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公民,出境旅游;衣着得体,请勿喧哗; , ;建筑设施,切勿破坏; , ;爱护环境,尊重风俗; , ;注重礼仪,保持尊严。
⑷请你根据材料四所描述的现象进行分析,在结尾的横线上续写一句总结性的发言。(2分)
二、古诗文积累与阅读(25分)
(一)古诗文积累。
7.默写填空。(10分,每空1分)
⑴ ,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诗经》)
⑵问君何能尔? 。(陶渊明《饮酒》)
⑶与君离别意, 。(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⑷闲来垂钓碧溪上, 。(李白《行路难》)
⑸ ,不亦君子乎。(《论语十则》)
⑹ ,在乎山水之间也。(欧阳修《醉翁亭记》)
⑺《泊秦淮》中批评统治者国难当头,醉生梦死的句子是, 。
⑻《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以春花喻冬雪的诗句是, 。
(二)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9~12题。(15分)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①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②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③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8.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4分)
①行拂乱其所为 ②衡于虑 ..
③法家拂士 ④敌国外患 ....
9.翻译文中划横线的句子。(4分)
⑴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⑵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10.下列对文章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短文开始连用六个排比,所举事例中的这些人的共同特点是:出身贫寒、经受了
艰苦磨难、最终成就了不平凡的事业。
B.作者认为人才是在艰苦环境中造就的,因此要增长才干,必须先经受艰苦磨炼。
C.本文在论述造就人才问题时,强调了客观条件和人的主观因素两个方面的作用。
D.文章第三自然段先从个人的角度反面论证了生于忧患的观点,再从国家的角度正
面论证
了死于忧患的观点,最终提出文章的中心论点。
11.聚焦下列材料,谈谈习主席为什么要坚决反腐倡廉?请结合原文中的观点简要分
析。(4分)
材料链接:一些地方和单位的干部跑官要官、买官卖官,搞权色交易、权钱交易。要知道,人民群众最痛恨各种消极腐败现象,最痛恨各种特权现象,这些现象对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最具杀伤力。一个政党,一个政权,其前途和命运最终取决于人心向背。要正视严峻的形势,严肃纪律,严惩腐败,坚决落实党风廉政建设党委的主体责任和纪委的监督责任。有问题并不可怕,怕的是对问题麻木不仁,要对症下药,亡羊补牢,未为晚矣。
——习近平在听取中央巡视组巡视情况汇报时的讲话
答:
三、现代文阅读(40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2—16题。(20分)
三袋米的故事
王恒绩
1这是个特困家庭。儿子刚上小学时,父亲去世了。娘儿俩相互搀扶着,用一堆黄土轻轻送走了父亲。
2母亲没改嫁,含辛茹苦地拉扯着儿子。那时村里没通电,儿子每晚在油灯下书声朗朗、写写画画,母亲拿着针线,轻轻、细细地将母爱密密缝进儿子的衣衫。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当一张张奖状覆盖了两面斑驳陆离的土墙时,儿子也像春天的翠竹,噌噌地往上长。望着高出自己半头的儿子,母亲眼角的皱纹张满了笑意。
3当满山的树木泛出秋意时,儿子考上了县重点一中。母亲却患上了严重的风湿病,再也干不了农活,有时连果腹之粮都没了。那时的县一中,学生每月都得带30斤米交给食堂。儿子知道,母亲拿不出,便说:“娘,我要退学,帮你干农活。”母亲摸着儿的头,疼爱地说:“你有这份心,娘打心眼儿里高兴,但书是非读不可。放心,娘生你,就有法子养你。你先到学校报名,我随后就送米去。”儿固执地说不,母亲说快去,儿还是说不,并“咔嚓”一声将录取通知单撕成两半。母亲瞠目之余,挥起粗糙的巴掌,结实地甩在儿脸上,这是16岁的儿第一次挨打……
4儿终于带着母亲粘好的录取通知单上学去了,望着他远去的背影,母亲在默默沉思,泣不成声……
5县一中的大食堂迎来了姗姗来迟的母亲,她一瘸一拐地挪进门,气喘吁吁地从肩上卸下一袋米。负责掌秤登记的熊师傅打开袋口,抓起一把米看了看,眉头就锁紧了,说:“你们这些做家长的,总喜欢占点小便宜。你看看,这里有早稻、中稻、晚稻,还有细米,简直把我们食堂当潲水桶了。”母亲臊红了脸,连说对不起。熊师傅见状,没再说什么,收了米。母亲却掏出一个小布包,说:“大师傅,这是5元钱,我儿子这个月的生活费,麻烦您转给他。”熊师傅接过去,摇了摇,里面的硬币“叮叮当当”。他开玩笑说:“怎么,你在街上卖茶叶蛋?”母亲的脸又红了,支吾着道个谢,一瘸一拐地走了。 ....
6又一个月初,这位母亲背着一袋米走进食堂。熊师傅照例开袋看米,眉头又锁紧,还是杂色米。他想,是不是上次没给这位母亲交待清楚,便一字一顿地对她说:“不管什么米,我们都收。但品种要分开,千万不能混在一起,否则没法煮,煮出的饭也是夹生的。下次还这样,我就不收了。”母亲的眼中有些惶恐,请求道:“大师傅,我家的米都是这样的,你能不能通融一下?”熊师傅哭笑不得,反问道:“你家一亩田能种出百样米?真好笑。”遭此抢白,母亲不敢吱声,熊师傅也不再理她。
7第三个月初,母亲又来了,肩上依然驮着一袋米,她望着熊师傅,脸上堆着比哭还难看的笑,熊师傅一看米,勃然大怒,毛辣辣地呵斥:“哎,我说你这个做妈的,怎么顽固不化呀!咋还是杂色米呢?你呀,今天是怎么背来的,还是怎样背回去……哼,好人还真做不得!”
8母亲似乎早有预料,双膝一弯,跪在熊师傅面前,两行热泪顺着凹陷无神的眼眶涌出:“大师傅,我跟您实说了吧,这米是我讨……讨饭得来的啊!”熊师傅大吃一惊,眼睛瞪得溜圆,半晌说不出话。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公务员考试重庆一中初2015级14—15学年度下期二模考试语文试题及答案(2)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