济理论已基本上被西方经济学界看成是现代宏观经济学的同义词。所以,从《通论》出版到60年代中期也称为“凯恩斯时代”。
但是自从《通论》出版以来,西方经济学界对《通论》一书的基本思想及其政策主张的争论也一直没有停止过。凯恩斯主义因为在理论上缺乏微观基础,不能同传统的微观经济学保持一致,在实践上无法解释经济停滞和通货膨胀同时并存(即滞胀)的现象,在滞胀面前束手无策,因而陷入了严重的危机之中。为了挽救凯恩斯主义,80年代形成的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力图提供微观基础,并重新表述凯恩斯主义的理论和政策主张。
简评析克拉克的边际生产理论
克拉克的理论错误是十分明显的:
1.克拉克认为各生产要素都有生产力,他未加任何论证就推导出劳动和资本边际生产力及其决定劳动和资本产品价值的原理。而这种包含资本生产力论在内的各生产要素都有生产力的前提,是根本不能成立的。
2.克拉克对分配范畴所赋予的特定含义,也是不确切甚至是完全错误的,他说的工资,除了雇佣劳动者的劳动报酬外,还包括企业家的平均利润,这是对博学与被剥削的混同。 3.以边际生产力理论为基础的分配论是自相矛盾的。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综合文库经济学说史名词解释及课后习题答案 2(5)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