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难看出,王澍教授提出的自然建造这一概念,是对这一实际己长存于底层社会的建造生长模式的理论思辨,同时受到了法国结构主义哲学,特别是列维 斯特劳斯的结构人类学思想的理论启示。以列维 斯特劳斯的结构人类学观点来看,自然建造是工匠们的建造方式,依循着“修补匠思维”,即工匠们收集工具和材料,然后用这些现成的工具和材料去不断解决眼前的问题,这与现代工程师从概念出发,从无到有的思维和工作方式不同。这两种思维方式没有高下之分,只不过在当代,技术和经济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不再制约建筑的非本土性的设计和建造,现代建筑逐渐脱离了传统,远离了自然建造。事实是,虽然现代建筑在业主和建筑师的主导下一直在追求创新和差异,但现代城市却呈现出国际化的相同面貌;而在过去长期以来延续《营造法式》的相对稳定的民间经验建造体系却产生了各具地域特色的城市和乡村。在中国现代城市面临资源匮乏和文化虚空的当下,王澍教授所倡导的重返自然之道的建筑理念有其重要的价值所在。虽然王澍教授的自然之道源于中国的传统,面对中国的现实,但这一理念在全球化背景下、生态和文化危机重重的当今世界具有一定的普适性。
“生长”的建筑
自然建造这一根源于中国文化背景的理论包含了如何看待建筑发生以及建筑与所处环境(蕴含了自然及人文因素的现场)是何关系等多重含义。“土生土长”一词则可以用作对自然建造这一活动的生动描述。在这一活动中,建筑是根植于土地的,不仅是具象地根植,更强调建筑应该是从它所处的那块特定的场地中产生的,像种子一样,在满足多方面的、适合的条件下生根发芽。建筑不应只是建筑师脑海里灵感一现的作品。生和长是一种自然的状态,建筑一旦落成,便是具有发生机制的,仿佛生命一般连续生长、不断繁殖。而必须强调的是,这一生长状态是有意识地基于对地方特性的培养,而不是任由其白生自长。从这一表述中不难看出自然建造所暗含的具有东方哲学思想的意味,符合着在中国背景下对建造理论的研究,有利于解决全球文明与土生文化之间的基本矛盾。
自然建造的建构属性
自然建造作为王澍教授重返自然之道的建筑理念的核心内容之一,其中的重要组成线索正是弗兰姆普敦的建构理论。弗兰姆普敦的建构理论是对建筑学研究的一种重新的整理,把对建筑的概念和形式的过分关注拉回到对材料、结构和构造这类建造性的核心问题的讨论。建构是3王澍一种差异性世界的建造——对城市内生活场所的重建,世界建筑导报[J12rJl
4王澍2013年4月在接受‘钱江晚报)记者关于水岸山居项目的采访时的谈话l(142):l12
王澍指导,建筑学,博士,中国美术学院
中国美术学院建筑艺术系土生土长一以夯土为核心的自然建造研究建造的艺术,它源于技术但又不限于技术,其基本的出发点是材料与建造决定形式,而不是相反。在《建构文化研究一一论19世纪和20世纪建筑中的建造诗学》一书的书名中,其实已经涵盖了建构的意义,即建构是建造诗学,或者说是诗意的建造。
建构与建造有关,而建造本身通常属于技术问题,因此“建构”一词是无法与技术问题分离的。但是,建构又绝不仅仅是一个建造技术的问题,建构既然是诗意的建造,那么“建构”一词不只是指物质性的必需的建造活动,更是指使此种建造上升为一种艺术形式的活动。
弗兰姆普敦指出,建筑具有本质上的建构性,所以它的一部分内在表现力与它的结构的具体形式是分不开的。。因此,建构关注的不仅仅是建构的技术问题,而且更加关注的是建构技术潜在的表现可能性。“如果把建构视为结构的诗意表现,那么建构就是一门艺术,一门既非具象又非抽象的艺术”6。在对现代建筑作品的研究中,弗兰姆普敦成功地向我们展示了结构形式和材料特征是如何密不可分地发展成为建筑表现性的。
弗兰姆普敦的建构文化研究在强调结构、技术及其艺术表现是建构的基本含义这一基本立场的同时,还力图为建构寻求更广阔的视野。“二十世纪的建构是不能仅仅关注结构形式的”,对于建构的完整性来说,“身体的隐喻”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性。“身体的隐喻”指的是“非视觉感知”的因素,建构绝非仅仅是物质性的,建构的素材也绝非仅仅是物质性的,非视觉感知与建构联合起来,就有力量超越单纯技术的外表表露,涵盖了对“场所精神”的诠释以及人的身体在其中移动时对场景的体验和情感认知。因此,不仅结构和材料,光线、声音等非视觉感知对于建构形式的完整也都是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
《建构文化研究》是“抵抗建筑学”的一部分,它力图描绘的是一种现代建筑的传统,一种在弗兰姆普敦看来并非唯一却十分重要并且值得倡导的、使建筑学在今天的条件下成为一种“批判性实践”传统。简言之,它的正当性不是以历史的必然性而是以实践的批判性为基础的。弗兰姆普敦曾经在一篇有关建构的短文中开章明义地道出他进行“建构文化研究”的动因:“我是出于一系列原因选择强调建构形式的问题的,其中包括对眼下那种将建筑简化为布景的趋势以及文丘里装饰蔽体理论在全球尘嚣至上现象的反思。”弗兰姆普敦认为:“建筑的本质特征是建构的而非布景式的”8。因此,如何从建构的角度而非表面的形式和风格来理解建筑,就是此书的基本出发点之一。
从19世纪末开始,关于空间和形式的探讨持续了一个世纪。“自那时以来,空间己经成为建筑思维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以至于我们如果不强调建筑的时空变化似乎就无法思考建筑。”9关于这一点,弗兰姆普敦强调指出,《建构文化研究》“无意否定建筑形式的体量性,它寻求的只是通过重新思考空间创造所必需的结构和构造方式,传递和丰富人们对空问的认识”10。可见,建构论是对空间论的补充,或者说是二者互为补充。
弗兰普姆敦的建构论源于德国桑佩尔11的建筑理论,王澍教授指出,正是这种源于德语系的、源于注重材料、技术和工艺的传统的建构论启发了在中国背景下的自然建造理论的再讨论。“自然”一词蕴含了物质层面的建造应符合材料自身属性,和精神层面的在建造过程中带入的情感,以及赋予建筑的场所精神。
卒姆托12说过,建造是一门将各种构件搭建成一座富有完整意义的建筑物的艺术,一切建5弗兰姆普敦1999年在北京举行的国际建协第20届大会的主旨报告
6肯尼斯 弗兰姆普敦著.王骏阳译.建构文化研究——论19世纪和20世纪建筑学中的建造诗学fMl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7:2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医药卫生土生土长--以夯土为核心的自然建造研究(4)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