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译者的文化意识与英汉翻译(2)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需要完整文档或者需要复制内容,请下载word后使用。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微信号:
或QQ:
处理(尽可能给您提供完整文档),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

由于不同的发展进程引起的文化差异具有浓厚的民族色彩,体现了一个民族和国家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积淀下来的文化的精华部分,它能明显地反映出一个民族的文化特色。如“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英美读者不知诸葛亮为何许人,若直接翻译成诸葛亮是很难传递句子所蕴含的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
英汉民族风俗习惯上的差异在语言表达上的表现也很常见。如汉语有“甲之熊掌,乙之砒霜”。英语中有” oneman’ s meat is another man’ s poison"。狗在汉语中是一种卑微的动物。所以与狗有关的词语往往是贬义的:“狼心狗肺,狗腿子”。而在西方国家,狗是人类最忠实的朋友。如You are a lucky dog(你是个幸运儿)。
(二)自然环境的差异。世界各民族生活在不同的自然环境中,在语言上也各自带有独特的自然环境色彩。富有各自浓厚的地域文化的印记。英国是一个岛国,航海业和渔业在其经济上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所以就有许多与之相关的词语。如be all at sea, a drop in the ocean等等。 在汉语中,“东风”是春天的风,而英国地处西半球,报告春天消息的是西风,因为英国地处西半球,北温带,海洋性气候。英国诗人雪莱的《西风颂》就是对春的赞美。英国的夏天是温暖宜人的季节,常用“温和,”“美好”形容。而我国的夏天却与酷暑炎热,骄阳似火相连。
(三)思维方式的差异。世界上每个民族都有其独特的思维方式。中国人由于受脱胎于象形文字的方块字的影响,擅长于形象思维,而西方人受其高度形式化的语言的制约,习惯于逻辑思维。两种思维定式自然就派生出对语言表达上的不同:语言的形象美和语言的逻辑美。
同一事物的理解不同,产生的语言的表达方式也不同。如对颜色的理解,在汉语中的“红茶”英语中“blacktea".汉语中的“黄色电影”,英语中却是“blue film"。
三、译者的文化意识
因为有翻译,文化交流才成为可能。有了译者的辛勤劳动,一个国家的文化遗产才能为全世界人所知。
译者必须具有文化意识。所谓文化意识,就是译者要认识到翻译既是跨语言,又是跨文化的信息交流。在某种意义上,语言的转换只是翻译的表层,而文化现息的传递才是翻译的实质。文化的差异跟语言的差异一样,可能成为交流的障碍。缺乏文化意识的译者,可能只顾到字面上的转换,而忽视了语言背后的文化问题。因此,要更深刻,更贴切地传递原文的内在信息,译者必须探明英汉双语的文化特征及其差异,并将双语的文化内涵恰当地对接,真实再现原文的面貌。
在翻译过程中,译者仅仅具有语言对比意识是不够的,还必须具有敏锐的文化对比意识。要做到这一点,译者一方面要熟谙原文信息中所包含的文化内涵,另一方面又要非常了解本民族的文化,以便能敏锐地体察到两国文化的异同。翻译作为文化交流的工具,是无法做到语言传真的,但却可以要求文化传真。英汉民族存在的文化差异决定了词语表达形式及词义选择,在翻译过程中,译者应该充分考虑词语所包含的民族文化与语言个性,充分理解词语所蕴含的独特的文化意味,尽可能结合原文的文化背景,保持原文的语言风格,语言形式及艺术特色。翻译就是交际,译者的责任之一就是避免文化冲突;因为文化冲突会导致各种形式的误解,所以,译者再把一种文化移植到另一种文化中去时,要仔细斟酌文化思想意识的内涵。作为“传播者”的译者,在跨文化交际中,他要消除隔阂,把源语文化的意义传递给目的语文化的读者。译文读者往往用自己的文化观念来理解译文的内容,所以译者应尽可能使源语文化所反映的世界接近目的语文化读者的世界。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英语论文试论译者的文化意识与英汉翻译(2)在线全文阅读。
试论译者的文化意识与英汉翻译(2).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复制、编辑、收藏和打印
下载失败或者文档不完整,请联系客服人员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