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7范文网 - 专业文章范例文档资料分享平台

七大类8种抗血小板药物详解,一文掌握!

来源:网络收集 时间:2022-02-27 下载这篇文档 手机版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需要完整文档或者需要复制内容,请下载word后使用。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微信号:或QQ: 处理(尽可能给您提供完整文档),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血栓形成是指在一定条件下,血液有形成分在血管内形成栓子,造成血管部分或完全堵塞、相应部位血供障碍引起组织器官缺血、缺氧甚至坏死的病理过程,是引起脑梗塞、心肌梗死等心脑血管疾病的主要病理因素,对机体危害极大。

血小板的黏附、活化、聚集与血栓事件形成直接相关,为此人们开发了一系列的抗血小板药物,用于冠心病(慢性稳定性心绞痛、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冠状动脉血运重建术后)、缺血性脑血管病(缺血性卒中和TIA)、周围动脉疾病(PAD)等的预防和治疗。特别是目前随着心血管疾病患者的增多,人们对ACS的重视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的治疗(PCI)及冠脉成形术的普及成熟,抗血小板药物越来越被大家所重视,为此笔者参考文献,对临床常用抗血小板药物做一总结,以飨读者。

血小板与血栓形成

血小板是人体血液中的有形成分之一,有止血、促进凝血和保护毛细血管内皮细胞的作用,血小板黏附与聚集、凝血系统的激活,本是对损伤血管的一种生理性防护反应,但过度的反应可导致血小板形成血栓,其机制为:

血管壁受损(如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破裂)导致内皮下胶原暴露;

随后血小板被激活,发生粘附,参与此过程的主要物质有血小板膜糖蛋白I(GPI)、vW因子和内皮下胶原;

粘附发生后随即发生血小板的聚集,导致血小板聚集的生理性因素主要有ADP、血栓烷A2、胶原、凝血酶等,称为致聚剂。

血小板黏附与聚集过程会发生一系列反映,包括花生四烯酸(AA)的代谢,产生血栓素A2(TXA2),释放二磷酸腺苷(ADP),最终通过与纤维蛋白原结合,血小板之间相互粘附、聚集形成早期血栓,同时血小板释放的产物也可促进血液的凝固,导致血栓形成,所以血小板是在血栓形成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抗血小板药物作用机制和分类

抗血小板药物主要通过抑制花生四烯酸代谢、拮抗血小板膜受体如二磷酸腺苷(ADP)受体和血小板糖蛋白(GP)IIb/IIIa受体及增加血小板内环腺苷酸(cAMP)水平而起效,其中血小板糖蛋白(GP)IIb/IIIa受体介导的血小板聚集是血栓形成的最后共同途径。

抗血小板药物从不同的环节干扰了血小板的活化或聚集,从而显著减少临床血栓事件的形成。按照作用机制不同,可分为如下7类:

1、血栓素A2 ( TXA2 )抑制剂;

2、二磷酸腺苷(ADP)P2Y12受体拮抗剂

3、血小板糖蛋白Ⅱb/Ⅲa 受体拮抗剂(GPI);

4、磷酸二酯酶抑制剂;

5、血栓烷合成酶抑制剂;

6、血小板腺苷环化酶刺激剂;

7、5-羟色胺受体拮抗剂。

临床常用抗血小板类药物的代表药物

1、血栓素A2( TXA2 )抑制剂:

代表药物:阿司匹林,是一种传统的非甾体类抗炎药,主要通过抑制花生四烯酸环氧酶(COX),使Ser-529和Ser-516不可逆的乙酰化,从而阻断TXA2的合成,发挥抗血小板的作用。是目前临床应用最为广泛的抗血小板药物,临床上用于冠心病的一、二级预防、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的治疗,经皮冠状动脉介入的治疗(PCI)及冠脉成形术后血管再狭窄等症状的预防。

用法用量:普通片或肠溶片,75mg或100mg/次,口服。疑似急性心肌梗死发病时,首次剂量300mg嚼服。

使用注意:

常见的不良反应是胃肠道不适和消化道出血,出血危险与剂量相关。少数还可发生过敏反应,主要表现为哮喘、荨麻疹。尽量避免同时使用其他非甾体类抗炎药物。联合其他抗血小板和抗凝药物时,出血危险增加。服药期间勿饮酒及进食辛辣刺激性大的食物

