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现媒介与新农村的文化对接,既要关注农村的传统文化特质,又要了解农村的新特点。同时利用美育为先进文化建设提供内容、手段和方法,以社会美为主体,以自然美、艺术美为两翼。从传播路径、文化融入方式方面积极创新。
(一)以媒介与农村社会的路径对接,实现传播方式的“多路通”
当前,农村社会呈现复杂的“差序格局”。农业劳动者、农民工、个体工商业者等劳动密集型阶层与企业家、科技文化层、管理层等技术密集型阶层分化明显。以血缘或地缘为纽带的传统差序格局和以业缘、资本为纽带的新差序格局并存的局面正在形成。
媒介应顺应社会发展的多元趋势,构建既有共同话语又体现各阶层诉求的多元、立体传播体系。传播美育方式以弥散型、集聚型为主导,以立体活动型、引导提升型文化美育为辅助。对不同阶层农民进行审美生存、审美弥合、审美创造、审美超越等多层次美育。弥散型传播美育,指通过各种传播信息像细雨润春那样渗透美育内容。集聚型传播美育,指专题、专栏式的审美讲座、淡美对话等。
扶植舆论领袖,适应差异格局。在农村,信息常常是从广播与报刊流向舆论领袖,然后由舆论领袖流向人口中的不太活跃部分。媒介发挥“舆论领袖”的作用,促使农村文化、信息、经济、社会等各方精英成为传美之星、审美之星、育美之星。以“鲶鱼效应”激活传统差序格局下农村文化的一池“死水”。如临沂农民自办“沂蒙山小调网站”,开设新闻、经济、科技等板块,将沂蒙山与世界联结起来。
培植多元传播主体,突破差序格局。破除不同媒介之间的形态壁垒,进行融合性的内容生产,再根据受众需求派发给不同终端渠道传播。创新农村信息集散的方式,促进自媒介发展。以互动性而非层级式的言论环境使更多的人成为传播的主体。
(二)以媒介与农村文化的对接融入,实现传播内容的“融会通”
对农传播美育的内容要贴近农民的生活实际,将多层次的美育内容融入农村文化。
以生活美育、健康美育服务农民物质和文化生活。老子说“甘其食,美其服”。农民更多地从实用这一角度去考虑审美需求。文化如果不与民众的生活实践相联系,就会浮在表面,难以扎根。媒介运用农民身边的审美资源,从健康饮食、服饰选择、住房设计、人际交往等方面着手培养农民审美意识和正确消费观、道德观。
以农业美育、生态美育促进农村生产方式、劳动方式和农业产业化、信息化的发展,挖掘农业生产劳动本身的美,推动文化农业的发展。以审美的方式传授科技知识,适当介绍农业美学、生态美学常识。使美育内容融人农村生产方式整体和谐;生态美与生产效率的统一;农民综合素养提高;农产品“种、养、加”企业可持续发展力的提升等活动。
把媒介美育融入农村民俗文化、地域文化。民俗文化具有促进文化认同的作用,本土文化与受众具有血缘关系。民俗、地域文化都是珍贵的美育资源。这方面地方媒介具有优势,如延安电视台的报道《黄河流过的村庄》,成为城乡收视热点。
(三)以媒介与农民的话语对接,实现文本符号的“平易通”
建构与农民审美心理与思维方式契合的媒介文本。提倡风格平民化、生活化;新闻故事化、细节化;节目现场化、互动化。尤其是文本语言的平易近人。如穆青和周原1981年重访河南写的《谁有远见谁养牛》等六篇农村见闻,用了不少农民的语言。表达责任制前集体财务混乱,说这是“糊涂庙、糊涂神,糊涂浆糊一大盆”。反映责任制后农村新貌,说“吃的白面馍,花的棉花钱” “一季小麦吃三年,腾出秋田净挣钱”。
三、以文化培育助力农村美育内生发展
内生发展指主要依靠主体内部力量获得的发展。助力农村美育内生发展是新农村美育的根本问题。媒介农村美育必须变重“传”轻“育”,只“送”不“种”,为重视文化培育,搭建文化“自种”平台,谋求新农村美育可持续发展。
(一)以农村审美因子的媒介激活,提高农民审美“内驱力”
积极捕捉农村生活中能激起受众审美情感反应的审美兴奋点,提高农民参与美育的主动性。
农家未觉田园美——需要媒介发现、放大。媒介人要用“文化天眼”帮助农民发现身边的自然之美、人格之美。加大对正面事物肯定性展示、宣传的力度,弘扬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增强农民群众对先进文化的认同感。
“稻花香里说丰年”——介绍涉农经典,如陶渊明、陆游等人的农村诗等,引导农民感悟田园生活的美。
“乱花渐欲迷人眼”——海量信息让农民“雾里看花”,容易把流行当高雅,把媚俗当淳美。农民思想意识多元,生活方式并不都是健康的。媒介应引导农民确立先进思想的主导地位。吉林省大安农民烧树枝树头的习惯与建设环保和节俭精神相悖。当地电视台编发题为《昔日烧火柴、今日能造纸》的节目,给农民算清“烧掉一四轮车树枝树头”的经济损失和树枝树头加工成造纸原材料的经济价值。节目播出后,农民打电话问哪里收树枝,取得较好的审美效应与生态效益。
(二)以农村文化成长的人文观照,提高农村美育“生长力”
“草色遥看近却无”。农村文化开发萌芽阶段,需要媒介以高远视野提炼审美精神。《恩施日报》对“恩施女儿会”持续报道中的多种解读筛选提炼,把“女儿会”的符号意蕴解读为土家族人民“对男女平等、人人自由生存的一种不自觉的文化传承”。文化基因的优化促进了“女儿会”的发展,取得巨大的文化和经济效益。
媒介发挥对不同主体力量居中的勾连功能。如吉林大安电视台《农村博览》栏目科技下乡中,把讲课地点放在农家炕头,专家坐在炕上,手拿玉米等实物,同农民交流。提升了农村文化的内生高度。
文化审美以可感、易懂、易学的形式传播,离不开文化活动。2007年,《浙江日报》、浙江在线等媒介,联合部分区县,通过发动八个村的农民向全省农民发出“种文化”的倡议,发起全省规模的农村文化体育活动。媒介既是活动的策划组织者,又是现场指导者,还是进行联动报道的主媒介。文化“自种”平台的搭建,促进了携带审美基因的文化种子在农村生根、发芽、开花、结果。
(三)以受众媒介素养的指导历练,提高农民受众“成长力”
媒介农村文化培育的关键是农民媒介素养的提高。以此为切入点可唤起农民审美创新的主动精神与文化自信,提高农民主体性和自我成长力。文化是人生幸福程度和生活品质高低的标志,文化提升离不开有效运用媒介。媒介要创设条件提升农民媒介素养。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英语论文文化语境中的媒介与新农村美育(2)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