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7范文网 - 专业文章范例文档资料分享平台

考研考博复习资料:中国文化概论完整笔记张岱年版

来源:网络收集 时间:2022-02-25 下载这篇文档 手机版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需要完整文档或者需要复制内容,请下载word后使用。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微信号:或QQ: 处理(尽可能给您提供完整文档),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中国文化概论笔记

张岱年

 

 

绪论 

1、中国古代文化的概念

文:五色交错的纹理。引申为包括语言文字在内的各种象征符号及其载体——文物典籍。

化:改变、化育。引申为通过教育使人得到改变,文明程度提高。

文化:精神领域内的文治教化。即用道德伦理、诗书礼乐来教育、改造人群。引申为统治阶级所使用的所有文治教化的设施。包括礼乐、典章制度等。

2、文化的概念

所谓文化,指人类群体在适应自然进而改造自然和改造自身的社会活动中的方式方法及其产物。就其是方式方法而言,它表现出历时动态性和共时多样性;就其是产物而言,它表现出物质性和精神性。它的核心是人的行为方式、价值体系;符号是它借以传承的载体。

 广义文化,着眼于人与动物、社会与自然的差异,也即人类所有一切活动(物质的、精神的)及其成果——“大文化”

 狭义文化,仅指精神创造活动及其结果——“小文化”

3、文化的结构

两分法:物质和精神或技术体系与价值体系

三分法:物质文化、制度文化、意识形态

四分法:物态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心态文化(重点)

4、梁漱溟的学术分类

梁漱溟在其《东方学术概论》指出,人类学术无非研究三个问题:

第一, 人对物的问题。人类征服自然,产生自然科学。

第二, 人对人的问题。人与人相处,产生社会科学。

第三, 人对己的问题。人与自己的较量,产生宗教。

最后一点,我们今天在学科分类上称作人文科学

5、文化的几个特点

(1)文化的民族性和普同性

各个民族大多有自己的民族心理、思维方式、审美特征、宗教信仰,等等,体现了文化的民族性。

各个不同民族有很多文化现象是共同的,发展的方向也大体相似。表明了文化的“趋同”(普同)性。

人类文化是各民族共同组成、共同发展的成果。

(2)文化的时代性和相对性

 在时间上,文化是继承的,累积的,发展的,体现了文化的时代性。所以对文化的评判应该放到具体的时代中。

在空间上,不同种族文化具有自己的特点和发展阶段,体现了文化的相对性。

所以不同质文化整体之间无法进行优劣高下的比较,不能用一种文化观念作为评判另一种文化的标准。

6、中国传统文化人文精神

(1)、以人文为主

以圣贤作为理想人格的典范和人生追求的目标,激励人们加强自身的道德修养,完善自己的人格操守,提高自身的人生境界,从而实现人的价值和尊严。

肯定人在天地间的崇高地位,注重人的主体精神。中国古代的学术都是指向人,指向人生。所以可以说,中国古代学术就是人学。

(2)、以“天人合一”为终极目标

把对人生的热爱推及家庭、民族、国家乃至整个人类,并进而推及宇宙万物。

7、本章思考题

你认为“文化”该如何定义?

 “文化”和“文明”的关系怎样?

试用“文化具有民族性”评价“全盘西化论”

 

第一章 中国文化的历史地理环境 

第一节 地理环境与文化的关系

一、地理环境是文化发生发展的自然基础

1、地理环境,包括两个主要方面:自然地理环境:气候、气温、地形、地貌、水文、植被、水陆分布等等;人文地理环境:疆域、政区、民族、人口、交通、农业、牧业等等,前者是更为基础的因素。

