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谐教育思想的发展及其现实意义(5)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需要完整文档或者需要复制内容,请下载word后使用。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微信号:
或QQ:
处理(尽可能给您提供完整文档),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

四、和谐教育思想的现实意义
从和谐教育思想在国内外的历史发展,特别是马克思主义的和谐教育思想来看,和谐教育思想在我国实施素质教育过程中的现实意义是十分明显的。
首先,和谐教育思想是以尊重、关心、理解、信任人或每一个学生为前提的。如前所述,历史上任何一位倡导和谐教育的思想家、教育家,都是爱人、爱学生的典范。因此,在我国的素质教育中渗透和谐教育思想,就必须认真把握教育人本论和学生主体论,以人为本,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学生的主体积极性。
其次,和谐教育与全面发展教育在本质上是一致的。真正的全面发展必然是和谐的,没有和谐的发展,就只能是平均发展或片面发展;同样,和谐发展也必然是全面的,对人没有全面的多方面发展的要求,又还有什么和谐可言呢?因此,和谐教育必须与全面发展教育始终随伴、同步进行。
再次,和谐教育与个性发展在本质上也一致的。前面说过,个性发展与全面发展是一回事。据此,和谐教育也必须与个性教育始终相伴随、共同来实施。在个性教育中,应当处理好人的共同性与差别性、共同要求与个别对待的关系。没有和谐教育思想的指导,就会把个性等同于差别性甚至于个别专长、强调因材施教而忽视集体教育,从而导致学生个性的畸形发展。
第四,素质教育与全面发展教育、个性教育实质上也是一致的。目前的共识是,全面提高学生素质是素质教育的根本目的。在我看来,这一根本目的就把素质教育与全面发展教育相互补充的关系讲透彻了,即:以“全面”补充素质教育,用“素质”补充全面发展,从而形成素质全面发展、全面发展素质的易于把握、操作的教育格局。至于素质教育与个性教育的关系可理解为,素质包含生理素质、心理素质和社会素质三个方面,个性也是由生理特点、心理特点与社会特点三方面统一的构成物。据此,适用于全面发展与个性教育的和谐教育思想,也必然适用素质教育。可以说,在素质教育中,没有和谐教育思想的渗透,就不可能实现素质教育的根本目的——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在我看来,在处理和谐教育与素质教育的关系时,可以把和谐教育定位为实施素质教育的一种模式。
最后,根据前面和谐教育思想发展的历史经验,可以肯定,和谐发展的核心思想是指人的发展、学生个体的发展,而不包含促进这种发展的外部条件。据此,我国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我们不要总是笼统地讲德、智、体、美、劳多方面的发展,而是应当抓如下六个方面的和谐发展:
1.德才兼备。这是古今中外的教育对人的发展的共同要求。如我国古代所要培养的“圣人”,便是德才兼备的理想人物。建国以后,我国一直是贯彻德才兼备这一要求的,有一个时期提出的红专统一问题也是这一要求的另一说法。但从历史发展来看,在德才关系上存在着四种基本看法,即重德轻才、重才轻德、德才对立与德才兼备。众所周知,德与才是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的,只有二者兼备,才能使一个人得到真正的良好发展。
2.情知交融。古今中外在处理情感与认识的关系上,存在着这么几种观点:一是重知轻情;二是重情轻知;三是情知对立;四是情知交融。前两种观点有很大的片面性,但还有某些合理的东西可以吸取;第三种观点是完全错误的;只有第四种观点才是唯一正确的。事实告诉我们,只有知,没有情,会使人成为不懂任何人情世故的冷血动物;只有情,没有知,又会使人成为纵情任性的狂热之徒。因此,在教育中必须处理好情知关系,使认识指导情感,情感激励认识,二者彼此渗透,相互交融,方能使人获得和谐发展。
3.手脑结合。未来真正全面发展的人,一定是消灭了体力劳动与脑力劳动的界限。但在现阶段是作不到的。现阶段只能作到手脑结合。具体地说,在教育实践中,我们应当创造条件,既要让学生动脑,又要让他们动手。早在40年代,我国现代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就曾大力倡导手脑结合,并在其教育实践中加以贯彻,取得了良好的成绩。我以为,手脑结合是和谐发展的一项重要要求,而贯彻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原则则是达到这一要求的基本途径。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教育教学和谐教育思想的发展及其现实意义(5)在线全文阅读。
和谐教育思想的发展及其现实意义(5).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复制、编辑、收藏和打印
下载失败或者文档不完整,请联系客服人员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