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通过观察酒精灯内的酒精,酒精的颜色是________,状态________; (2)闻闻它的气味,酒精________气味;
(3)用滴管吸取一些酒精滴入盛有少量水的试管中,可见酒精________(“溶”或“不溶”)于水; (4)用火柴点燃酒精灯,然后把干燥的冷烧杯罩在酒精灯的火焰上方,发现烧杯内壁________,把烧杯倒立过来立即注入少量澄清石灰水,振荡后发现石灰水________,通过这两个现象说明酒精燃烧时生成水和二氧化碳,该反应的文字表达式为 ________。
四、实验探究题(共2题;共20分)
15.老师用如图所示装置为同学们做演示实验.已知该装置气密性良好.
(1)打开A中的活塞,加入足量浓盐酸,关闭A中的活塞.小聪认为通过B中的现象能说明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生成了碳酸.你认为他的看法________(选填“合理”或“不合理”),说明原因________. (2)一段时间后,打开弹簧夹K2及E中的活塞,待足量的过氧化氢溶液流入锥形瓶后,关闭E中的活塞、弹簧夹K2 . C中可能出现的现象是________.E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 (3)上述实验过程中,C中玻璃管K,的作用是________.
16.小刚和小强用图甲和图乙所示实验来探究可燃物燃烧的条件。他们都选择了白磷做可燃物,试验设计如下图:
(1)小刚用图甲所示装置进行实验,观察到的现象是 (2)小强用图乙所示装置进行实验,发生反应的方程式是
(3)小刚认为可燃物只要与空气接触就能燃烧,小刚认为可燃物的温度达到着火点就能燃烧,请从实验设计的严密性上评价小刚和小强的观点,并谈谈你的理由
五、解答题(共1题;共5分)
17.给你一盒火柴和一盏酒精灯,请你设计实验证明酒精灯火焰温度的高低.如果要证明焰心处的主要物质不是酒精燃烧的产物二氧化碳和水而是酒精蒸气,怎样设计一个实验?
答案解析部分
一、单选题 1.【答案】C
【解析】【解答】A、闻气体的气味时,防止气体有毒,应用手扇动,不能直接用鼻子闻,操作错误,故A错误;
B、不能用手移走灼热的蒸发皿,因为会烫伤手,应用坩埚钳移走蒸发皿,故B错误;
C、取用液体时:①试剂瓶瓶口要紧挨试管口,防止液体流出;②标签向着手心,防止液体流出腐蚀标签;③瓶塞倒放桌面上,防止污染瓶塞,从而污染药品,故C正确;
D、稀释浓硫酸时,将水沿容器内壁缓缓注入浓硫酸中,会沸腾溅出,可能伤人.图中操作错误,故D错误. 故选:C.
【分析】A、闻气体的气味时,不能直接用鼻子闻,一些气体有毒或有刺激性; B、不能用手移走灼热的蒸发皿,因为会烫伤手; C、取用液体时:注意瓶口、标签的位置,瓶塞的放置等;
D、稀释浓硫酸时,沿烧杯内壁将浓硫酸缓缓加入水中,边加边搅拌. 2.【答案】C
【解析】【解答】A、氧气能支持燃烧,二氧化碳不能燃烧、不能支持燃烧,分别将燃着的木条伸入两种气体中,燃烧得更旺的是氧气,熄灭的是二氧化碳,可以鉴别,A不符合题意;
B、氢氧化钠与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水,变质后生成的杂质是碳酸钠,碳酸钠与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水和二氧化碳气体,根据有无气泡产生可以判断氢氧化钠溶液是否变质,B不符合题意; C、石灰水和CaCO3均能与稀盐酸反应,不但能把杂质除去,也会把原物质除去,不符合除杂原则,C符合题意;
D、铁锈的主要成分是氧化铁,与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铁和水,用盐酸除去铁钉表面的少量铁锈,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分析】本题主要考察实验方案的设计,实验方案的设计需要根据实验目的就行设计,以求能够达到实验要求。
3.【答案】D
