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铁骊 马艳
【摘要】文化是新农村建设的灵魂,美育是提升文化品位的途径,是新农村建设的内在要求。媒介致力于新农村美育,要从文化自觉、文化对接、文化培育三个维度着力。文化自觉维度解决媒介人价值取向问题;文化对接维度解决媒介与农村文化错位问题;文化培育维度解决农村美育内生发展问题。以媒介文化自觉塑造媒介文化人格,实现传播与新农村美育价值融会;以文化对接实现农村美育的深层融入;以文化培育推进农村美育可持续发展。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关键词 媒介;新农村美育;文化维度
媒介与文化的联系千丝万缕。一些媒介问题的探究不能不放在文化语境中。
媒介在农村美育中的问题,表现为: “多媒少农”——媒体众多而对农媒介极少; “有农无实”——不少挂“农”牌的媒介,没有对农传播的内容; “传农脱节”——一些传播内容与农村实际脱节; “传美脱节”——内容落后于美育要求,甚至“滥美”伤农;“有传无育”——媒介缺乏对农村美育可持续发展的关注。
梳理文化语境中的新农村建设和美育、媒介之间的关系可以发现:
新农村建设与美育的契合点是人格成长。美育的终极目的是培育个体审美情趣,推动人的全面发展。新农村建设是“解放农民”的事业,“解放”的核心问题之一是培育健全人格。从审美人手夯实农民成长的价值根基,是新农村建设的内在要求。
美育和媒介的契合点是人文化育。美育通过怡情养性陶冶主体;媒介通过信息传播化育天下。通过人文化育促进农民成长是媒介与新农村美育的共同价值目标和连接点。
文化是媒介传播、审美教育和农村发展共同的内核连接点。从文化语境看,文化自觉、文化对接和文化培育是媒介推进新农村美育的三个重要维度。文化自觉影响媒介的化育品质和美育自觉;文化对接制约媒介对新农村的融入程度;文化培育关乎新农村美育的可持续发展。
一、以文化自觉实现媒介文化的价值提升
媒介文化能为美育提供健康的美餐,但也可能捧出劣质食品甚至毒品。有的媒介“宣扬‘讲责任太累’‘讲崇高太虚’,贬损、亵渎、消解主流价值观念,误导和扭曲人们的是非、美丑标准。”如此真美缺失的媒介,何以承担美育责任?
媒介内容是“媒介组织对信息进行收集、加工、选择的动作方式的映像。”优化“动作方式”的决定因素是重构组织文化。媒介组织文化重构的关键是媒介人的文化自觉。文化自觉指个人或群体求真、向善、尚美等关乎人的价值认知与自身解放方面的主体精神。
(一)以媒介文化人格的全新塑造,追求媒介内容的“文化美”
文化可化育个体人格、民族风骨,是提升媒介产品价值的本源性资源,是媒介品质的标杆。文化通过与主体的内在联系,积淀为文化人格。媒介文化“通过其精神、理智、感情塑型出其外显的、具象化的特征”“称为媒介人格。”媒介人格属于文化人格,通过产品的文化品质展现出来。具有文化人格的媒介生产的产品才可能具有文化价值,呈现“文化之美”。
塑造全新的媒介文化人格是传媒文化自觉根本点,是传媒价值再造之根本。采编播实践确立文化的核心地位和品位意识;文本建构,内容取舍的视角、标准体现正义原则;思维方式由城市与农村的“二元对立”思维变为整体会通思维等都是媒介文化人格提升的内容。
(二)以媒介美育自觉意识的形成、强化,追求传播化育的“美育美”
“美育是一种优化文化,它是文化系统自优化的努力。文化自觉已进入了基于一般教育意识的美育自觉的时代。”习近平说,追求真善美是文艺的永恒价值。媒介美育也应如此。媒介的化育情怀,还需提升到“美育自觉”的高度。广义美育是陶冶情操、提升人格品位的手段。
美育是媒介品牌建设的坦途。近年获奖的新闻作品都有审美性强的特点,符合广义美育的要求。美育与媒介传播的共同特征是“化育”。美育通过审美使主体在感化中陶冶精神;媒介通过传播信息化育受众人格。媒介提升美育自觉意识方能更自觉、有效地以媒介美育感染受众,聚之以美、赋之以形、导之以行,呈现审美化育之美。
(三)以媒介正义原则的确立、坚守,实现农村传播的“育农美”
新农村美育是促进农民人格完善的事业,需要媒介以建设者的姿态参与、推动。
当前“传媒歧视”扩大了阶层 “知沟”。都市栏目呈几何级数增长:而对农传播像落叶一样凋零。 “在业内和观众中有良好声誉和影响的”,被称为“农民精神家园”的获奖最多的省级台对农电视栏目“农村发现”,历经12年成长、辉煌、波折”,2009年终于从有特色的“三农”栏目变异为奇趣栏目。为什么?
首要问题是从媒介正义角度给对农传播以科学定位。媒介正义论主张将媒介作为正义工具,将正义观念作为传媒核心观念,将社会正义作为传媒终极目标。根据这一要求,媒介人应发扬“勿忘人民”为核心的“穆青精神”,确立爱农、尊农为中心的媒介正义观,心系农民、情牵农村。习近平强调,文艺不能当市场的奴隶,不要沾满了铜臭气。媒介应该坚守媒介正义,不能随波逐流。
国情专家指出,“中国需要第三次‘解放农民’的制度革命,以从根本上解决长期以来城乡隔绝、对立、分离的不公平和不公正局面。”第三次解放农民是通过经济人格、政治人格、社会人格的成长,完成农民公民身份建构的关键。对农媒介作为“社会公器”应负起解放农民之使命,确立农民为传播主体的意识,改变农村在传播体系中的边缘化地位,保障农民媒介接近权与话语权。
媒介人审美情感要与农民深度融合。陈桂棣、春桃的《中国农民调查》,曹锦清的《黄河边的中国》等作品,字里行间充满对农民的朴素情感和真挚关怀。作品中的农民,血管里流的是农民的血。能不能写出优秀作品,决定于是否能为人民抒写。
传播内容多挖掘农民善良、坚韧等优良品质。避免简单化、刻板印象式地叙述农民。
二、以文化对接实现对农美育的深层融入
媒介与农村文化、农民审美偏好相脱离的现象较普遍,媒介人“看好”的内容却与农村实际“格格不入”;看似“精巧”的表达农民却感到艰涩。因为媒介与农村的文化差异和文本都市化产生的文化距离形成文化错位。媒介文化是工业化的产物,带有现代都市的特点;农村文化是农业文明的产物,传统色彩浓郁。二者差异显著,距离很大。再者农村已呈现新的价值追求、新的社会结构、新的文化需要等许多“新”特点,而媒介入仍凭老印象想象农民。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英语论文文化语境中的媒介与新农村美育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