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外,人的第二信号系统是大脑进行抽象思维的物质基础,而语言和思维有着密切的关系。思维在语言材料的基础上产生并固定下来,语言又在听觉机能正常的情况下得到发展,但是人的意识,又如苏联语言学家谢尔巴所说是“游移不定的”、“模糊的”,所以也给语言带来影响,使语言也具有模糊性。 那么,模糊语言的本质是什么呢?
要弄清模糊语言的本质,首先要弄明白语义的本质。列宁在《哲学笔记》中指出:“词义所代表的其实并不是客观事物或现象,而是这些事物或现象在人们意识中的反映。”从这一认识出发,我们可以认为,模糊语义所代表的其实并不是模糊的客观事物或现象,而是这些事物或现象在人们意识中的模糊反映。也就是说,客观世界并不存在着模糊的事物或现象,而只是就人们的认识过程中,对其产生了模糊的反映。例如说,从前方走来了两个人,甲高乙矮,这时我们思维的反映就是甲比乙高,这是一种模糊的反映。但甲乙具体有多高,比如甲1,70米,乙1,65米,这是毫不含糊的。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日常交际或文学用语中,较多的使用模糊语言。言语交际的实践告诉我们,人们的交际是一个十分复杂的语用过程,受到不同的交际对象、交际目的的制约。在一些不愿、不必或不能使用精确义的交际环境中,如果一味追求用定量或定性的词句来表达,往往满足不了交际的需要,有时甚至使语言枯燥、生硬,影响交际的实现。例如:“由于大家都知道的原因,两国人民的往来中断了二十多年,现在,经过双方的共同努力,友好往来的大门终于打开了。”这是1972年周总理在欢迎尼克松访华宴会上的祝酒词,总理在这时十分成功的运用了模糊的语言“大家都知道的原因”,有意不给点破,既坚持了我国的严正立场,又不失外交的礼仪,有礼有节地维护了国家的尊严,大方,得体,若改用精确的语言来表达,则整个宴会的气氛就会被破坏。
再如,邻居家有人来访,但邻居不在家,你和来访者寒暄了几句,等邻居回来后,你不可能用精确的语言来描述来访者,而只能用模糊的语言来表达来人大概有多高,年龄大概有多大,长得大概是什么模样。这时候你想精确也精确不了,“非不欲,实不能也。”
在文学作品中,常常运用各种比喻和夸张来进行描写,以引起读者的想象和联想,这种语言的语义就是模糊的,但其表达效果尤佳。例如:“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这是李白《望庐山瀑布》名诗中的一句。句中的“三千尺”,绝不能望文生义,它只是一种模糊的说法,形容瀑布很长,整句诗使读者身临其境,从模糊中得到确切。
又如:“耳朵里有不可捉摸的声响,极远的又是极近的,极洪大的又是极细切的,象春蚕在咀嚼桑叶,象野马在草原上奔驰。”这是陆定一在《老山界》一文中对山野寂静的夜晚的描写,用了两对相反意义的形容词和两个比喻句,这种模糊的写法,恰恰写出了寂静的那种难以言状的声音,使读者有个确切的想象。
三、结语
语义模糊,是指语义所表现出来的一种语义不确定、界限不分明、亦此亦彼的性质,它的形成有其客观原因、主观原因以及语言自身的原因,它具有不确定性、相对性、交际性和实用性等特征,它和语义精确、多义、歧义是既相联系又是相区别的不同概念。研究语义模糊对于有效交际和语言学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其研究具有广阔的前景。
参考文献:
[1]符达维:糊语义问题辩述[J].中国语文,1990(2)
[2]何自然:语用学概要[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89
[3]蒋有经:汉语词汇论[M].山东大学出版社,1997,9
[4]石安石:模糊语义及其模糊度[J].中国语文,1988(1)
[5]王 寅:语义理论与语言教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
[6]伍铁平:模糊语言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9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英语论文略论模糊语言语义(2)在线全文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