禁忌证:出血性疾病;活动性出血,活动性消化性溃疡;严重控制不良的高血压;严重过敏反应或不能耐受(表现为哮喘及鼻息肉)等。

2、二磷酸腺苷(ADP)P2Y12受体拮抗药

代表药物:氯吡格雷和替格瑞洛,通过与血小板膜表面ADP受体结合后,阻止了与ADP受体相耦联的GPⅡb/Ⅲa受体的结合位点暴露,使配体无法无法结合,血小板的聚集受到抑制。临床主要用于治疗心肌梗死、脑梗死等动脉或静脉血栓,以及其他与血小板聚集相关的疾病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治疗的患者预防血栓性心血管事件。

1. 氯吡格雷

在预防急性血管事件发生方面优于阿司匹林,显著降低心血管死亡率、急性心梗的风险,对于高危患者(曾发生脑卒中、外周动脉疾病、症状性冠状动脉疾病或糖尿病的患者),其预防效果可能更加明显,氯吡格雷已成为继阿司匹林之后临床最主要的抗血小板药物。据研究显示,氯吡格雷与阿司匹林双联抗血小板的治疗方案,效果更好。

用法用量:75mg/次,口服。

使用注意:

①肝、肾功能损害者慎用。对本品过敏者、溃疡病患者及颅内出血患者禁用

②可经乳汁分泌,故妊娠期妇女及哺乳期妇女用药应权衡利弊。

③阿司匹林、萘普生、华法林、肝素、溶栓药、月见草油、姜黄素、银杏属、大蒜、丹参等可增加本品出血风险;奥美拉唑可降低本品血药浓度,增加心血管事件风险。

④不良反应主要为胃肠道反应,发生率约20%左右。

2. 替格瑞洛

是一种可逆的、有直接活性的ADP受体抑制剂。该药口服吸收迅速,对P2Y12受体的抑制水平具有剂量依赖性,用于ACS(包括接受药物治疗和经PCI治疗)患者,可降低血栓性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与其他抗血小板药物相比,替格瑞洛起效更快,抗血小板作用也更加显著。与氯毗格雷相比,替格瑞洛血小板抑制作用更早、更强、更持久,个体间变异低。氯毗格雷抵抗者改用替格瑞洛也能更好地抑制血小板聚集。

用法用量:起始剂量为单次负荷量180mg,此后90mg/次,2次/日。

使用注意:

①除非有明确禁忌,本品应与阿司匹林联合用药。在服用首剂负荷阿司匹林后,阿司匹林的维持剂量为每日1次,每次75~100mg。

②治疗中应尽量避免漏服。本品的治疗时间可长达12个月,不宜过早终止治疗,除非有临床指征需要终止本品治疗。

③常见的不良反应是出血和呼吸困难。

3、血小板糖蛋白Ⅱb/Ⅲa 受体拮抗剂(GPI)

代表药物:替罗非班,抑制血小板聚集的终末环节,可剂量依赖性地抑制体外血小板的聚集,延长出血时间、抑制血栓形成。本品可逆性强,安全性高,是国内目前最常用的GPI。用于冠脉缺血综合征患者行冠脉血管成形术或冠脉内斑块切除术,以防治相关的心脏缺血并发症,也用于不稳定性心绞痛或非Q波型心肌梗死患者(与肝素或阿司匹林联用),预防心脏缺血事件的发生。据研究报道,对阿司匹林或氯毗格雷抵抗患者,在常规应用阿司匹林和氯毗格雷基础上加用替罗非班可以降低PCI围手术期心肌梗死的发生率。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综合文库七大类8种抗血小板药物详解,一文掌握!在线全文阅读。

七大类8种抗血小板药物详解,一文掌握!.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复制、编辑、收藏和打印 下载失败或者文档不完整,请联系客服人员解决!
本文链接:https://www.77cn.com.cn/wenku/zonghe/1284071.html(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
Copyright © 2008-2022 免费范文网 版权所有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客服QQ: 邮箱:tiandhx2@hotmail.com
苏ICP备16052595号-18
× 注册会员免费下载(下载后可以自由复制和排版)
注册会员下载
全站内容免费自由复制
注册会员下载
全站内容免费自由复制
注:下载文档有可能“只有目录或者内容不全”等情况,请下载之前注意辨别,如果您已付费且无法下载或内容有问题,请联系我们协助你处理。
微信: Q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