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常,“用注入的方法,一切研究同说明的责任统在教师一个人身上。用启发式的方法,由教师供给资料,叫学生自己去做建设的事业。”前者往往不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以及他们的知识水平和认知能力,并主观地决定教学进程。相反,后者所提倡的“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人性化教育理念,正契合当前教育发展的趋势。因此应重视通过启发教育,培养学生自动研究的习惯。
“要养成自动研究的习惯有三个方法:第一个亦可以叫作问答法,就是直接令学生自己去读教科书,不用指导或暗示给他们。下次用种种问题去问他们,令他们回答。第二个亦可以叫作互助法,就是令学生去解剖教科书,而且做一个大纲出来。第三个方法可以叫作指导法,就是由教师在教室中直接指导学生如何去研究。上述的三个方法,都有可取的地方。……但第三个方法,比较的最好。因为它能够使学生习得他们应该习得的东西。”以《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第三章辛亥革命为例,通过设置一系列问题,包括何为辛亥革命?为什么发生?经过如何?结果怎样?应该怎么评价?等等,引导学生去解剖教材和史料,这对学生独立思维能力的培养以及将来处理纷繁复杂的社会问题大有裨益。
四.简明与切实:教学载体的理想范本
教学载体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承载并传递教学信息的载体。广义的教学载体包括课堂教学载体和课外教学载体两个基本形态。其中,课堂教学载体主要包括:教室及教学设备、教材、教案、课堂教学活动等;课外教学载体主要包括:校园文化场所和活动、社会实践场所和活动等。”狭义的教学载体是相对于广义的教学载体而言,主要指课堂教学载体,特别是文字性教学载体,如教科书、参考书目等。本文主要讨论狭义的教学载体。
“教科书是历史教学中的载体,历史教科书不是普通的历史读物或历史学著作,而是实现教学过程、达到教学目的的特殊脚本。教师依据这个脚本开展教学活动,学生凭借这个脚本获得知识和能力,陶冶意识和情操。”因此历史教科书应慎重选择。“第一步就是看他是否明白而确切。此外要研究书中观察点是什么,所附的地图、图画等好不好,所附的参考书是否适当,所附的问题或大纲之类是否有用,目录好否,文字如何,等等。”此外,最切要的是历史教科书要实现历史的教学目的,即尊重历史,“活现”历史,如实反映历史的真实面目,“传人适如其人,述事适如其事”。
此外,参考书的选择也同样重要,要以我们历史教学的目的作为标准。具体说来,标准有五“第一为‘活现’过去。第二为补充材料。第三为激起兴味。第四为涉猎历史的名著。第五为说明历史研究法。”综合以上几点,才是理想的教学范本。目前高校使用的统一教材是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马工程重点教材《中国近现代史纲要》(2015年修订版)。围绕教材,编著了大量的教辅资料,如何选择适合的教辅资料,给学生作为知识的扩展和补充,亦可遵循以上各法。
五.理论与实践:教学评价的多元标准
教学评价是整个教学活动的最后一环,也是衡量整个教学效果的重要一环。如何让教学评价真实反映教学活动的成效,符合教学目标的要求,体现教学主体和教学客体的参与度与认知度,笔者认为应该在评价标准的设置上下功夫。教学评价不仅考核教学客体的理论功底,更应该考察其实践能力,实现教学评价的多元化。
当前很多高校在教学评价环节,注重对学生知识层面的考核,忽视学生实践能力的测评,这是不完整的。对此,何炳松在《历史教授法》中就曾主张历史教育应为现实服务。历史的功用“在于帮助我们明白我们自己的现状,所以历史对于我们是一种常常变化的东西。”因此我们要随着时代的变化,不断充实自己对于过去的认知,从而使过去能够“活现”出来。“活现的方法,不一而足。最好而且最简单的,当然是能够‘亲临其境’。”因此,教师应充分利用本土资源,引导学生走出去进行探索和思考,感受真实的历史情境并记录心得体会,这才是所谓“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题中要义。
此外,何炳松还谈到历史教师应首先充分利用地方风物志和本地历史遗迹,包括古碑刻、古建筑、地方志、档案、文史资料、口述资料等,帮助学生明白本地区的历史,然后拓展开来,“帮助学生明白其他各地方的历史。”“假使一个地方有一个历史博物馆,那更便利了。……好的博物馆应该将所有古物依年代的次序陈列起来,而且应该将有用的古物供给学校教师讲授之用。”金华博物馆在这方面就走在前列,它与我校已建立合作关系,是我校的一处校外实践基地,学生在那里可以感受到金华的历史风物,将所学和所见融为一体,融会贯通。另外金华还有许多历史遗迹可以作为实践教学的素材。如侍王府,在讲授《天平天国农民战争》这部分内容时,就可以引入金华乡土史资料和引导学生参观金华当地历史遗址——侍王府,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让学生加深对相关知识的理解和领悟,从而形成一种独特的历史视角和历史思维。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英语论文论何炳松教育理论对中国近现代史教育的意义(2)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