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三农无解项 三农难解项 三农必解项 三农问题破解办法
“三农问题”是一个复杂的系统性问题,在现有认识水平上,有的问题无法解决,有的问题受条件限制难以解决,但这些问题又必须解决。因此,我们不可低估其艰巨性和长期性,只有不唯上、不唯书,甚至不唯法,通过制度创新,先缓解后破解,才能逐步解决。
一、“农民大国”矛盾——无解
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但是一个无组织(产业组织、非指行政组织)、无协作的2、3亿农户的“集合体”,其实是一个“农民大国”。13亿人口,9亿农民(指身份),5亿劳动力,有4亿处于失业、半失业状态。这一基本农情,决定中国“三农”有四个问题暂时无法解决。
一是“人地矛盾”解决不了。5亿劳动力,可耕土地18.5亿亩(2003)。全国农村人均两亩耕地,南方两熟地人均一亩,北方单熟地人均3亩,产量相当于南方一亩。这样的“一亩地经济”,无论怎样精耕细作、优质高产,不可能使9亿农民丰衣足食,从事非农产业是他们唯一的出路。
据测算,中国人口最高峰是16亿,一半住城市,一半住农村,相当于国家要增加一千万人口的特大城市30多个,且不论城市是否能容下这3亿多人口,农村仍然有8亿,与现在的农村人口相当,仍然是个“农民大国”,考虑城市扩张占用农地,农村“一亩地经济”的现状,不可能发生根本性变化。
二是“人才矛盾”解决不了。中国农村没有现代技术人才,农民平均文化程度,是各行业中最低的。只要农村劳动所得低于城市,城市高技术人才不可能自然流向农村,农民培养的大学生,也不愿意回到农村。农民需要文化、知识、科学技术,他们做梦都想发财,但不打破现有生产经营上的“一盘散沙”,没有内生和吸引科技人才的土壤,形成不了科技人才流入的机制。
三是“资金矛盾”解决不了。农民需要大量的资金发展生产和消费,但农民贷款无门。即无资产抵押,又没有商业信誉史可供参考,没一条适合农民的筹资渠道。以利润为目标的商业银行,农村金融风险大、业务零星、无利可求。即使是名为“农业银行”、“农村信用社”,本质上不是专为农民服务的银行。目前农村金融是“亲融”,靠亲戚、朋友之间融通资金,许多地区若不是邮政储蓄,农民连存取款的地方都没有。
四是“干部膨胀、机构臃肿”解决不了。县、乡(镇)吃财政饭的干部成倍增长,98年乡镇干部总数1316.2万人,平均68个农民养活一个乡镇干部。另外,靠“收费养活”的人员比“吃财政饭”的人还多,“庙、帽、车”比80年翻两番10年前就实现了。带来县、乡(镇)、村三级债务,估计不少于国有四家商业银行不良贷款总额。县乡村干部、机构、债务三者夹杂在“三农问题”中间,形成中国政治、经济、社会动荡的风险潜源。
目前,农村的现实是:土地多不了,农民少不了,人才去不了,资金来不了,体制动不了。政治、经济、社会等多重矛盾相互缠绕,动不得,解不了,剪不断,理还乱。
“费改税”;一号文件免税、减税;粮价补贴到农民手中等“良政”,只能从经济一个方面缓解一下农民的暂时困难,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二、“国民待遇”矛盾——难解
有学者针对中国“二元”社会结构,呼吁给农民与城市居民同等“国民待遇”。这是公平的和起码的人权诉求。但细分析起来,中国的乡情、农情、民情与城市的政治、经济、社会区别太大,对接不上。
第一、政治待遇,农民没诉求,“没需求的供给”很难实现。有人举例,选举全国人大代表,“四个农民抵一个城市居民”。你不说,农民根本不知道。一个真正的农民请他到北京开10天半月的会,听不懂,坐不住,比他干10天重活还苦,农民没有亲自到北京参政议政的要求。但农民要求有文化、知农民、懂农业,了解农村的人,代表他们向党和国家反映农村的真实情况,希望党政干部带领他们致富,帮助他们识市场、闯市场。甚至,农民没有选举村长的迫切要求,但要求村长不要只听上级的,也要听听群众的,为群众利益着想,只要为村民干点好事、实事就行。目前,农民的诉求很具体,过日子的事情。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先进性教育中国“三农”的无解、难解、必解与破解在线全文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