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表列出了我国某地区不同类型土地上的坡面径流量和侵蚀量统计数据。据此回答6~7题。
土地利用或覆盖物类型 开垦地 耕地 草地 废弃的田地 破坏的硬木林 年平均径流量(立方米/年) 420 400 80 60 年平均侵蚀量(吨/年) 30.0 3.6 0.04 0.022 林地
人工松林 10 0.003 6.从上表资料中得出的结论,错误的是(双选)( ) A.耕地上的侵蚀量是人工松林地的1 000倍 B.人工松林地的径流量仅为草地的1/40 C.地表侵蚀量随植被覆盖率的提高而增加 D.地表径流量随植被覆盖率的提高而减少
7.从上表所揭示的原理推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双选)( ) A.草原地区若过度放牧,地表侵蚀量会大大减少 B.山坡上若毁林毁草,会增加地表径流量,加剧水土流失 C.森林地带侵蚀量是微小的,若砍伐森林对区域环境影响会很大 D.我国幅员辽阔,耕地资源丰富,人地关系和谐 答案 6.AC 7.BC
解析 第6题,由表中数据可计算出,耕地上的侵蚀量是人工松林地的10 000倍;植被覆盖率越高,地表侵蚀量应该越小。第7题,山区的森林资源遭到破坏,使地表径流量增加,流速加快,从而加大对地表的侵蚀力度,影响区域环境。
8.西辽河流域面积约为13×104 km2,平均年降水量为375 mm。随着人口的增长和农牧业的发展,其环境问题日益严重。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 西辽河流域在全国的位臵及其水系示意图。
材料二 1995~2005年西辽河流域各土地利用类型数量的变化图。
(1)西辽河属于________(内、外)流河。西辽河流域的过渡性位置决定了其生态环境十分脆弱,试举例说明西辽河流域的过渡性位置。
(2)西辽河流域地处我国____________重要林业生态工程地带,该工程对改善环境最显著的作用是什么?
(3)请描述1995~2005年,西辽河流域土地利用类型的变化情况,并分析造成这种转变的主要原因。
(4)分析西辽河流域农业生产过程中可能引发的环境问题。
答案 (1)外 半湿润区与半干旱区过渡地带;温带森林带与温带草原带的过渡地带;季风气候与温带大陆性气候的过渡地带。
(2)“三北”防护林 防风固沙、保护农田。
(3)耕地、林地、建设用地增多;草地、未利用土地、水域减少。 人口增长,粮食需求增加,把大量草地和未利用土地开垦为耕地。
(4)过度砍伐,造成森林破坏,水土流失;过度放牧,破坏草原;过度开垦,土地沙化;不合理排灌,造成土地次生盐碱化;农业用水量增大,造成水资源短缺。
解析 第(1)题,根据西辽河的地理位臵可作出判断。第(2)题,西辽河流域处于我国“三北”防护林地带,该防护林主要起到防风固沙、保护农田的作用。第(3)题,该地区土地类型的变化可以通过材料二图示看出,其变化原因主要分析社会经济因素的变化。第(4)题,通过上述变化可以看出该地存在破坏草地、过度开垦等人为活动,可能造成水土流失、土地沙化等生态问题。
高考题组
(2014·江苏地理)下图为“我国某绿洲示意图”。读图,回答9~10题。
9.该区域修建水库的主要目的是(双选)( ) A.保障城镇用水 C.蓄水灌溉农田
B.开发水能资源 D.发展水产养殖
10.适合该地农业持续发展的措施是(双选)( ) A.开发山地,扩大耕地面积 B.大量开采地下水,灌溉农田 C.修建防渗漏灌渠,推广节水灌溉技术 D.营造防护林网,保护农田 答案 9.AC 10.CD
解析 第9题,绿洲在沙漠戈壁中,河流水量小,故在此处修建水库的主要目的一定不是开
发水能资源和进行水产养殖,而是保障城镇用水与农田灌溉。第10题,该地为沙漠中的绿洲,气候干旱,且山区地形崎岖,扩大耕地面积会破坏生态环境;大量开采地下水,会导致地下水水位下降,进而影响环境;而推广节水灌溉技术、营造防护林网等措施才符合可持续发展的持续性原则。
11.(2014·广东文综)沙漠中植被的出现可对沙丘产生一定的影响。其主要作用机制是( ) A.降低风速进而增加风沙流对地表的侵蚀 B.增加风沙流中颗粒物的含量而减少堆积 C.促进风沙流携沙能力的增强而增大侵蚀 D.拦截风沙流中的悬浮颗粒物并形成沉降 答案 D
解析 沙丘属于风力堆积地貌。沙漠中的植被能够防风固沙,从而利于静止沙丘形成和流动沙丘转化为静止沙丘。其主要作用机制是降低风速,降低风的携沙能力,促使风沙流中的悬浮颗粒物沉降,减少风沙流中的颗粒物含量。
(2013·重庆文综)地理兴趣小组对某小流域进行水土流失的调查。据此回答12~14题。 12.在调查之前,该组同学需要优先收集调查区的地形图和( ) A.气温分布图 C.工业分布图
B.降水量分布图 D.旅游景点分布图
13.流域产沙量(一定时间内流域内产出的泥沙总量)是水土流失调查中的一项重要指标。同学们提出了四种获得流域年产沙量的方法,可行的是( ) A.测定一年内每次暴雨的土壤流失量做累加 B.测定一年内每次暴雨的土壤流失量做平均 C.在流域源头设置收集池,年终称取泥沙总量 D.在流域出口处设置收集池,年终称取泥沙总量
14.下图是几位同学根据调查结果绘制的坡度与单位面积产沙量关系曲线,其中符合水土流失一般规律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答案 12.B 13.D 14.A
解析 第12题,水土流失的主要影响因素有:地形—地形起伏大,坡面水流流速快,冲刷能力强,水土流失严重;地形平坦地区,水土流失较轻。气候—主要是降水量的大小和降水强度。植被—植被覆盖率高,水土流失轻;人类对自然植被的破坏,会加剧水土流失。第13
题,本题中涉及的是年产沙量,因此“流域产沙量”的测定,不可能对“每次”暴雨造成水土流失量进行测定;又因测量对象是整个流域,所以泥沙收集池应设臵在流域出口处。第14题,在低山丘陵地区,地形坡度越大,坡面水流流速越快,流水冲刷能力越强,水土流失越严重,单位面积产沙量越多,即单位面积产沙量与坡度呈正相关;坡度25°以下地区,可修筑梯田发展种植业,人类活动强度大,水土流失随坡度增加急剧加重,单位面积产沙量快速增多;坡度25°以上地区,农业活动以林牧业为主,人类对自然的破坏较小,随坡度增加,单位面积产沙量变化不大,①曲线符合水土流失的一般规律。
15.下图是“我国水土流失重点区和生态安全战略工程分布示意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高考高中2017版新步步高高考地理大一轮复习讲义(3)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