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品德与生活》课程是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
本课程具有三个基本特征:生活性、开放性、活动性。
“开放”一词是与“封闭”相对应的。传统教学开放程度不够,它偏重于从教材出发,制订出一整套程序化的教学计划,每一节课必须在规定的时间里完成预先设想的教学内容,地点一般为教室,教学活动多以讲授为主,教学评价注重结果,并量化为分数。这种教学,机械化、程式化,缺乏灵活性与自由度,缺乏对智慧的挑战和对好奇心的刺激,缺乏情感体验,师生的生命力在课堂中得不到充分发挥。 新开设的《品德与生活》课绝不是这样的课,无论是教学内容还是教学形式,教学时间还是教学地点,教学评价还是教学资源,都是开放型的,都在努力引导儿童感受生活、亲自体验、主动探究,在学习活动中发展,在发展中学习。下面,我从以下几个方面具体谈谈我对《品德与生活》课开放性特征的理解:
一、教学活动内容的开放性
《品德与生活》从低年级儿童的生活经验出发,其内容涵盖了品德教育、劳动教育、社会教育和科学教育。以儿童与自我、儿童与社会、儿童与自然为三条轴线,指导学生健康、安全地生活;愉快、积极地生活;负责任、有爱心地生活;动脑筋、有创意地生活。内容极为广泛,涉及到学生生活的方方面面,直接地反映了儿童的现实生活。 虽然,我们教学时有相应的教材,这些教材的设计从儿童生活出发,选择了儿童生活中典型的事例、题材,非常丰富多彩,但我们要考虑到儿童的个性差异,儿童生活的环境差异,包括自然的与社会的,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捕捉儿童生活中有教育意义的内容,及时地把儿童生活的新问题、社会中的新信息、科学技术的新成果等吸收到课程内容之中。因此,《品德与生活》的教学活动内容是开放的,向儿童自身开放,向儿童身边的大自然开放,向儿童生活的社会开放。活动主题可以由儿童自己发现或提出;可以由师生共同发现或提出;可以是儿童在教师引导下产生和提出;也可以是教师提出的问题得到学生的响应。
二、教学活动形式的开放性
《品德与生活》课程以儿童直接参与的丰富多彩的活动为主要教学形式,强调寓教育于活动之中。课程目标主要通过老师指导下的各项活动来实现。可以说,活动是教和学共同的中介。儿童更多地是通过实际参与活动,动手动脑,深切体验,而非仅仅依靠听讲来学习。
本课程经常采用的教学形式有:讨论、资料调查、现场调查、情景模拟与角色扮演、操作性、实践性活动、教学游戏、参观访问。欣赏练习、讲故事、讲授。这些活动形式多样,充满儿童情趣,愉悦儿童身心,放飞儿童情思,使学生在积极参与中全身心地感受,在自然和谐中潜移默化地提高道德认识。
同时,本课程的教学活动可以利用其他学科或教育活动的成果,与其他学科或教育活动,如少先队活动、班级活动、节日庆祝活动等有机结合,相互促进。
三、教学活动时间、场所、人员的开放性
《品德与生活》课的教学活动时间安排比较灵活机动,根据活动主题,与学生实际可安排一课时完成,也可持续几课时或更长的一段时间。这样,就给老师捕捉课题,引导学生开展创造性活动留有时空。同时,一项主题活动的开展,可以有课前准备阶段,也可以有课后延伸活动,这是不受时间限制的。
《品德与生活》课程是面向儿童的整个生活世界的。“自然即课程”“自我即课程”“生活即课程”。本课程内含了一种校外课程的理念。因此,我们应该打破学校教室的框框,到大自然中去欣赏、观察,到工厂、农村去参观访问,到社会上去调查了解。总之,只要是教学活动的需要,哪里都可以成为教学活动的课程。这一课堂具有广阔的空间,是开放的课堂,流动的课堂。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教育教学论《品德与生活》课程的开放性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