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全球化与“中心—外围”理论(4)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需要完整文档或者需要复制内容,请下载word后使用。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微信号:
或QQ:
处理(尽可能给您提供完整文档),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

另外,经济全球化的加速发展,在短时期内并不会消除“外围”国家贸易条件长期恶化的趋势。根据普雷维什的观点,“中心”国家与“外围”国家之间形成了工业品与初级产品的国际分工,由于技术进步及其成果的不平衡分配,经济周期运动对“中心”国家与“外围”国家的不同影响,以及两种产品的需求收入弹性上的差别,“外围”国家及其初级产品的贸易条件必然会呈现出长期恶化的趋势。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深入,国际分工的内容发生了变化,在“中心”与“外围”之间将形成新的国际分工格局。在这种格局下,“中心”国家将主要生产和出口技术含量和附加值高的知识产品,而“外围”国家中,有些国家将继续从事初级产品的专业化生产和出口,有些国家则会转向劳动密集型工业产品或初级知识产品的生产和出口,它们的技术含量和附加值相对较低。这样;在“中心”国家与“外围”国家之间的贸易中,前者将一如既往地获得技术进步的绝大部分利益,而“外围”国家的贸易条件当然就会趋于恶化了。(注:董国辉:《21世纪的贸易条件问题初探》,见《拉了美洲研究》2000年第4期。)
综上所述,随着经济全球化的飞速发展,普雷维什的“中心—外围”理论仍将是一个有效的分析工具,其理论的核心部分仍将发挥其效用。也就是说,在全球化飞速发展的世界上,只要“中心”国家与“外围”国家之间的国际分工继续不利于后者,只要技术进步及其成果继续在它们之间不平等地分配,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不平衡的规律就必然会使早已确立的“中心—外围”格局继续存在下去。不过,应该肯定的是,在这种“中心—外围”体系中所包含的国家,会随着它们对经济全球化的不同应对而发生分化:有些“中心”国家就可能沦落为“外围”或“半外围”国家,而有些“外围”或“半外围”国家则可能上升为“中心”国家。当然,不能因为这样的分化,就完全否定普雷维什的“中心—外围”理论;也不能因为“中心—外围”体系的继续存在,就完全肯定和照搬他的“中心—外围”理论。总之,应当以发展的和客观的眼光来看待这一理论,根据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和经济全球化的客观历史进程来分析和研究这一理论,使之真正能够为“外围”国家的经济发展做出贡献。
当然,在经济全球化加速发展的时代,普雷维什的“中心—外围”理论最大的作用可能并不是充当“外围”国家经济发展的理论指导,而在于给人类社会一种启示,为人们敲敲警钟。根据这种理论的逻辑,必须正视“中心”国家与“外围”国家之间的差距,在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中必须考虑“外围”国家的劣势地位,因而在制定相关的国际经济和贸易规则时必须充分考虑“外围”国家的利益,而不能像现行的国际经济秩序那样,主要以“中心”国家的眼前利益为主。在制定具体的经济发展战略时,同样要考虑“外围”国家的弱势地位,而不能一味地放任市场机制那只“无形的手”的任意妄为。当然,对于每一个国家(尤其是“外围”国家)而言,经济全球化加速发展的现实,说到底还只是一个外部条件。“外围”国家的经济发展归根结底还是要依靠国内的经济政策和发展战略,抓住经济全球化加速发展的机遇,避开由经济全球化带来的风险。
那么,经济全球化加速发展时代的“外围”国家将如何实现经济发展呢?笔者认为,普雷维什在后来提出的加强“外围”国家经济合作的思想,以及“中心”国家对“外围”国家贸易条件长期恶化给予补偿的思想,或许是有效的解决办法。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经济工作经济全球化与“中心—外围”理论(4)在线全文阅读。
经济全球化与“中心—外围”理论(4).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复制、编辑、收藏和打印
下载失败或者文档不完整,请联系客服人员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