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通过激发学生的创造欲望,大力培养学生服务社会的品格。
激发学生的创造欲望,是学校创造教育最根本的任务。中学是打基础的教育,尽管有些学生在校搞不出具体的发明,但只要他有强烈的创造欲望并经历大量的创造实践,走上社会后,就可能在特定条件下搞出发明;即使他们始终搞不出发明,他们也会以创造性的精神开展创造性的工作,对社会发展做出贡献。
关于创造动机的研究表明,动机的浅层表现为好奇心、人的自我表现欲望;其深层表现为服务社会的责任感和理想信念等,他们是更强烈持久的创造动机,激励创造者百折不挠地实现目标。
在中学生中开展创造发明活动,必须从实际出发,引导学生去解决学习、生活或劳动中的实际问题。我们向学生宣传爱迪生的名言:“社会需要什么,我就发明什么。”社会有无止境的需要,人类就会有无止境的发明。因此发明活动本身是对社会做贡献,服务社会献爱心,具有很强的生命力,它的动力来自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每一个参与创造活动过程的同学,不管其发明成功与否,得奖与否,他都能在活动中受到道德情操的熏陶,都能使自己的思想境界升华到一个崭新阶段。这是我们探索创造教育对德育作用的又一个切入点。
3.在开发学生创造力的教育中,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把学生的思维引导到正确的轨道上来。
学校倡导大德育的观念,要求各学科在教学中根据学科的特点和教学内容实行德育渗透。“创造思维”课作为一门必修课也在积极探索溶德育于创思课中的途径。例如,在训练学生的发散思维时,常用多向思维方法,但对发散的思维还需收敛、优化,使之符合科学道德。因此,当学生的思维自由驰骋、尽情发挥时,即使是异想天开,也要充分肯定。但有的想法却折射出学生在思想上幼稚和道德观念上的不足,老师应及时地把他们的思维引导到健康轨道上来。比如,在一次班会课上,师生共同讨论“设想砖头的各种用途”,绝大多数学生的想法都很好,却有一位同学大声喊到“可以用来打人”,老师就及时地以商讨的口吻告诉大家:“我们是否换个角度思维,改成‘打击坏人的武器’或‘正当防卫的武器’”,并借题发挥,宣传见义勇为的道德观和与坏人坏事作斗争时的正当防卫原则。再如,有个别同学在回答金钱的用处时写道“做了亏心事,买点贵重东西堵住知情人的嘴巴”,这时就要严肃地向同学指出行贿受贿是腐败,也是违法的,尽管这是客观存在的社会现象,但作为一个中学生我们要坚决反对这种行为,因此这点决不能成为冰箱的一个功能。
班会课鼓励学生进行发明创造,同时要教育学生,对社会造成危害的、侵犯了国家利益的所谓“发明创造”是不道德的,更是违法的,要坚决取谛。要教育学生首先要有高尚的思想道德情操,自己的发明才会对社会做贡献。
综上所述,实践证明创造教育是实现德育目标的重要载体,而道德教育又是学生创造能力发展的重要动力,德育与创造教育是一个相辅相成的辩证统一体。
三、未来展望
邓小平同志关于教育工作要“三个面向”的指示以及国家教育部关于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精神,为我校的教育改革指明了方向。我们将一如既往地解放思想,锐意改革,把创造教育的改革推向深入。然而,客观地说,学校对创造教育德育功能的理论探讨和实践是逐步深化的。学校创造教育方兴未艾,任重道远,主要表现在前期的创造教育尚未形成全方位、系统化的整体改革,尚未形成一支培养创造型人才的骨干队伍。因此,学校创造教育的整体改革势在必行。
学校实施整体改革方案的主要措施之一,是将创造教育尽可能多地涵盖德育。我们将重点架构创造德育模式,侧重培养创造性人格;重新认识创造教育的德育功能;继续探索实现创造教育德育功能的有效途径。相信假以时日,我校创造教育德育功能的理论探讨将更趋完善,实践将更加深化,取得创造教育与德育双丰收。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教育教学论科技教育与德育功能的密切联系(3)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