2、地理环境是人类活动的场所和舞台 。人类的一切活动,无论是生产活动、生活活动,还是政治活动、军事活动都必须在特定的地理环境中进行。

3、地理环境是人类活动得以进行的保证 。人类的生活资料来自自然,人类劳动对象也是自然。

4、人本身就是自然的产物。生存和发展都要受自然法则的约束。

二、地理环境的影响并非绝对、单一

1、地理环境对人类文化的影响,取决于人类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

2、地理环境对人类文化的影响不是直接的,而是通过若干中介。

3、地理环境一旦对人类产生影响,也就同时被人类所改造,成为人类文化的一部分。

第二节 中国地理环境的基本特征

一、内部环境

地域辽阔,回旋余地大

气候类型完备、地形地貌类型繁复

农耕地理和游牧地理界限清晰

二、周边环境

东临大海、太平洋,对古代中国人是一个未知的世界,难知的世界。与欧洲大陆面对的海洋大异其趣。

北方有戈壁、亚寒带原始森林围护

西北是沙漠、盐原、雪山横亘

西南更有高原壁立

这些既是古代中国人抵御外来侵略的屏障,也是难以逾越的交通障碍

第三节 地理环境对中国文化的作用和影响

一、对中国文化形成和延续的影响

1.由于土地、气温、雨水等条件较好,所以较早形成农业社会,使文化发展较早、较快。

2.尽管也有游牧文化和农业文化的冲突和融会,但由于农业人口始终占有数量上的多数和文化上的优势,所以农业文化始终占主导地位。

3.由于疆域辽阔,跨纬度大,所以局部自然环境的变动,并不能影响总体的农业生产,使文化的延续有了稳固的物质基础。

4.由于受周围的地理障碍的保护,文化得以独立发展,长期延续。

二、对中国文化多样性的影响

1、由于地形地貌繁复,地理特征多样,造成文化多样。

2、有游牧文化和农业文化的不同。农业文化中也有中原文化、吴越文化、楚文化、巴蜀文化等区别。

3、各种文化区域之间经济形态、生活方式、观念形态不同,且接受外界影响的程度也不同。

三、对开放和封闭的影响

1、相对封闭的环境,使中国文化独自完成文明发生期(与其他文明的比较)。

2、形成中国独特的表意文字、文学艺术、哲学、思维方式、社会结构,自成体系,与西方大异其趣。

3、使中华文化没有断层,保持鲜明的民族特色,具备前后递进、陈陈相因的延续性。

4、长期隔离和文化发展水平高,造成自我中心意识。

第四节 中国的疆域和行政区划

一、先秦的州、服制

1、五服:夫先王之制,邦内甸服,邦外侯服,侯卫宾服,夷蛮要服,戎狄荒服。

2、九州:《尚书·禹贡》:冀、豫、青、徐、荆、扬、兖、雍、梁;

二、秦汉:郡县制

1、春秋时期,各大诸侯国设县;末年,各诸侯国在边地设“郡”,面积比郡大。

2、战国时,郡下设县。

3、秦灭六国,推行郡县制,全国分为36郡,郡下辖县。

三、魏至隋:州制

1、西汉分全国为十三刺史部,又称十三部州;东汉,州成为事实上的一级行政区划。

2、三国魏正式形成三级体制。

3、隋开皇三年(583),取消郡编制,炀帝大业三年(607)改州为郡,恢复两级编制。

四、唐宋:道(路)制

1、 唐贞观元年(627),划全国为10道;开元21年(733),分为15道(方镇)。本为监察机构,安史之乱后,逐渐成为形政机构。

2、 宋太宗时,全国设21路。本为督征、运送财赋的财政区。路下设府(州)。

3、 基本同时的辽、金则分别使用道和路。下一级基本都是府或州,再下一级是县。

五、元明清:行省制

1、魏晋时,有省的称呼,只是中央的官署名称;隋文帝时曾经设过行省;金设过行尚书省。

2、元在中央设中书省,在地方设若干行中书省,简称行省或省,作为朝廷中书省在外地的代理机构。平宋以后成为第一级行政区划。省下辖路,路下辖府或州,再下辖明代将省改为布政使司,分全国为两京13布政使司(俗称13省),下辖府,府下辖州,州下辖县。

3、清代基本沿袭明代,最高一级称省,只是撤销了州一级。边境地区设将军、都统、办事大臣,清末,将原来的一些将军辖区改为省。

4、 清代在省和府之间还有道,多属于监察区或军事区、经济区。

 

第二章 中国文化植根的经济基础

第一节、中国古代社会经济的主体——农耕自然经济

一、中国古代农业的进程

发祥于黄河中游流域:生产工具简陋,黄土松软

①4~5千年前:原始种植业普遍出现;两种类型;兼营家畜饲养、采集渔猎,有的还以畜牧为主。

②夏商西周:耕作区日益扩大,游牧业被挤向西北、北方。

③春秋战国:进入新阶段,铁器、牛耕的出现;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出现。战国后期,农业重心开始南移。

④秦和西汉:种植业迅速发展,出现灌溉农业区。

⑤东汉末~南北朝:农业重心南移,特别是江南,水利的兴修,北方先进技术的传入。

⑥隋唐五代:初期南北的种植业都有发展,西北的游牧业的发展。中期后,“赋之所出,江南为多”、“苏湖熟,天下足”。

⑦五代十国:黄河流域进一步遭破坏,北方日益依赖南方。

⑧两宋:北方人第二次大规模南迁。

二、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特点

农业成就突出,持续而不中断 

种植业为主、畜牧业比重低

劳动集约型,精耕细作,和欧洲的资本集约型不同

第二节、经济制度与经济思想

第三节、农耕文化与游牧文化的对垒和融合

一、农耕民族的特性:追求和平与稳定;起居有衡;安土重迁;防御性。

兵农分离;包容心态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实用文档考研考博复习资料:中国文化概论完整笔记张岱年版在线全文阅读。

考研考博复习资料:中国文化概论完整笔记张岱年版.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复制、编辑、收藏和打印 下载失败或者文档不完整,请联系客服人员解决!
本文链接:https://www.77cn.com.cn/wenku/shiyong/1283396.html(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
Copyright © 2008-2022 免费范文网 版权所有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客服QQ: 邮箱:tiandhx2@hotmail.com
苏ICP备16052595号-18
× 注册会员免费下载(下载后可以自由复制和排版)
注册会员下载
全站内容免费自由复制
注册会员下载
全站内容免费自由复制
注:下载文档有可能“只有目录或者内容不全”等情况,请下载之前注意辨别,如果您已付费且无法下载或内容有问题,请联系我们协助你处理。
微信: Q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