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德育面对的是全体学生,特别是在后进生相对较多的情况下,怎样去认识学生,如何正确对待学生,就成为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首先要解决的问题。多年来,我校的德育工作逐渐形成了转化后进生的优势和传统,其中创造教育活动做出了独特的贡献。德育大纲指出:“各种科技活动是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培养良好的道德情操的重要途径”,让有“毛病”的学生参加创造发明活动,就是创造条件让其充分发挥自身的特长,让其充分认识自身的价值,树立起抬头做人的自信心。在活动中不断完善他们的品质,培养他们良好的道德修养,逐步改正他们的缺点,使他们转化为各方面都表现良好的学生。例如,有一位不爱学习却爱惹事生非的初中学生,他喜欢科技活动,有强烈的自我表现欲望,迫切要求参加科技兴趣小组。老师对他不是拒之门外,而是约法三章:⑴不打架;⑵认真听课;⑶按时完成作业。他参加小组活动后,不但搞出了获奖作品,而且逐步改掉了自己的毛病。创造教育的实践证明,从某种意义上说,学校没有差生,只有差异。
随着创造教育的深入开展,我们对传统教育的弊端认识的更加清楚了。众所周知,著名物理学家爱因斯坦就读中学时曾被校方开除出校,就因为他爱提问题,爱思考,老师不喜欢他,说他“生性怪癖”“不守纪律”“想入非非”等。无独有偶,我校有一学生,因不守纪律,上课爱提问爱讲话,平时有点想入非非,与同学关系也不是很好,初中曾被列入老师重点帮助对象。所幸的是,他并没有爱因斯坦在中学时那样的遭遇。老师发现了他不凡的创造潜力和善于动脑动手的特点,允许他参加了科技发明小组。结果,他不负师望,搞出的作品得到了很高的评价,现在又有谁能说他不是一个人才呢?
由此可见,传统教育在一定程度上扼杀了学生创造力。可喜的是,我校的老师正逐步改变教育观念,正确对待学生的个性特长,爱护并注重开发学生的创造潜力,形成了比较正确的现代的育才观。近年我校要“为培养有创造力的高素质人才奠定基础”,学生在学校中必须受到“学会创造”的教育。
㈡、创造教育是实现德育目标的载体。
在创造教育主导层次中,培养学生创造性人格的要求与《德育大纲》中规定的德育目标有着密切的内在联系。我们将这两部分进行比较如下:
“创造性人格”是具有丰富内涵的概念。创造力强的人在许多人格因素上具有一致性:如强烈的创造动机;独立的个性特征,表现为怀疑精神、创新意识、不迷信权威等;具有以坚韧不拔的毅力和自强自立、永不竭的进取精神为特征的优良意志品格以及协作务实的品格等。在国家制定的《中学德育大纲》则规定了德育的目标和内容,如具有报效祖国的精神、具有国家观念和公民的社会责任感,讲科学、不迷信和具有科学的思想方法、有自立自强、开拓进取、坚毅勇敢的心理品质和道德评价能力。
通过以上比较,我们不难看出,在开展创造教育活动中,对学生人格的培养与德育的某些目标是一致的。其中有两点尤为突出,一是心理品质的培养,二是道德情操的熏陶。
1.通过创造教育的实践,使学生逐步形成开拓进取、勇攀高峰、战胜困难、坚韧不拔的品质。
当今社会是一个竞争进取的社会,有竞争就会有失败。“娇生惯养”的独生子女往往成长在顺境中,长期缺乏失败与挫折的经历,他们对失败的心理承受能力很脆弱。因此,进行挫折教育、磨难教育,培养他们自立自强、坚毅勇敢的心理品质就显得十分重要了。由于创造教育本身具有很强的探索性,创造的成功通常孕育在多次的失败中,因而,以创造教育为载体实现这一德育目标在理论上是科学的,在实践上是有效的。所谓创造,即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创造活动是提供新颖的、独特的、具有社会意义的活动,创造发明要求发明应具备新颖性、创造性和实用性。可见,创造发明的要求是很高的,是很不容易成功的。国际金奖获得者,厦门第六中学的林华同学为了完善自己的发明,经历了一次次的试验、一次次的失败、一次次再试验,直至成功。为了使自己知识增容,他克服种种困难,自学物理、数学书,还翻阅了建筑力学等书刊。他不断开拓自我,多次推翻自己的设想方案。最后要把设想变为作品,他几乎用去了全部暑假时间,寻找材料、确定合理结构、突破复杂的工艺,终于使发明成为优秀的青少年发明作品之一。林华同学在艰辛的创造发明活动中,不仅取得了丰硕的成果,而且培养了战胜困难、勇攀高峰的坚韧不拔的优秀品质。林华同学仅是千百个参与创造发明活动的学生的缩影。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教育教学论科技教育与德育功能的密切联系(2)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