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事业单位的建立和运行,主要不是靠行政审批,而是要取得合法的法律地位。新建立的事业单位,要经过科学论证和评估,符合社会需要和准入的资格条件,这是事前评估,通过政府批准,具备事业法人条件,在法律上取得法人地位,才能进入事业单位行列。对已建立的事业单位,要进行跟踪评估。可在每年年底进行一次,对其服务质量、业绩、行为规范等进行评估,如不符合规定要求,应责令整改并暂停其营业资格,情节严重的应吊销其法人资格。实行评估制度,是事业单位管理的一项重要制度创新,是对事业单位的直接行政管理转变为利用法律和必要的行政手段进行管理,也符合世贸组织的游戏规则。我国过去的事业单位均由国家举办,按照政府规定的任务开展工作,由政府部门直接管理。所以,无须建立一个社会性的评估体系,以对其规模、水平、效益进行评估。现在要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现代化管理的发展,就需要按照国际惯例,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建立起包括评估主体、评估功能、评估指标和评估组织实施等内容的事业单位评估体系。
三、建立明晰的事业单位产权制度,实行事业单位产权关系的制度创新
产权,即事业单位资产所有权,包括经营管理权、收益权、处分权、发展权等。国有事业单位产权归代表全民利益的国家所有。
事业单位由于长期附属于政府机关,其产权制度带有浓厚的计划经济色彩,产权制度上的单一和虚拟,严重阻碍了事业单位的发展。产权制度是事业单位改革和发展的核心问题,只有建立明晰的产权制度,才能建立起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新的事业单位运行机制。建立事业单位新的产权制度,一方面要保障国家对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的终极所有权,保证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另一方面,改变对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的管理形式,即由实物形态的管理转变为价值形态的管理,使事业单位获得法人所有权,实现事业单位责、权、利的统一,能更充分地调动事业单位追求自身发展的积极性。事业单位产权制度创新可优先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
一是部分国有资产退出。对经营性事业单位,政府选择退出的办法,允许经营者、内部职工和社会投资者购买国有资产,盘活现存国有资产,在坚持效率、公平、责任、利益、风险相一致的原则下,通过转让、置换国有资产的方式,逐步降低国有资产比重,促进其资源的优化和有效配置,调动经营者和职工的积极性。将经营性事业单位产权所有制形式,改为合伙制、股份合作制、有限责任制等。
二是允许非公有资产进入非营利事业领域。在计划经济时代,所有社会职能由政府包揽,很多事业单位的资金由政府百分之百统包,这种吃财政饭的情况一方面使政府背上很大的包袱,另一方面,事业单位工作人员人浮于事,不求进取,把精力放在如何满足上级主管部门的需要上,从而多要点钱,而不关心消费者,不去研究市场需要,所以要来的钱也是低效率地使用,没有体现“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这样不仅能够减轻财政负担,缓解政府投入不足的矛盾,也能把市场机制引入这些行业。如可允许投资者出资参股创办学校、医院,也可允许外部法人机构或个人创办中小学教育、幼儿教育、职业技术教育、高等教育等学校和医院,实现事业单位产权多样化。
四、建立和完善新的财政拨款制度,实行公共事业支出的制度创新
科学规范事业单位的财政拨款范围和优化事业支出结构,建立合理、规范的事业单位财政拨款制度,是事业单位发展的重要前提。
一是,要规范事业单位的财政供给范围。目前享受财政拨款的事业单位是从过去计划经济下形成的全额拨款、差额拨款单位沿袭而来的。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和政府职能的转变,当初成立的财政拨款事业单位的功能和性质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有的已成为经营性和营利性事业单位。现行的事业单位财政拨款范围过宽、过广,造成财政资金的浪费,也干扰了市场的公平竞争,同时使得一些政府需要办的事业办不了。因此,要合理界定和划分事业单位的财政供给对象,是促进事业单位合理发展,减轻财政负担的重要措施。政府的财政供给应只限于公益事业单位,即主要是中小学基础教育和卫生保健等公益型事业单位,以及一些准行政性事业单位,如执法机构。政府财政应从经营性和营利性事业单位中退出,导入市场机制。经营性和营利性事业单位,实行企业化经营和管理。而那些缺乏市场竞争力,已经不能提供公共产品的低效益、低效率经营性事业单位,应坚决予以撤销,避免政府资源的浪费。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党政司法浅谈事业单位的制度创新(4)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