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老区建设。湖北省对革命老区扶持坚持择老择贫、突出重点的原则,在全省864个老区乡镇中,确定了303个重点老区乡镇;在303个重点老区乡镇中,五年确定了1515个全省重点老区贫困村。为了加大对重点老区扶持,2005年省委、省政府决定,省级财政安排扶持老区专项资金,在原有每年2800万元的基数上,2005-2007年每年递增1000万元,三年后,此笔资金已经滚动到5800万元,三年累计投入1.74亿元。同时,每年从省直部门筹集老区建设资金1061万元,27个中心地带老区乡镇每年投入270万元,加上每年中央对各省老区拨款,2008年,湖北省老区建设共投入扶持资金11131万元,实施项目1801个,集中解决老区村的生产生活突出困难,增加老区群众收入。据统计,2008年全省老区共解决43万低收入人口的脱贫问题,项目区农民人平纯收入比上年增加269元,达到3100元。91%的老区村通了公路,86%的老区群众饮上了清洁卫生水,老区村通电、通信息、通广播电视问题基本解决。
三、扶贫开发的主要做法与举措 (一)创新瞄准机制,不断提高进村入户水平。新阶段扶贫标准提高以后,围绕如何建立贫困户识别机制,湖北省加大了调研力度,加强了业
务培训,加快了政策调整。组织部分贫困县市相关部门,参加了“全国贫困统计监测培训”。会同国家统计局湖北调查总队,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就湖北贫困统计监测现状、存在的主要问题、下一步创新原则及措施等,提出了改进意见,制定了贫困统计调查和数据分析方案,建立了制度体系和部门交流合作机制。在政策制订上,做到有利于瞄准贫困户;在资金项目安排上,坚持由数量型向质量型转变,由政绩显现型向扶贫务实型转变。如在整村推进中,改变过去80%的资金投入基础设施,基础设施的80%用于修路的作法,调整加大了产业帮带贫困户的比例。在搬迁扶贫中,改变过去简单追求搬迁户数的作法,提高了贫困户搬迁建房的补助标准。“一建三改”、“雨露计划”培训、小额信贷扶贫等直接针对农户的项目,对贫困农户尽可能地采取增加补贴、全包或全免的办法,使扶贫资金确实扶到“真贫”。
(二)动员社会参与,努力形成大扶贫格局。一是中直单位定点扶贫。2008年,15个中央国家机关和单位,定点帮扶湖北24个重点贫困县市,全年直接投入帮扶资金5010万元,其中资金4213万元,物质折款797万元。引进资金3758万元,帮扶新上项目278个,引进技术43项,引进人才132名。资助贫困学生1419名,举办培训班351期87067人,劳务输出8690人次。二是省直部门对口帮扶。2008年参加对口扶贫的省直部门和单位61个,实行扶贫联系点、小康工作队、新农村建设试点三点合一,共帮扶29个重点贫困县市的37个贫困村。全年直接投入帮扶资金2244万元,其中资金1689万元,物质折款555万元。引进资金20758万元,帮扶新上项目123个,引进技术47项,引进人才51名。资助贫困学生2022名。举办培训班258期,共培训15637人次,劳务输出12562人次。三是"1321帮扶工程",即由1名县级以上领导,带领3-4个部门,连续用2年时间,帮扶1个重点贫困村脱贫。2008年全省市(州)、县(市、区)、乡镇三级共有1000多名县以上领导干部,3000多个党政部门对口帮扶贫困村,筹措整合各类扶持资金5亿多元,扶持了一大批整村推进和插花贫困地区的民生项目,取得了明显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三)加强资金监管,着力提高扶贫实效。2008年全省共安排各类扶贫资金52120万元,其中,省级投入财政扶贫资金14570万元,国家投入财政扶贫资金37550万元。银行系统投放信贷扶贫资金10.07亿元。为了强化扶贫资金的公正分配和严格管理,湖北省实行“因素法”分配扶贫款,分配权重比例依次为4:3:1:1:1,即贫困人口占4成,农民年人平纯收入占3成,GDP、人均财政收入、扶贫绩效各占1成。其中“扶贫绩效”由湖北省扶贫办与省财政厅共同评估并报省政府批准后,于2008年正式纳入“因素法”参与每年扶贫资金分配。同时,按照“减少中间环节,提高运行效率”的原则,改革过去大小扶贫项目均报省级审批的传统作法,实行扶贫项目“县市申报,市(州)核准,省级备案”。扶贫资金按照“因素”分配,切块到县,封闭运行,集中支付,报账使用。做到简政放权,县为主,县负责,省督查。2008年,财政部、国务院扶贫办对各省区财政扶贫资金的管理和使用情况进行了综合评比,湖北名列全国8个B级省区之一,受到国务院扶贫办的通报表彰。
