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认知学中的翻译
(一)何谓翻译。对于什么是翻译,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解释。奈达的理解是:翻译是指从语义到语体在译语中用最切近而又最自然的对等语再现原文信息。并指出信息不仅包括思想内容, 也包括语言形式,不但要求是信息内容的对等,还要求尽可能地形式对等。贝尔认为,翻译是指:(1)翻译过程,是指翻译活动;(2)翻译过程产生的产品,也就是译文;(3)一个既指过程又指过程的产品的抽象概念[6]。上述两人对翻译的论述都反映出一个共同关注的问题,即:翻译不仅要注重过程,而且要注重语言形式(或产品)。
(二)翻译中的认知模式。从认知科学的角度看,进行翻译的过程,侧重的是从人类处理信息的方法方面来解释译者进行双语转换时的认知心理过程(始发语) 输入——大脑活动——(目的语) 输出,在翻译过程中译者必须接触源语材料,这就是输入。译者接触到输入的材料之后,首先引起大脑的注意(记忆)。然后经历分析过程,分析过程对输入进行匹配、类推、重组、转换等,以理解其意义并形成对第二语言系统的了解和掌握。译者通过对语言材料的处理,产生一种中介语(interlanguage) ,并在最后形成第二语言的表达,这就是输出。也就是说,翻译是通过记忆把源语文本分析成普遍的语义表征,然后将该语义表征综合,构成目的语文本.
需要指出的是: 翻译过程中所涉及到的记忆,分析,语义表征以及综合,无不是人类认知过程的体现.而且,上述过程并非按一定顺序进行,这也许正是当今认知语言学家和其他相关科学工作者亟待揭开之谜.因此,我们可以说:翻译过程是一个认知过程.
(三) 翻译中语言形式。翻译的这种 “输入———大脑———(目的语) 输出”过程,其着眼点和归宿都是文本.尽管翻译涉及到多种因素,有些甚至对其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但输入的对象是文本;在影响翻译的各种因素的综合下进行记忆、分析、语义表征和综合的也是源语文本;而输出(或翻译)的结果(或产品)仍然以文本形式出现.文本是翻译之源,也是翻译之本.这里的文本就是语言形式.因而,语言形式翻译来说至关重要.
四、结论
综上所述,翻译中的语言形式及其意义对原文整体的准确传达常常是非常重要,有时甚至是必不可少的。一名称职的译者在分析理解原文内容的同时, 还应对原文语言形式特点作客观的分析。作为其过程的结果的译文,要想再现原文的意义,必须兼顾原文的语言形式。有些译作虽然达意,可一读上去就让人感到缺失,之所以如此,往往是因为语言之间无法弥补的形式差异,致使许多形式意义在翻译过程中无法保存.因此,语言形式同样与译文质量有关,是译者需要认真考虑的因素。翻译时若“不考虑形式,只求达意的译文往往失去原作的风格,味同嚼蜡”[7]。
参考文献
1.Eugene A.Nida. Language, Culture, and Translating. 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1991
2,7.刘祥清.论形式意义及其翻译[J]. 湖南社会科学,2004;(4):123,115
3,5.武姜生.从两种不同的语言共性论看形式主义与功能主义[J].福建外语,2001;(3):12
4.李美霞.三大功能语法观对比研究[J].外语学刊,2007;(2):92
6.Rodger.Bell. Translation and Translating: Theory and Practice. London : Longman Group UK Ltd,1991
8.谭载喜.新编奈达论翻译[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99
9.胡壮麟,周永生,等.系统功能语法概论[M].湖南教育出版社,1996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英语论文语言形式的翻译与功能语言学(2)在线全文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