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作答上,学生应该从对诗句的翻译、加入诗歌风格或手法、加入诗歌情感等角度全面作答。但需要注意的是,虽然很多学生知道要从上述三个角度答卷,仍常常出现失分问题,原因是具体细节掌握不够扎实。比如关于手法问题,很多学生比较谙熟比喻、拟人、夸张、借代、用典等常规手法,但实际上按照考察频率来看,这些年对古诗手法要求是逐渐提高的,出现最高的是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对比、象征、虚实结合、动静结合、细描、正侧面描写结合等手法,而这些内容很多考生是不清楚的。尤其是对比作为答案,历年大量试卷都作为标准答案出现,应该引起考生足够的重视,而对比在给定答案时,为了照顾考生,一般会写成对比(反衬、衬托)。
第二小题答案是菊花。作者用雨后荒园的凄凉肃杀来反衬初开菊花的鲜嫩可爱,展现它生机盎然、蓬勃向上的神态。(答衬托或“对比”也可。前半部分着力描写菊花的高洁;“到而今”三句写“菊花凋零衰败,与开头它的娇艳形成对比。)
四、本大题共2小题,共8分。阅读下面文章,完成14—15题。
关于傣族民间故事召树屯传说的来源,目前学界大概有几下几种意见:以王松、姚宝渲等学者为代表的“国产物”或“本地产生说”;谢远章、蒋述卓、东方既晓持“外来说”或“源于印度说”,刘守华、李佳俊持“回流说”,傅光宇、郑筱绮持“综合说”。但论者往往忽视了长诗《召树屯》的形成机制背后隐喻的正是两种不同宗教信仰传统的张力互动关系,而非简单的“外来说”或“回流说”。
我们知道,刘守华先生在他那篇著名的文章《纵横交错的文化网络中的〈召树屯〉》里,曾对召树屯故事的直接来源做过令人信服的考证,他以为8世纪以后,孔雀公主故事以各种体裁在南亚地区传播,显然借助了佛教文化的力量。“当时,这个地区出现了一股改编或新编佛本生故事的文学浪潮。”从原点意义上讲,《召树屯》与佛本生经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但我以为它一旦融入到傣族文化的场域后,便不可避免地陷入一种制衡机制之中:即与本土多神教之间的紧张关系。更加值得注意的是,《召树屯》长诗文本的最终形成是建立在民间赞哈艺人传播的基础之上,按照美国社会心理学家、传播学四大先驱之一的卢因在《群体生活的渠道》(1947年)中的理论,傣族赞哈们起到了重要的“把关”(gatekeeping)作用。因为信息总是沿着含有门区的某些渠道流动,在那里,作为把关人的傣族赞哈们必然将个体的民族性动因参杂到对外来佛本生故事的理解中,从而在逐渐接受佛教教义的同时,将本土宗教和民俗融入到文本的创作中去。以《召树屯》长诗文本中出现的神龙来说,傣族龙的神性地位有所提高,特别是司水功能被格外重视,但与佛教龙的那种超验神性(天龙八部护法神)相比,他在行事时还是顾及勐神寨鬼的,这实际上意味着佛教体系中的某些表意形式与
傣族多神教表意符号的相互妥协。
由此,我们基本可以推断,长诗《召树屯》表征的是一种特殊的文化生态:即处在多元神宗教系统与佛教系统这个撕裂状态中的文化形式。从某种角度上讲,作为叙事长诗的《召树屯》是傣族文化发展过程中的一个纠结点,是复杂多元文化的有趣映射。
(文章取材于国家玮的《摩古拉隐喻的嬗变:从〈召树屯〉到〈孔 雀公主〉》,原载中国社会科学院《民间文学研究》2008年第4期)
14.下列说法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分) ( ) A.无论是“外来说”或“回流说”都不具有真正的学术价值,它们对傣族民间故事召树屯传说来源的简单推测。 B.作者引证刘守华的《纵横交错的文化网络中的〈召树屯〉》这篇文章目的是为了证明在傣族文化中佛教与傣族本土多神教之间具有某种紧张的关系。 C.作者认为傣族民间艺人赞哈对推动将本土宗教和民俗融入对佛本生故事的理解这一过程中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D.傣族龙在行事时对勐神寨鬼的顾及,这实际上意味着佛教体系中的某些表意最终完全与傣族多神教表意符号妥协。
15.根据文章内容,请概括作者认为“长诗《召树屯》表征的是一种特殊的文化生态:即处在多元神宗教系统与佛教系统这个撕裂状态中的文化形式”的原因?(5分) 命题思路点拨
预计难度 14题0.65 15题0.55 答案 14题 C
15题 1、作者认为佛教文化与傣族本土多神教之间存在紧张关系;
2、作者认为傣族赞哈会将本土宗教和民俗融入到文本的创作中去。
3、作者以为佛教体系中的某些表意形式与傣族多神教表意符号是妥协的。
(答出一点给2分;二点给3分;三点给5分) 命题意图
此类题目在现代文考察中呈现越来越注重考生真正阅读能力的趋势。也是就说在命题时,一定要注意部分考生可能采取投机取巧的方式,用他们在英语阅读中已经习惯性了的定位答案区间的方式找到所谓的上下文等方法,在读不透彻的前提下也能够大致作出题目,如果是这样的话,那么高考题目绝无什么信度可言,选拔出的学生一定是高分低能的。所以命题时最好是避免出现让考生看到上下文之后就可以直接照抄得出答案的情况。要给考生这样的印象,整个社科类论文的基本特点是论点明确,并在彼此之间相互关联的,论证即是围绕着中心思考又是层层递进的,不能仅仅靠抓住所谓的关键句就能够解决所有问题。只有这样,学生真正的阅读能力才能够逐渐培养出来。 题目精解
如果考生能很好理解上面命题意图中的解读,就会发现,15题就是这样。题目设问来源于原文的最后部分,但是答案的分布是在整个文章中的,考生不可能仅仅依据看问题句的上下文来得出答案。并且本题被赋予高分值,共5分,命题人希望考生能够非常详细地将自己读懂的内容尽量依据原文并适当删减后得出结论,这样既考察了学生对文段信息的筛选能力;又考察了学生的语段表达能力。三条答案实际上分别来自于原文的三句话:
“但我以为它一旦融入到傣族文化的场域后,便不可避免地陷入一种制衡机制之中:即与本土多神教之间的紧张关系。”经过提炼整理成为“作者认为佛教文化与傣族本土多神教之间存在紧张关系”
“作为把关人的傣族赞哈们必然将个体的民族性动因参杂到对外来佛本生故事的理解中,从而在逐渐接受佛教教义的同时,将本土宗教和民俗融入到文本的创作中去”经过提炼整理成为“作者认为傣族赞哈会将本土宗教和民俗融入到文本的创作中去”。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高考高中国家玮2014高考提分技巧资料(6)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