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哲学王”的幻影(3)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需要完整文档或者需要复制内容,请下载word后使用。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微信号:
或QQ:
处理(尽可能给您提供完整文档),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

富有意味的是,小说中的叙述者和被叙述者都是70多岁的老人,大多篇章放在拉维尔斯坦被病魔折磨、弥留人世的最后一段时间;期间齐克自己也经历一次生死临界,在热带度假时感染病毒差点离世。而且,齐克一边不断探视着弥留病榻的拉维尔斯坦,一边还进入两个亲兄弟生命的最后时刻。小说中说,“这是整个一代人集中的时间”。因此,两个主人公被笼罩在死亡阴影中,自然会不断思考和谈论生命的有限问题。拉维尔斯坦说,“生命飞逝如织布的梭子,或扔向空中的石子”,对此不失一贯的风趣和超然,“我们谈笑着死亡,死亡自然增强我们的喜剧感”,他喜欢席勒的那句话:活在你的世纪,但不要成为它的奴隶。小说中特意写了一对相爱的夫妻,因为对生活的厌倦想自杀,但又拿不定主意,特地来请教他们所敬慕的智者拉维尔斯坦。濒死的拉维尔斯坦从容地质问他们,在千万人的几率上,他们在爱情和幸福生活方面是侥幸的成功者,如何忍心“向生活讨价还价”?借一对夫妇的故事,他表达了自己对生命的敬重。同样,齐克立于老朋友的生死界限上,用自己的形而上学对生和死也作了概括:在一个人诞生之前,已经在一个无人知道的黑暗地方等待几千年,然后轮到了,走进生命,在有生之年,在重归虚无之前,看到了世界本身,观看、触摸、倾听,这是生存的唯一机会,他尊重这样的机会。从这些描述中,我们看到一种生死沉思中的生命张力和辽阔透彻。
应该说,作家在他的最后一部小说中,借自己心仪的人物说出了对生命本身、对人生过程的深刻感悟。整个20世纪后半期,贝娄坐在窗前,俯瞰芝加哥熙熙攘攘的都市人生,回头一笑,世纪风云在笔下翻卷成一个个广阔深邃的精神世界。他用60多年的写作活动,将人生这个唯一的生存机会填写得足够丰满,然后潇洒挥手而去,最后给世界留下了一曲“天鹅之歌”,和拉维尔斯坦这位生气勃勃的准“哲学王”,还有他的自信,他的智性,他的信念,他的丰满个性魅力,他的成功与失败,以及面对一个千疮百孔的时代的倔强和洒脱。
① 刘文刚等主编:《诺贝尔文学奖名著鉴赏辞典》,湖南文艺出版社,1991年版,第401页。
② 贝娄:《拉维尔斯坦》,胡苏晓译,译林出版社,第44页。以下所有该小说引文皆出自此译本,不再另注。
③ 弗吉尼亚·弗洛伊德:《尤金·奥尼尔的剧本—— 一种新的评价》,陈良庭等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93年,第3页。
④ 参见贝娄1992年10月9日在布鲁姆葬礼上的演讲。见宋兆林主编《索尔·贝娄全集·14》,李自修等译,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第340页。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英语论文现代“哲学王”的幻影(3)在线全文阅读。
现代“哲学王”的幻影(3).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复制、编辑、收藏和打印
下载失败或者文档不完整,请联系客服人员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