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家住长江边》创作背景
为了深入发掘长江流域的背景文化、荆楚大地上蕴涵的中华文化艺术瑰宝,展示一个源远流长的荆楚文明发源地——湖北,由湖北省斥资近千万元,历时近两年打造完成了《家住长江边》这一大型舞台艺术作品。
《家住长江边》是一部以长江文化为背景、集歌舞、音乐、诗话于一体的大型地域风情舞蹈诗,在第八届中国艺术节上一举摘得国家级最高奖项——文化部文华大奖,受到许多专家和观众的褒奖。
《家住长江边》之所以用中华民族的另一摇篮——“长江”为主要线索,是源于长江造就了荆楚大地的山川灵秀,见证了湖北的古今变迁,养育了千万荆楚儿女,以长江为题表达湖北人世世代代对长江的仰慕、感恩之情。
《家住长江边》巧妙的运用了水文化将荆楚大地的山川水美、民俗风情和文人豪杰串联起来,将源远流长的荆楚文化、天人合一的道家精神、神秘莫测的巴土情怀、温润秀美的水乡风情,描绘成一篇令人神之向往的和谐诗篇。
2.《家住长江边》的艺术特色
舞蹈诗这个艺术表现形式之所以被众多舞蹈学者们肯定,是源于诗和舞蹈在数千年以前本就是相辅相成的艺术,它们有相同的特性,相互协调,彼此包容,当代舞蹈家将舞蹈与诗再次融合并加以创新,无疑给了观众们更加丰富的文化享受。
诗是人类精神劳动产生而来的精炼的语言艺术,舞蹈是人类生产劳动而产生的浓缩的肢体艺术,它们都是来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的艺术创作。诗和舞蹈在其特性上本身就存在许多共同点。
首先诗与舞都具有一定的形象。主要包括视觉形象和听觉形象,视觉形象是诗人通过文字描写物质的形状、色彩、高低、远近塑造的视觉形象;在舞蹈中是通过人体动作和舞台布景来塑造动态的视觉形象。听觉形象是诗人常常用人们熟悉的声音来比喻人们不熟悉的声音,引发人们的联想而塑造的听觉形象;在舞蹈中则是用音乐音响来塑造听觉形象。在诗与舞蹈的创作过程中会塑造一些形象来集中抒发情感。例如在《家住长江边》第一章情景歌舞《香溪香》中,编导在视觉形象和听觉形象上利用了身着粉色纱裙的少女象征桃花,曼妙柔美的舞姿和活泼的音乐映射出昭君回到故乡喜悦的心情,身穿凤冠霞帔的“昭君”身后拖地的长纱,缠绵、迤逦,映射出了昭君对故乡难以割舍的情愫,让人不禁想起杜甫的诗作《咏怀古迹》“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月下魂。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这首诗在视觉和听觉形象的塑造上比《香溪香》凄婉许多,开头描绘昭君故乡的自然环境,用一个“赴”字表达出三峡一带的山岭绵延起伏,和主人公势若奔驰的生动姿态,很有气势。随即感叹人逝村存,渲染昭君生前及死后的凄凉,最后两句以琵琶乐曲引发人们的听觉联想,让人不由得心生怜悯。由此可知,诗与舞蹈都具有鲜明的形象,不同的形象带给观者的感受也是大相径庭的。
其次,诗与舞蹈都具有强烈的节奏感。正如本文开头提到的,诗、舞、乐本是三位一体的融合艺术,在古代它们的表现过程是相辅相成,紧密联系的。诗的节奏是通过语言规律形成的,诗人的情感和情绪通过字数的多少、句式的长短、音调的高低来传递,它们都具有鲜明节奏;而舞蹈的节奏则是通过身体动作力度、速度、能量的变化而形成的,两者都是通过不同的节奏变化来表达诗人或编导的思想情感。如《家住长江边》的《纤夫号子》中,编导为表现纤夫拉纤时的艰辛,使用了单一、沉重而缓慢节奏,让观者可以更直观地感受到千百年来纤夫们都是这样一步一步艰辛地行走的。而与此形成对比的是《女儿会》中女孩们踏着简洁、轻快地小碎步,伴着“打溜子”的节奏,编导给观者展现的是土家少女泼辣俏皮的个性。在诗歌中,诗人也常常用一些“呜、呼、哀、哉、矣、焉、也”等语气词,分布在句子末尾或句中停顿的地方,这些语气词都让诗歌的节奏更符合诗人自己的内心想要表达的情感,所以诗与舞蹈在节奏上也是有许多共同点的。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英语论文以《家住长江边》为例谈舞蹈诗的艺术魅力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