【解析】【解答】A、小刀很容易切下了蜡烛,说明蜡烛的硬度小,A不符合题意; B、石蜡放在水中,漂浮在水面上,说明石蜡密度比水小,且难溶于水,B不符合题意; C、正确,C不符合题意;
D、该步骤是为了探究火焰的内焰、外焰、焰心的温度高低,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分析】根据蜡烛的主要成分是石蜡,燃烧时火焰分为三层,结合蜡烛燃烧的实验现象、实验结论等,进行分析解答即可. 4.【答案】B
【解析】【解答】A、金属单质铁与稀硫酸反应生成硫酸亚铁,A不符合题意,
B、Fe2O3+3H2SO4=Fe2(SO4)3+3H2O, 过量的Fe2O3与稀硫酸反应,发生反应:然后再过滤,除去过量的Fe2O3 ,B符合题意,
C、由于是过量的稀硫酸与Fe2O3反应,所以生成的Fe2(SO4)3溶液中还含有硫酸,C不符合题意, D、金属单质铁与硫酸铜反应生成硫酸亚铁,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分析】金属氧化物和酸反应,反应前后化合价保持不变。 5.【答案】B
【解析】【分析】促进燃烧的方法是:(1)增大可燃物与氧气的接触面积.(2)增大氧气的浓度.根据实际情况选择促进物质燃烧的方法. A、可燃物的热值一般是不会改变的;
B、增大可燃物与空气的接触面积,可以使燃烧才能更旺; C、可燃物的着火点一般是不会改变的; D、空气中氧气的含量一般是不会改变的.
【解答】使可燃物充分燃烧的条件:一是增大可燃物与氧气的接触面积,二是中的氧气的浓度.一般情况下,增大氧气的浓度较难操作,在空气中燃烧的物质,氧气浓度是一定的,要想燃烧更旺,可增大与氧气的接触面积,“火要虚”就是在燃料中间留一些空气,以增大与氧气的接触面积. A、可燃物的热值一般是不会改变的,故A错误;
B、增大可燃物与空气的接触面积,可以使燃烧才能更旺,故B正确; C、可燃物的着火点一般是不会改变的,故C错误; D、空气中氧气的含量一般是不会改变的,故D错误.
故选B
【点评】可燃物燃烧通常需要氧气的支持,可燃物与氧气充分接触或氧气充足时可发生完全燃烧,与氧气接触不充分或氧气不足时则发生不完全燃烧. 6.【答案】D
【解析】【解答】A、红磷在密闭的容器中燃烧,能验证质量守恒定律,故能达到实验目的的,A不符合题意;
B、蜡烛的熄灭说明了气体二氧化碳即不能燃烧也不能支持燃烧,而下层的蜡烛先熄灭上层的后熄灭,说明二氧化碳气体从下到上慢慢充满烧杯,说明气体密度比空气大.故能达到实验目的的,B不符合题意; C、 燃着的木条伸入吸入空气中继续燃烧无明显变化,燃着的木条伸入呼出气体中熄灭,能说明吸入空气中氧气含量高于呼出气体,故能达到实验目的的,C不符合题意;
D、由于过氧化氢溶液的浓度不同,不能比较MnO2 和Fe2O3 的催化效果,故不能达到实验目的,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分析】实验探究控制变量发只能是需要探究的量在变,其他量都应该保存不变。 7.【答案】C
【解析】A、现象①②说明物质燃烧需要氧气,因为①与空气接触的白磷燃烧,②无氧气,白磷不燃烧,故A正确;
B、现象①能燃烧,说明白磷的着火点不高于80℃,故B正确;
C、现象②白磷不燃烧,因为无氧气;而③红磷不燃烧,说明其着火点均高于80℃,故C错误; D、现象①③,都与空气接触,而现象①能燃烧,而③红磷不燃烧,说明两种可燃物的着火点不同,故D正确. 故选C.
【点评】掌握燃烧的条件为:可燃物、温度达到着火点、与氧气或空气接触;了解灭火的原理;掌握反应现象和本质的联系. 8.【答案】B 【解析】【解答】
A、在此实验中我们用热水给白磷和红磷提供热量,使温度能达到白磷的燃点,而达不到红磷的燃点,从而得到燃烧时温度的作用;同时水还起到隔绝空气的作用,故图1中铜片上的白磷燃烧,而水中的白磷不燃烧,故错误;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综合文库人教版九年级上册化学7.3实验活动3燃烧的条件练习题(2)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