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 音素方面
英语和汉语的音标都包含元音和辅音,发音器官也基本相同。辅音方面,就发音部位而言,两种语言都有双唇音、唇齿音、硬腭齿龈音和软腭音。从发音方式上讲,两种语言都有鼻音、爆破音、摩擦音、靠近音和舌侧音。两种语言都运用3个变量来区分元音:发音部位的高度,发音部位的前后和圆唇程度。有一些音素虽然不是完全相同,但是相似程度很高,如/k/,/g/,/u:/和/a:/;鼻辅音(nasal)在两种语音系统中可以用同样的区别特征加以描述。中国学生在学习这些音素时难度很小。
英语中有48个音素,汉语中有44个。两种语言中有些音素音标相似,但英语和汉语没有任何两个音完全相同,它们在舌位,唇形等方面会有所差异。 英语元音分为单元音和双元音;汉语的元音分为单韵母和复韵母。汉语里只有6个单韵母;英语有12个单元音,而且分为前、中、后元音。其中有些单元音在普通话中找不到近似的音。而普通话中能找到的近似的音发音的舌位也有所不同。普通话的复韵母和英语的双元音虽都以强元音为主,向弱元音方向滑动。但是,普通话滑动较快,而且并没有达到弱元音的位置,念起来两音浑然一体;英语的双元音滑动较明显,两者相对独立。而且在发音的部位和口形上都存在差异。
英语的辅音多数是清浊成对的,如/p、b/,/t、d/,/k、g/等;而普通话的辅音多分为送气和不送气的清辅音,如/p、b、t、d、k、g/等,浊辅音只有/r、m、n、l、g/5个。汉语中没有明显的爆破音。汉语拼音中的b,p,d,t,g,k与英语中的/p/,/b/,/d/,/t/,/g/,/k/是不同的,汉语中这些音结尾处都加入一个元音,使其真正发音成为/b o/,/p o/,/d ?/,/t ?/,/g ?/,/k ?/,从而失去了真正意义上的爆破。
在汉语中,除了鼻韵母在字尾的情况外,在音节末尾是没有辅音的,而英语的辅音几乎可能出现在音节的任何位置。在英语中,出现在词尾的辅音无论是清辅音还是浊辅音其发音都很轻,但是,这个辅音仍然应该有它相应的时间占位,而不能够把它省略掉或是在后面加元音使其听起来更加清楚。英语发音中还有辅音连缀现象(consonant cluster),两个(或以上)辅音连在一起,发音时快速地从前一个向后一个滑动,中间不能插入任何其他的音;汉语中是没有这种现象的,所以中国学生会在紧接在一起的辅音连缀之间夹进一个元音或者把两个辅音缓慢地单独发出来。
3.2 音渡方面
连读现象在英语中非常普遍。一般说来,在同一个意群中,凡是以元音开始的音节,它都可以与其前一音节的最后一个音素发生连读。而在汉语中,也有少量的同化现象,如:“天啊!”“好苦啊!”中的“啊”分别读成“哪”,“哇”。“好漂亮啊!”中的“啊”也会受“亮”中/ang/音的影响。只是汉语的连读不像英语中那么普遍,而且大多数字以韵母结尾,使连读受到很大限制;当前面一个音节以辅音(即“韵母”)结尾、而后一个音节以元音(即“声母”)开头时,往往在两音之间加上一个“喉塞音(Glottal stop)”来把两个音隔开。这样,就不可能发生连读。例如,棉袄mián ǎo,就不至于被读成miánǎo(棉脑)。
同化现象在英语中也很常见,即相邻两个音素由于互相影响而使其中的一个或同时使这两个音素在清浊方面,或在发音方法和发音部位方面发生变化,变成相同或相似的音。例如,/? v k?:s/(of course),浊辅音/v/由于受到清辅音/p/的影响而读成/ ? f k?:s /。在汉语中也存在着类似的现象,如:棉袍?? mian-pao → miam-pao 难民nan-min → nam-min这里的“棉”和“难”都以/n/结尾,但因为受后面双唇音/p/和/m/的影响,“棉”、“难”后面的/n/音就同化为双唇音/m/了。只是这种现象在汉语中不像在英语中那么常见,而且大多数人都忽略它的存在。
3.3 语流方面
英语语流中具有特有的节奏模式(rhythmic pattern),重读音节与非重读音节之间,在音的轻重、快慢上有着鲜明的对比。?英语是重音节拍语言,一个句子中的重读音节有规律地出现,每个重读音节不论其后面是否跟有非重读音节,也不论其后面所跟的非重读音节多少,从一个重读音节到另一个重读音节所占的时间大致相等。而且英语中的停顿是以意群或节奏群来划分的。汉语则属音节节拍语言,各个音节的轻重、长短没有明显的区别,除了极个别的弱读音节外,句子重音几乎是一个紧挨着一个。无论说话速度的快慢,句子中的每个音节所占的时间大体上相等。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英语论文英语语音学习中汉语的迁移作用(3)在线全文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