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3333333333333333333333333333333333333333333333333333333333333333333
《自然辩证法》导言及《反杜林论》读后感
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指出:“生命是蛋白体的存在方式,这个存在方式的基本因素在于和它周围的外部自然界的不断新陈代谢,而且这种新陈代谢一停止,生命就随之停止,结果便是蛋白质的分解。”
恩格斯的这个定义是在批判杜林的生命定义的基础上提出来的。杜林曾把生命定义为细胞的新陈代谢活动。恩格斯认为,高级的生物确是由简单的类型“细胞”组成的,但有低于细胞的生物,它们和高级的生物相联系,只是因为它们的基本组成部分是蛋白质,从而它们执行着蛋白质的职能——生和死。恩格斯的这个生命定义实际上是和他关于物质的运动形式的思想是统一的。恩格斯认为自然界存在五种运动形式:即机械运动、物理运动、化学运动、生命运动和社会运动。这五种运动形式从历史的角度看,反映了自然界演化发展的顺序,每一种后面的运动形式都是由前面的运动形式演化来的。不同的运动形式有不同的物质承担者,有不同的运动规律,高级的运动形式包含低级的运动形式。生命运动是一种高级的运动,它是由化学运动发展而来的,它的物质承担者及其运动规律都不同于化学运动,但生命运动包含化学运动。恩格斯当时非常强调自然界的连续性。如果把生命定义为细胞结构之上的活动,就难以解释生命的起源问题。恩格斯特别重视从无机界到有机界的辩证发展过程,所以恩格斯选择了蛋白体作为生命活动的物质。 恩格斯所理解的蛋白体和现在所说的蛋白质是不同的。他说:“在这里,蛋白体是按照现代化学的意义来理解的,现代化学把构造上类似普通蛋白或者也称为蛋白质的一切东西都包含在蛋白体这一概念之内,这个名称是不恰当的,因为普通蛋白在一切和它相近的物质中,是最没有生命的,起着最被动的作用,它和蛋类一起仅仅是胚胎发育的养料,但是在蛋白体的化学构造还一点也不清楚的时候,这个名称总比一切其它名称好些,因为它比较一般(恩格斯1970:79)。”可见,恩格斯所指的蛋白体是广义的,它甚至不是现化意义上的一种高分子,而是一个物质系统。恩格斯在不同场合用这个词,他有时甚至把细胞
也叫“蛋白质小块”。比如他说:“一切有机体,除了最低级的以外,都是由细胞构成的,都由很小的,只有经过高度放大才能看到的,内部具有细胞核的蛋白质小块构成的(恩格斯,1970:74)。” 总之,恩格斯把生命和蛋白体等价。生命是“蛋白质所固有的,生来具备的,没有这种过程,蛋白质就不能存在(恩格斯,1970:80)。” 20世纪前半叶,随着生物化学的研究进展,人们对蛋白质的结构和功能有了越来越清楚地了解,蛋白质形态复杂,功能各异,在生命活动过程中的作用异常重要。所有这些使得很多人更加坚信生命的分子基础就是蛋白质。
恩格斯说的“蛋白体”就是指核酸和蛋白质。也就是说没有蛋白质就没有生命。由此从根本上否定了上帝造人的神创说。恩格斯的生命定义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生命的物质基础,即具有新陈代谢功能的蛋白体。100年来,这个定义一直指导人们认识生命的思想武器。
恩格斯并且大胆地提出,既然生命是物质运动的高级形式,那么只要条件合适,生命之花当然也可以在别的星球上开放。现代天文学家肯定了这种说法。
44444444444444444444444444444444444444444444444444444444444
由于思索当前社会现象而产生的异化问题,进而提出了道德构建。对这部分内容的思考,自己深感知识储备不足,在翻找资料中看到在学校使用过的有些发黄的书。《反杜林论》我不由自己的查找了在我记忆中的有关道德部分的论述。希望对自己的思索有所帮助。
〈反杜林论〉是19世纪70年代恩格斯同德国小资产阶级社会主义者杜林进行论战的一部著作,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著作之一。列宁说:〈费尔巴哈与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和〈反杜林论〉这两部著作也同〈共产党宣言〉一样都是每个觉悟的工人必读的书籍。它第一次系统的阐述了马克思主义三个组成部分及其内在联系,是一部马克思主义的百科全书,正是这样,它具有独特的理论价值,在马克思主义著作中上有重要地位。
《自然辩证法》导言及《反杜林论》读后感
杜林的假社会主义是从平等,正义等永恒的道德原则出发的,而他又以真理的永恒性论证道德的永恒性。“企图从永恒真理的存在得出结论:在人类历史的领域内也存在着永恒真理,永恒的道德,永恒正义等”为驳斥杜林的假社会主义,恩格斯在“道德和法,永恒真理”这一章节,批判杜林“根本不变”的永恒真理和永恒道德的谬论,阐述了真理发展的辩证法和道德的历史性,阶级性。
一,真理发展的辩证法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真理是客观事物及其规律在人脑中的正确反映,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形式却是主观的。
1,思维的至上性和非至上性的关系。思维的至上性是指:思维能力的无条件性,无限性,绝对性。恩格斯说:“一方面,人的思维的性质必然被看作是绝对的,另一方面,人的思维又是在完全有限地思维着的个人中实现的。这个矛盾只有在无限的前进过程中,在至少对我们来说实际上是无止境的人类世代更迭中才能得到解决,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人的思维是至上的,同样又是不至上的,它的认识能力是有限的,同样又是不至上的。按它的本性,可能和历史使命的终极目的来说:是至上和无限的:按它的个别实现和每次现实来说,又是不至上和有限的。”我认为这段文字有助于帮助我们理解或真正的理解道德的三个性质。
从认识能力来看,世代延续的人类的总体的认识能力是无限的,思维是至上的;但就每个人来说,由于主客观条件的限制,认识能力是有限的,思维是非至上的。
从认识产物来看,世代延续的人类认识的产物是无条件的,绝对的,至上的:至于每个人的认识的产物,却是有条件的,相对的,非至上的。人类的思维与个人的思维不能断然分开,人类的思维通过个人的思维表现出来,绝对的认识迂于相对的认识之中。因而,思维的至上性与非至上性的矛盾实际上就是认识的无限性和有限性,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的矛盾。恩格斯说:至于第一个人的思维所达到的认识的至上意义.....它是根本谈不上的,而且根据目前的一切经验,这些认识包含的需要改善的因素,无例外地总是要比不需要改善的或正确的因素多得多"这句话很值得我们思索个人和集体的关系及作用.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医药卫生《自然辩证法》导言及《反杜林论》读后感(3)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