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教学要活在学生的对话、体验中
新课程背景下的课堂教学屏弃“告诉”、“灌输”、“一味的训练”等学习方式,要注重“对话”和“体验”。
⑴借助教师的引领,开展学生与文本以及师生、生生之间的多元多维式的对话教学。
教学就其本质而言,是交往的过程,是对话活动。对话是学生认识自我、他人与世界的重要途径。师生通过对话,在交往与沟通中构建意义;生生通过对话,为同桌间磋商、小组间研讨和全班同学间的交流营造了平台;学生与文本通过对话,使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进行反思、感悟、交流,享受成长的快乐。在对话交流中,教师要特别鼓励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提出问题,大胆质疑 ,掀起对话波澜。对话要顺利推进并取得实效,关键是教师的反馈是否及时,是否具有高质量。反馈既要有针对性,又要注重激励性;既要使反馈洋溢着活力,又要对对话双方的互动有所推进,并添加进新的意义。通过实践,我认为教师的反馈一般要做到以下几点:
教学前启发讲。即在活动之前,简明扼要地揭示活动的要求和重点,提示方法、经验和注意事项。
重点地方着重讲。在学生自悟的基础上,进行重点讲解,该挖掘的挖掘,该品味的品味,该讲深讲透的讲深讲透,以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疑难之处明确讲。当学生活动中遇上疑难时,教师要清楚地讲,让学生正确理解和领悟。
合作中提示讲。当学生在合作学习中不能抓住要点进行有效合作时,教师要进行提示性讲解,以使合作有效、深入。如《生活处处是课堂》一文,我让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自己的兴趣爱好是怎么养成的,学生在述说中往往只点明自己的爱好是什么,另外的就乱说一气,讲得完全不得要领。我便请他们停下来,然后现身说法,讲述自己爱打乒乓球的事例,让学生知道每个人的爱好来自对困难的克服和努力地付出。接着,再让学生继续说,使每个人都感受到生活是一个大课堂,身边的每个人都有值得自己学习的地方。
⑵借助文本的定位,让教学在体验中提升
《品德与生活(社会)》同属经验性课程,采用体验性学习,改造和重组自己的经验,这对于实现课程提出的情感、态度、价值观,行为与习惯,知识与技能的多维目标具有特殊意义。对孩子来说,听到的容易忘记,看到的记忆不深,只有亲身体验到的才刻骨铭心,终身难忘。因而,从“体验”入手,是解决知行脱节的关键。
反思回味式。即学习主体通过想象、联想、记忆,把自己经历中最值得珍视的事件进行过滤和反思,以引发相应的体验。如:《家人关怀我成长》,我一开始便借助语言描摹情境,让学生情不自禁地进入情境之中,通过回忆父母对自己学习和生活的关心,产生相应的体验。
心理换位式。是让学生从心理层面上去亲历或模拟某个角色,从中体验与该角色相符的思想、观点、情感和行为;或虚拟自己经历了某件事,联想事情的前因后果,从中体现事件的意义。如《上超市》一文,为了让学生知道小票的重要性,我开展了角色扮演活动,通过让学生扮演售货员跟顾客强调小票的种种用处,使那位学生自己更明白以后小票不能小视。
3、教学要活在预设和生成的有机融合中
“预设”是教学的基本要求,因为教学是一个有目标有计划的活动,教师必须在课前对自己的教学任务有一个清晰的理性的思考和安排。但教学不只是单纯的“预设”操作,而更是创生与开发的过程,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是“预设”和“生成”的有机融合。只有这样,课堂才会充满生机与活力,才会精彩不断,异彩纷呈。
⑴课堂亮点,置于“投影仪”上放大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教育教学对“实”与“活”的思想品德课教学的实践研究(3)在线全文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