(四)强化检查督办,全面落实扶贫工作责任制。一是强化省级责任。新一届省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和省扶持革命老区建设委员会,制订工作规则,切实加强对扶贫开发和老区建设的组织和领导。新阶段以来,中共湖北省委常委会每年将扶贫开发列入年度重点工作,明确责任,逐项分解到省直有关部门认真落实。省级领导每人联系一个扶贫工作重点县,2008年到县市扶贫联系点调研的省级领导有40多人次。在深入调研和听取扶贫及相关市县汇报的基础上,带领省直有关部门到重点老区贫困地区召开现场办公会或在省直召开专题办公会,协调解决了一系列扶贫、扶苏的难点、重点问题。二是市州县狠抓落实。全省29个重点贫困县(市)和重点贫困地区市州,实行主要领导目标责任制,分管领导岗位责任制,班子成员齐抓共管。从市州到县市,从县市到乡村,层层签订责任状,落实责任人,每年进行责任考核。2008年5月,省政府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对全省2007年贫困地区党政领导干部扶贫目标责任制进行了考核,批转、下发了考核报告,评出优秀、合格、不合格等级,有力地
促进了扶贫开发工作。三是成员单位认真履职。省政府印发了《湖北省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工作规则》,明确规定了领导小组的主要职责、会议制度、报告制度、调研和联系制度等。在这一总的框架下,2008年又印发了《湖北省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和湖北省扶持革命老区建设委员会成员单位职责》,对照各单位业务内容,分别规定了必须承担的扶贫开发和老区建设的若干职责。省直29个成员单位中,有28个单位对“十一五”以来,尤其是2008年本部门本系统扶贫工作情况进行了总结,对进一步履职作出了安排和部署。
(五)夯实村级基础,大力提升基层干部和骨干领导扶贫、带领脱贫的能力。一是狠抓扶贫干部培训。省委组织部、省财政厅、省扶贫办联合制定了《2008年贫困地区干部和扶贫干部省级培训计划》。以贫困地区乡、村干部为重点对象,以提高扶贫政策执行力为重点内容,2008年全省举办贫困地区各类干部培训班15期,培训分管扶贫的县市领导、乡镇主管、扶贫管理等各级各类干部1866人。二是狠抓“千村书记”培训。湖北省已连续三年对当年实施整村推进的贫困村党支部书记进行培训。2008年全省分8个片区,先后用2个多月时间,培训了1103个整村推进贫困村党支部书记,对于提高基层干部组织领导扶贫开发能力起到了积极作用。三是狠抓扶贫人才培养。湖北省在贫困地区实施“一村一名大学生”培养计划。2007、2008年,全省共选录了1777名贫困村干部进行培养,有效提高了贫困村干部队伍的综合素质和管理能力。同时,从全国30多所高校中,选招、培训、安置了150名“三支一扶”(支教、支医、支农、扶贫)大学本科毕业生到贫困地区基层从事扶贫服务工作,为贫困乡村注入了新的扶贫活力。四是狠抓实用技术培训。以“每个贫困户培养一名科技明白人、掌握1-2项实用技术”为目标,采取校园、家园、田园三结合的模式,大力实施农村实用技术培训,尤其注重培训实用技术骨干、乡土能人大户和科技示范户。据不完全统计,全省老区贫困地区参加各类农村实用技术培训达10万人次,覆盖农户近10万户,加快了科技进贫困村的步伐。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高考高中2008年湖北扶贫发展报告(2)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