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王崧舟老师《长相思》一课,立足于“课文”,在文本的原生价值中筛选出最关键的教学价值,他的词解方法与中国古典文论中的气象浑成不谋而合,在解词中尊重词的不可解,保护了词的“完形”。本文从这堂课的优缺点出发分别提出了自己的两点看法。
关键词:原生价值教学价值完形律王崧舟老师执教的《长相思》在小语界被奉为经典一课,在这节课上,我们看出王崧舟老师浑厚的国学知识,丰富的教学经验,机敏的教学智慧,“诗意语文”在他这堂课上更是得到充分的诠释。
王崧舟此课例的出彩之处我认为有二:
一.在教学中区分了文学文本与课文的不同,寻到原生价值与教学价值的对立与统一
当我们把《长相思》作为文学文本解读时,需要全面解读出他作为文学文本的原生价值。《长相思》是一首词,我们要从词牌、词谱、词韵、词的平仄对其进行形式上的解析之后,进入到词的内容解析。“山一程,水一程”,前一程是山,后一程又是水,用两个“一”作回环往复之用,形式回环往复之间为情感造势形成空间的绵延悠长,概括了行经的万水千山,极喻长途跋山涉水的艰辛。“身向榆关那畔行”点明去向是山海关,“那畔”二字显出作者离家为客的无奈,“夜深千帐灯”夜深人静时放眼望去,营盘遍布,地上数不清的点点灯火,与夜空的满天星斗交相辉映,壮阔无垠。此句写出了巡行的气魄和阵势,漫山遍野的灯火,展示出空间的无比辽阔,让作者感到自己的渺小与现行时空的陌生与距离,令作者顿生迷离的情思。词的上阕雄伟热闹,描写千军万马跋涉山水,浩浩荡荡向山海关进发,声势甚盛。入夜,营帐中灯火辉煌,宏伟壮丽,王国维称之为“千古壮观”,而“夜深千帐灯”这雄伟的场景,更反射出征夫凄清寂寞的乡愁。“夜深千帐灯”既是上阕感情酝酿的高潮,也是上、下阕之间的自然转换。这种思想的喟叹自然流转到下阕,词的下阕思乡心切,孤单落寞。“风一更,雪一更”同样用回环往复的写法,写出风雪之烈,环境之苦,风雪声扰,使无法如梦,心醉而归梦难成,不由得生出怨恼之意,更加思念远方的故乡,不由地发出深深的感叹“故园无此声”。读到此处,我们不由得问一句故园真的“无此声”吗?故园也有风雪,来句却说“无此声”,将旅人怀乡的离情别绪写到极致,细细品味才惊觉这末句似不符合事实而符合情理。
纵观全词,纳兰性德用昼夜对比、动静对比、内外对比、空间对比、哀乐对比五重对比中表现旅人怀乡的主旨;又用重章叠唱的手法,卒章显志;全词几乎句句入韵,eng韵半开口,eng韵刺激人的情感,又因是平声韵是有拉长情韵之用。
当《长相思》作为课文时,就要对其进行的文本解读进行教学内容上的选择。张秋玲说:“唯有如此,教学的针对性与指向性才能明确,否则编选该文本的教学价值就会被湮没在眼花缭乱的多元价值中,有悖于课堂教学针对性与指向性的原则。”梳理王崧舟教学环节时,发现他紧抓三个点来设计自己的课堂:“借助注释,读懂词意”;“展开想象,读出自己”;“互文印证,读透词心”。从他的三点主要的教学内容上,我们可以看出他在处理《长相思》这一课文时,根据长相思在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一课所承担的语文教学任务和价值,在《长相思》原生价值解读的基础上做了合适的教学内容选择,他的选择说明他是分清了文学文本与课文之间的区别,只有区分了这二者的区别,才能在解读时考虑到课文与文学文本所面对读者的不同,会在原生价值与教学价值之间的寻到二者的对立与统一。
二.找到正确的教学途径,在词的可解与不可解中求和,带着学生去阅读、意会
1.遵循“完形律”
王崧舟在词解的过程中,遵循文本解读的“完形律”,正如德国美学家谢林说的,真正的艺术品中个别美是没有的——惟有整体才是美的。艺术的整体是美的第一要素。我国的古典文论中更是注重气象浑成,浑成即浑然天成,讲究整体感和生命感。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英语论文王崧舟《长相思》教学课例评析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