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7范文网 - 专业文章范例文档资料分享平台

《文化人类学》复习纲要

来源:网络收集 时间:2020-04-21 下载这篇文档 手机版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需要完整文档或者需要复制内容,请下载word后使用。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微信号:或QQ: 处理(尽可能给您提供完整文档),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文化人类学》复习纲要

1、文化人类学:

(1)、含义:是一门介绍和理解文化差异,教人们如何看待和把握文化差异

的原则和方法,在文化差异中如何进行交流并增加理解、彼此尊重的学问,是一门被圈内人士称为“我看人看我”的学问。

(2)、分支

体质人类学 人类学

文化人类学 考古人类学 语言人类学 社会文化人类学

2、文化人类学的学科观:

(1)文化整体观(又称文化全貌观)。

首先指的是人类学家们在研究一种人类行为时,必须研究与该行为有关的其他方面的行为,即多角度、多方位的研究人类经验的多方面。 A文化要素之间的相互关联性 B历史性与共时性研究相结合 C微观研究与宏观研究相结合 (2)文化相对观:

A防止民族自我中心主义——以本民族文化的标准来衡量其他文化 我族中心主义——文化沙文主义——种族主义; B强调文化的相对性和多样性时,要防止文化帝国主义 (3)文化普同观

人类的心智和心理相同或想通,各个不同的文化之间可以相互交流、相

互传播、相互学习,各个文化之间的要素可以互相借用、互相吸纳甚至互相融合。

(4)文化适应观 (5)文化整合观。

3、文化人类学的主要研究方法

(1)背景分析法:也称社区关系研究。直接结果是产生民族志报告。

但是文化人类学家的目的并不仅仅在于记录和描述自己所研究社区的文

化现象,还要在民族志报告中用背景架构来解释这些文化现象的来龙去脉 (2)主位与客位研究法

A主位——被调查者自己对本事物的看法、分类和解释 (自观研究法) B客位——调查人员等外来者对该事物的看法、分类和解释 (他观研究法)

4、文化的要素与特性

(1)文化的要素:

A精神要素 B语言与符号 C规范体系 D社会关系与社会组织 E物质产品 (2)文化的特性:

A是人类创造和衍生的、是共享的 B具有实践性和功能性。 C是后天学习获得的。 D具有复合性或整合性。 E具有传递性和变迁性。 F具有适应性、象征性 G具有普遍性、特殊性

H文化还具有时代性、地区性、民族性和特定的阶级性。 I文化是有一定的模式的(文化模式);

5、文化变迁的表现

(1)主要形式:

A创新(发现+发明) B传播 C进化 D涵化、 E文化的恢复和重新解释 F革命和改良。 (2)文化涵化(文化接触):

A含义:两个完全不同的文化相互抵触,经过久长的时间,两者相互采借、

适应,彼此都发生了变化的过程和结果。

B两个类型:a文化因素的自由“借入”和改变 b强制变化 C 三种反应:接受——适应——拒斥/反涵化运动

a接受:指一个社会把外来文化的某一种成分、某一部分或全部予以接纳。 b适应:是处心积虑地把接受过来的外来文化成分与本社会的传统文化协

调起来。产生三种后果:文化同化+文化融合+文化萎缩和丧失

c拒斥:是反涵化运动。

6、种族的类型及原因

(1)英国学者赫胥黎1970年划分:

A黄种 (蒙古人种) B白种 (欧罗巴人种) C黑种 (尼格罗人种)

D棕/红种(澳大利亚人种) (2)现代科学意义上的划分:

A欧洲与西亚的高加索人种 B爪哇、婆罗洲和澳大利亚的澳洲人种 C东亚和北美的蒙古人种 D印度次大陆的印度次大陆人种

E北非和撒哈拉的开铺人种 ,南非的刚果人种 F西半球和殖民地人种

(3)原因

一般而言,自然选择与适应、食物的结构等是地理空间隔绝期间人中差

异形成的根本原因

A自然选择与适应是人类种族形成的最重要的原因。 B食物结构是种族特征得以形成的第二要素。

C其他:性的选择和在实际生活中某一方面的特别强化和要求;用进废退原理

7、种族主义及其表现

(1)含义:指的是一种认为基于遗传上的体质特征同人类各种族的个性、智力

和道德发展能力间有一种必然的因果关系,即种族差异决定了各人类群体的社会历史和文化发展不同的理论。

(2)主要形式:种族隔离+种族灭绝+种族歧视

A种族隔离:泛指资本主义国家对白色人种和有色人种、欧洲人和非欧洲人

等种族集团强制实行的分离。也称为种族分离。

B种族灭绝:指的是某些统治阶级或种族集团,为了本阶级或本集团的利益,

借口种族、民族或宗教的原因,整批地杀害某一集团的人,蓄意全部或局部消灭某一民族、种族或宗教集团的行为。

C种族歧视:指的是一些统治者根据种族和民族特征,划分人们的社会地位

和法律地位,限制和侵犯其他种族的基本权利和自由的现象。

8、民族

(1)概念(斯大林)

民族是指人们在历史上逐渐形成的一个有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以及表现于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素质的稳定的共同体。

(2)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理论(费孝通) 1988.11,香港中文大学“泰纳演讲”,从民族现状和历史事件出发

A中华民族是包括中国境内56个民族的民族实体,并不是把56个民族加在一起的总称。

B形成多元一体格局有个从分散的多元结合成一体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必

须有一个起凝聚作用的核心,这就是华夏族团和后来的汉族。 C汉语已逐渐成为共同的通用语言。

D汉族的农业经济是形成汉族凝聚力的主要来源。

E相当部分的少数民族从事畜牧业,汉族以农业为主,形成不同但相互补充

的经济类型。

F各民族间在人口规模上大小悬殊。

G中华民族成为一体是一个逐步发展的过程,先有各地区的初级统一体,又

形成北牧、南农两大统一体,最后以汉族为核心汇成一个“大一统”的格局。

H中华民族、汉族和少数民族是分属于不同层次的认同体,尽管我们在语言

中都用民族这个名词来指称他们。

9、族群的理论

(1)原生论/根基论:

A代表人物:格尔兹、谢尔斯 B主要观点:

该理论认为族群认同主要来自天赋或根基性的情感联系。即族群认同是亲属认同的一种延伸或隐喻,它是人性中某种非理性的原生情感的外化,或某种植根于自私基因中的生物学理性的表现。

(2)情境论/工具论:

A代表人物:迪思普斯、哈兰特 B主要观点:

将族群视为一政治、社会或经济现象,以政治与经济资源的竞争与分配,来解释族群的形成、维持和变迁。强调族群认同的多重性,认为族群认同随不同情势、不同环境而变化,所以工具论者又被称为“况遇论者”。 人是理性的,无时不在算计和优化自身利益,族群认同生成于权力对峙

中。只有在能够增进或获得某种经济、政治利益的时候,这种所谓的原生纽 带才会具有感召力,在本质上,族籍和传统不过是人们为获取经济、政治利益而操弄的一种工具而已。

(3)边界/互动论:

认为族群是由其本身组成人员认定的范畴,族群的形成最主要是因其边界,而非语言、文化、血缘等“内涵”,一个族群与另一个族群的边界主要是“社会边界”,而不一定是地理边界。 从某种程度上说,族群的边界是族群内涵的前提与基础,没有边界问题,

就不存在族群的内涵、特征,也就谈不上族群的认同与互动了。

(4)对立论:

A理论前提:不同族群之间的对立过程是族群认同得以维持的首要原因。 B核心:“持久的认同体系”和“对立过程”两个概念。

前者是一种文化成功地抵御了政治经济和宗教的同化而存留下来,后者指的是一个族群企图吞并另一个族群,前者受后者的抵御。 这样,在这个对立过程中,由于群体目标的政治或机制,族群认同在时间的推进中得以维持。

10、索绪尔的贡献

(1)费尔迪南·德·索续尔——“现代语言学之父”

