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 指同一疾病,可因人,因时,因地的不同,或处于不同的发展阶段,所表现的证不同,因而治法亦异.
8. 不同的疾病,在其发展过程中,出现相同的证,可采用同一方法治疗
9. 同一种疾病,由于方域,季节,气候,生活,环境,体质,等不同,治法就应有所区别.
10. 形,指形体,是生命的物质及结构,也是生命存在的根本;神,指精神,是生命的活动及作用,也是生命的表现.形存则神在,形谢则神灭,无神则形不可活,无形则神无以附.两者相互依存不可分离的关系,称之为”形与神俱”,又叫”形神观”
11. 是研究人体生理,病理以及疾病的诊断和防治等的一门科学.它有独特的理论体系和丰富的临床经验.
(二)填空题
1. 阴阳五行:整体观念;脏腑经络的生理和病理;辨证论治
2. ((黄帝内经))
3.
4.
5.
6. 秦越人;汉代 ((黄帝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 ((伤寒论));(金匮要略)) ((素问 热论));六经辨证论治
7. ((诸病源候论));隋;巢元方
8. 火热;寒凉派
9. 相火论;养阴派
10. ((黄帝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
11. 一指自然界物质变化功能;二指人体的生命的一切活动;三指人的精神意识
12. 整体观念;辨证论治
13. 生理;病理;诊断;防治
14. 人体是有机的整体;人与自然的统一性
15. 宋;陈无择
16. 钱乙;((小儿药证直诀))
17. 精(气);遗传
18. 古代唯物论;辨证法思想
中医基础理论的题库
19. 辨证论治
20. 旦慧;昼安;夕加;夜甚
21. 病;证
22. 中医学的哲学基础和主要思维方法;藏象;气血津液;经络;体质;病因与发病;病机;防治原则
(三)判断题
1.√ 2.X 3.√ 4.√ 5.X 6.X 7.√ 8.X 9.√
10.X 11.X 12.√ 13.X 14.X 15.√ 16.X
(四)问答题
1.简答题
(1) 是受古代唯物辨证法思想------阴阳五行学说的深刻影响,以整体观念为主导思想,以脏腑经络的
生理, 病理,为基础,以辨证论治为诊疗特点的医学理论体系.
(2) 中医学理论体系,形成于春秋战国至秦汉时期.形成的条件是:丰富的医疗实践经验奠定了实践基础;
古代自然科学的渗透和影响,奠定了科技基础;古代唯物主义哲学思想奠定了理论基础.其客观标志是((黄帝内经))的问世
(3) 确立了中医学的独特的理论体系.
(4) 六经辨证论治钩钢领.
(5) 指自然界物质变化的功能;指人体生命的一切活动;指人的精神意识.
(6) 标本缓急;正治反治;异法方宜;病治异同.
(7) “必伏其所主,而先其所因”.
(8) 脏腑的病机理论.
(9) 既辩病又辨证.
(10) 叶天士着((温热论)),创立卫气营血辨证.吴鞠通着((温病条辨)),创立三焦辨证.
2.论述题
(1)张仲景.他在((黄帝内经)),((难经)),等理论论述基础上,总结了前人的医学成就,结合自己的临床经验着成此书.本书是中医学中成功地运用辨证论治的第一部临床医学专著.它以六经辨证和脏腑辨证的方法,对外感病和内伤杂病进行诊治,确立了辨证论治的理论体系,为后世临床医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2)金元时期,出现了以刘完素,张从正,李杲,朱丹溪为代表的各具特色的医学派,后人织为”金元四大家”.刘完素以”火热”立论,倡”六气皆从火化”,”五志过极皆能生火”之说,用药以寒凉为主,后世称他为”寒凉派”;张从正认为”病由邪生,邪去则正安”,攻邪祛病,以汗,吐,下为功病去邪的三个主要方法,后世称他为”功下派”;李杲提出了”内伤脾胃,百病由生”的论点,治疗以补益脾胃为主,后世称他为”补土派”;朱丹溪倡”相火论”,谓”阳常有余,阴常不足”,治病以滋阴降火为主,后世称他为”养阴派”.
(3)所谓’’形’’,是指形体,为生命的物质与结构,也是生命存在的根本,如脏腑,经络等组织器官及精,气,血,津液等.神,指机体生命活动的外在表现及人的精神意识思维活动.形乃神之宅,神乃形之主,没有形体也就无所谓神,形为神的物质基础;而正常的精神意识思维活动有利于机体生理活动的协调平衡.若机体生理功能失常,可
中医基础理论的题库
表现为精神意识思维活动的异常;异常的精神刺激,可影响机体的乞气血运行和脏腑的生理活动而导致疾病的发生.由于形与神生理上密切联系,病理上互相影响,在人体生命活动中,两者相互依存而不可分离,故曰”形与神俱”.
(4)中医学的哲学基础是古代的唯物辨证观.表现在:1唯物观:认为人禀天地之气而生;形与神俱,不可分离;疾病可知,又可防治;2辨证观:认为一切事物都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发展变化的;各个事物都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联系的,这种联系表现在事物间既有相互资助的一面,又是相互制约的.并认识到精神意识对健康的反作用.中医治疗也包含有标本缓急,正治反治,异法方宜,病治异同等辨证观点.
(5)中医学的整体观念贯穿在生理,病理,诊断与防治等各个方面,是构筑中医学理论体系的主导思想,为中医学的基本特点之一.概而言之,不外乎人体是有机的整体和人与自然界的统一性两方面.人体是有机的整体主要表现在:构成人体的各组成部分之间,在结构上是不可分割的;功能上是相互资助,互相制约,相互协调的;病理上是相互影响,互相传变的,局部的病变往往是整体的反映.治疗局部的病变,也比须从整体出发.人与自然环境的统一性主要体现在:人车自然息息相应.自然界存在着人类生存的必要条件;同时人类在能动地适应斥自然和改造自然的斗争中,本身具备着自我调节能力,维持着机体的正常生命活动;若自然环境的变化超越了人类自身的调节能力,则会产生病理反应,从而导致各种疾病的发生,甚至死亡.这种认为机体自身整体性,内外环境统一性的思想,称之为”整体观念”.
(6)人与自然界息息相通,自然环境对人体的影响尤以四时气候最为名显.舂夏气候温热,阳气升腾,机体则可表现为阳气发泄,气血容易趋于体表,呈现皮肤松弛,疏泄多汗和尿量相应减少的生理性改变,同频率象也多现浮大.秋冬气候寒凉,阳气下降而伏藏,机体则可表现为阳气收藏,气血容易趋于体表,呈现皮肤致密,不易出汗和尿量相应增多的生理变化,同频率象也多现沉小.另外,处于发育期的青少年,其身高增长速度在春夏明显快于秋冬季节,也说明四时气候对人体生理影响的一个方面.
(7)症,症状,包括患者的主观感觉和医生检查所得的客观体征;证,证候,是机体在疾病发展过程中的某一阶段的病理概括;疾病,指机体在一定致病因素作用下所发生的阴阳失调的病理变化总过程.三者之间存在着内在联系:症是疾病的现象,是闪在脏腑病变表现于外的征象;而证则是揭示了疾病的本质,是疾病某一阶段的病理概括,由症组成;病也是由症组成,在不同的病理阶段又有不同的证,它是一种病理过程.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医药卫生中医基础理论题库(3)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