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检验效果不是绝对的。受自身社会和历史的局限,实践的检验作用具有不确定性。实践必须在自身发展、完善的动态过程中不断地进行反复的检验,才能证明真理的科学性。列宁指出:“实践标准实质上绝不能完全地证实或驳倒人类的任何表象。这个标准也是这样的‘不确定’,以便不至于使人的知识变成‘绝对’,同时它又是这样的确定,以便同唯心主义和不可知论的一切变种进行无情的斗争。”④当然,这不是怀疑实践的检验标准,而是须辩证、发展得看待检验的过程和结果,并且承认真理自身也是一个发展、显现、被掌握、被凝练的过程,不能定论过早和绝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真理性检验的科学态度和方法即坚持实践发展与真理检验的双向互动原则。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定位、凝练、宣传和推广须是一个谨慎而认真的过程,因为这同时也是其真理被反复推敲、辨伪存真的检验过程,作为检验依据的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实践是一个历史推进的过程,实践的永恒性决定了理论必然的无限性,所以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绝不是到此为的一个封闭系统,至今而言,对其任何真理性的过高定论和夸张赞扬都为时过早。
同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检验经得起理论思维和逻辑证明。对真理检验的理论思维和逻辑证明与实践标准并不矛盾,二者是统一的。人类理性的逻辑证明为实践检验提供指引、力量和信心,以完成最终的实践证明,使真理由特殊走向普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践检验,首先须从逻辑思维中界定检验的对象,方式,标准等基本的理论问题,经过实践的检验历程,并最终得出检验的理性结果。再则,还须运用人类理性和逻辑思维去探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文化渊源和历史逻辑,更加确定其真理价值。从文化渊源来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华民族思想观念在流变过程中固存的元气,传统文化与世界文明是其内外循环的血液和能量给养。就历史定位而言,于纵向角度,它建立在对资本主义价值观批判分析的基础之上,是人类社会发展至共产主义第一阶段之社会主义阶段当下的核心价值观,这是人类首例。于横向角度,它与其它人类价值观既对立又共存,共同构建了多样性的人类价值系统。一方面,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引、中华优秀文化的资源给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成功实践,这些条件铸造了独一无二的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另一方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人类其它价值观共属于人类一般价值观,只是各自的基础和所属的主体不同,二者之间可以互相借鉴吸收。就理论定位来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回答了非常迫切和重大的理论问题:“建设什么样的国家、建设什么样的社会、培育什么样的公民”。这是继我党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及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及如何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及如何发展”的重大理论问题之后的又一次理论的突破和创新,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结晶。在意识领域,它勾勒出具体而温馨的未来社会图景,涵盖宏观、中观和微观各个层面。同时,它又引出一个重大实践问题——如何“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因此,这也是一个实践的课题。
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真理性的发展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是静止、封闭、终结的理论形态,而是发展、包容、开放的理论形态。24字最简明概括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精髓,但是它不是一个封闭系统,其内容还将被逐步发展、延伸而走向系统化。处于世界多样文明争鸣的背景下,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发展变化的历程中,面临国内国外众多价值观的冲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然不断衍生和发展,这也是其生命力之所在。如若以为它已是今日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绝对真理,这只能是幻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人类真理认知绝对性和相对性的统一,发展性是其基本特性。毛泽东指出:“马克思主义者承认,在绝对的总的宇宙发展过程中,各个具体过程的发展都是相对的,因而在绝对真理的长河中,人们对于在各个一定发展阶段上的具体过程的认识只具有相对的真理性。无数相对的真理之总和,就是绝对的真理。”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人类真理的最终体现必然依靠人类历史之社会主义事业的成功实践,因此,也便彰显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历程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理论发展的同一性,二者不断发展、进步的历史过程是互动的同一过程的两个维度,是各自发展线条中以理论创新为标志的各个阶段的总和。
引文注释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第254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16页.
③列宁全集(第23卷).中文第一版,第279页.
④列宁选集(第2卷).第142页.
⑤毛泽东选集(第1卷).第272页.
(作者单位:东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部、内蒙古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英语论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真理性探源(2)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