对语言学和符号学理论都有很大贡献。(《普通语言学教程》)

(2)最重要的贡献:

A将语言作为一种社会事实、一种社会制度加以研究,而忽略语言中的物

理的、机械的表现。把语言现象分为语言、言语。

语言:是一种系统,以语音为物质外壳,词汇为建筑材料,语法为规律

结构; 言语:是对语言的具体应用,语言通过言语表现出来。

B把语言放在人文事实的层面上进行观照,认为语言是表达观念的符号系

统,剖析语言符号,可以把语言分成概念(即内容或意义)与声音(即形式)形象,这也就是符号学里的所说的所指和能指。

C把语言现象分为共时(语言状态——静态)和历时(语言现象——动

态)两类。

11、语言与民族的关系(相互区别、相互联系)

(1)区别:

A产生的时间不同:语言出现较早,民族出现较晚,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

定阶段的产物;

B各有自己的特点:语言是人类表达与交流思想的工具,民族是人类在历

史上形成的一种相对稳定的共同体;

C各有自己的发展规律,有不同的发展线索与脉络。 (2)联系:

A语言是民族或族群的重要标志,是民族特征中最重要的特征(相对于其他)。 a语言能够比较全面而深刻地体现民族的特点和民族共同的经济生活特征。

民族的其他特征(如心理素质),往往也要通过语言来反映。 b语言不仅反映民族现在的特点,而且还反映民族历史上的特点。

c语言在民族的诸多特征中比较稳固,变化得最慢。语言可超越时空限制。 d语言既是民族的特征之一,又是民族发展所必须依赖的工具。每一种民

族语言,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该民族的人们对客观事物认识的水平,凝结人们经过长期实践所积累的知识。人们学习和使用自己民族语言的过程也是学习、继承和交流自己民族文化的过程。 B语言的研究离不开对民族、族群的研究 a从民族的形成看民族语言的形成

b从民族的分化与统一看语言的分化与统一 c从民族的社会特点看语言的特点

d从民族特点看双语现象的发展。

12、萨丕尔-沃尔夫假说

(1)该假说(语言决定思维)的核心是语言与文化的关系。.

A语言是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B语言对文化建构、传播和传承的作用。 C语言是记录文化的特殊系统 (2)萨丕尔认为不同的语言表达方式会对同一客观世界提出不同的分析和解释,

人们主要是通过语言去理解世界的。真实世界是在该族人的语言规范的基础上不知不觉地建立起来的。

美国语言学家沃尔夫引申了萨丕尔学说中的思想萌芽,将语言之于文化的作用推向极端。语言的研究表明:一个人的思想形式,是受他所意识不到的那些不可抗拒的形式规律所支配的。使用不同语法的人,受其语法结构的影响,对外表相同的事物进行各种不同的观察,做出不同的评价。

沃尔夫指出,语言并不只是把我们的观念和需求转化为声音的编码过程,确切地说,它是一种塑造力量。语言通过提供常用的表达惯例,预先安排人们以某种方式看世界,因而引导他们的思维和行为。

语言相对性假设:由于语言不通,人们对客观世界的认识也不同; 语言绝对性假设:人对客观世界认识必须通过语言,思维也是由语言决定的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综合文库《文化人类学》复习纲要在线全文阅读。

《文化人类学》复习纲要.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复制、编辑、收藏和打印 下载失败或者文档不完整,请联系客服人员解决!
本文链接:https://www.77cn.com.cn/wenku/zonghe/1001182.html(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
Copyright © 2008-2022 免费范文网 版权所有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客服QQ: 邮箱:tiandhx2@hotmail.com
苏ICP备16052595号-18
× 注册会员免费下载(下载后可以自由复制和排版)
注册会员下载
全站内容免费自由复制
注册会员下载
全站内容免费自由复制
注:下载文档有可能“只有目录或者内容不全”等情况,请下载之前注意辨别,如果您已付费且无法下载或内容有问题,请联系我们协助你处理。
微信: Q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