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立缝 斜缝 平缝 不规则缝
5、碎屑岩含油最低级别是( )
油浸 油斑 油迹 荧光
6有效厚度h × 有效渗透率k表示(
)
7 井下测试的工作过程:下井、开井(流动)、关井(恢复)、起出4个过程中,关井对应压力
长江大学试卷(A卷) 本卷共 6 页 第 - 1 - 页
( )
流动压力 恢复压力 泥浆铸压力
8、在某一圈闭或断块内预探井发现了工业油气流后,以建立探明储量为目的的评价钻探工作还未全部结束的情况下所计算的储量,称( )。
探明储量 预测储量 控制储量 可采储量
9、与地层不配伍的外来流体进入储层后引起储层中的粘土矿物发生水化膨胀和分散运移而造成的储层渗透率下降的现象,称( )
水敏性 速敏性 盐敏性 酸敏性
10、用红色勾绘出的一组倾向基本相近倾角随深度增加而逐渐增大的矢量,表示(
)
绿色模式 红色模式 蓝色模式 杂乱模式
二、填空(10分)
1、钻井地质中,
中的5表示_______________。
2、生产时井底地层叫 _______________。
3、进尺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岩性稳定,特征明显,分布广泛,厚度不大且易与上、下岩层相区别的岩层称 _______________。 5、当地层压力下降至饱和压力以下时,溶于石油中的天然气脱离出来产生的膨胀力排驱油气称为_______________
6、根据钻井不同,地层测试可以分为_______和_______。
7、评价地下裂缝的方法主要有:岩性观测法、_______________、现代试井分析、_______________及生产动态分析法。
长江大学试卷(A卷) 本卷共 6 页 第 - 2 - 页
8、按照含水量,可以将油田开发阶段的划分为______________、低含水开发阶段、_______________、高含水开发阶段和特高开发阶段等5个阶段。
9、岩层倾向正北、断层面倾向与之相反。此处钻了一口直井,断点深度海拔为-1360米,目的层顶面海拔为-1150米,作示意图分析,在目的层顶面构造图上,断层线从井位的______________侧通过
10、当钻穿高压油气层时,油气浸入钻井液,造成密度_______________,粘度_______________。
三、名词解释(10分)
1井斜角 2内含油边界 3底水 4井涌 5可采储量
四、简答(6×5=30)
1图示逆断层能否缺失地层。
2在进行油气水层的判断时,为什么对高渗透性砂岩油气层的含油性解释偏高?
3如何根据井资料绘制压力等值线图的方法。
4 解释以下典型的压力卡片异常原因。
长江大学试卷(A卷) 本卷共 6 页 第 - 3 - 页
5影响流体性质变化的地质因素有哪些?
五、作图(每题10分,共20分)
1、在下图
(1) 逆断层 (1) 标出上下盘;上述、下降盘,判断断层性质;()
(2) 在图中有一口井,发现油水界面为-400,尝试画出油藏范围。
长江大学试卷(A卷) 本卷共 6 页 第 - 4 - 页
2、
层厚度(米) 地层海拔 610 520 A井(油井) 20 B井(水井) 20
油层中部的密度(kg/m3) 压力(X106Pa) 311.2944 0.8 x 10 12 1.0 x 103 求(1)求油水界面;(2)判断A井能否自喷?
A -500 B -540 -580 六、论述(10分)
储层非均质性的研究内容有哪些?分析储层非均质性对注水开发的影响。
附:部分答案
长江大学试卷(A卷) 本卷共 6 页 第 - 5 - 页
填空:
2、生产时井底地层叫 井底流动压力。
4、岩性稳定,特征明显,分布广泛,厚度不大且易与上、下岩层相区别的岩层称 标准层。 5、当地层压力下降至饱和压力以下时,溶于石油中的天然气脱离出来产生的膨胀力排驱油气称为 溶解气驱
7、评价地下裂缝的方法主要有:岩性观测法、地应力分析法、现代试井分析、测井解释法及生产动态分析法。
9、当钻穿高压油气层时,油气浸入钻井液,造成密度降低,粘度升高。
长江大学试卷(A卷) 本卷共 6 页第 - 6 - 页
填空:
2、生产时井底地层叫 井底流动压力。
4、岩性稳定,特征明显,分布广泛,厚度不大且易与上、下岩层相区别的岩层称 标准层。 5、当地层压力下降至饱和压力以下时,溶于石油中的天然气脱离出来产生的膨胀力排驱油气称为 溶解气驱
7、评价地下裂缝的方法主要有:岩性观测法、地应力分析法、现代试井分析、测井解释法及生产动态分析法。
9、当钻穿高压油气层时,油气浸入钻井液,造成密度降低,粘度升高。
长江大学试卷(A卷) 本卷共 6 页第 - 6 - 页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综合文库长江大学2017-2018学年《油气田地下地质学》(A卷)期末考试在线全文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