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爱莲
摘要: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结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论真理性以确定的客观来源为依据,使其摆脱理论的主观幻想和简单套用等种种可能;以人民作为理论凝练和发展的主体,使其摆脱了理论的抽象而走向生活实际;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为检验和发展的依据,实现着理论的发展和超越,彰显出与时俱进的真理品格。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关键词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真理性;探源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结晶,彰显着真理的力量,根源在于自身的理论真理性。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真理性探源,既是马克主义中国化发展的理论需要,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发展的现实课题,是培育、认同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逻辑前提。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真理来源的客观性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容怀疑、否认和替代,因为作为真理其来源是客观的,这首先表现为内容来源的客观性。就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而言,其价值判断的根源在于客观事物之间、客观事物与人之间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三者之间关系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而客观历史地存在着,人类社会的生存、发展与演进即是三者关系协调发展的过程。人类价值观的形成虽然依靠主观能动性的发挥,但无非是对三者关系的接近、复写和反映,而不论去不去认识,作为认识对象的三者关系早已客观存在。所以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凝练、宣传和推广之前就已客观存在这是不争的事实,人类能做到的只是对其进行的后天理论加工。其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凝练过程是客观的,即于客观实践过程中产生,表现为主体接近、复写和反映客体的条件、方式和程度均是客观的。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凝练过程即是探索、找寻中国历史文化积淀的,于当今最活跃、积极、强劲、集中的社会价值判断准则和规律,对其客观认识和真理把握必须实事求是,容不得半点掺假、主观添减或歪曲。如,“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价值观,既蕴含着几千年华夏民族对“富裕”“和谐”的追求,又与世界现代化发展之“民主”“文明”相契合,但是,这绝不是观念的照搬照抄、简单套用。“富强、民主、文明、和谐”价值观的凝练立足于中国当前社会主义实践探索,以国家建设的客观事实和发展程度为现实依据,并以同时期人类社会发展的价值判断为内容,吻合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和趋势,不夸张、不冒进,也不气馁,实事求是,做到了主客体的辩证统一。最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主观形式和客观内容的辩证统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容表现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24字内涵应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而现实的存在,是对国家、社会和个体三个层面关系的主观反映,是主观能动性作用之下对真理之客观存在概括和凝练的成果形式。因此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观形式与客观内容并不矛盾,相反,主观形式是对客观内容的表现,二者之间是辩证统一的。
另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持一元论的真理观,其地位不可替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论认识来源于当前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实际,且只能从这个实际出发。在中国社会发展历程中有过核心价值观的多种内容表达,如传统价值观、五四进步价值观、革命价值观等,但每一价值观都是特定时代的产物。在价值多元化的今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对多数人的社会价值观的最核心表达,是对众多价值观的筛选和提炼后的最佳组合整体,即“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和价值观念的最大公约数”,具有任何分散的、个体的价值观无可替代的功能,也便决定了其无可替代的历史地位。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真理性的人民主体地位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人民的价值观,它不被任何个人或特权者所占有,不依赖于谁发现、谁掌握和怎样对待,它为全体人民所共有。作为人类一般价值的一部分,它满足全体人民共同的心理追求。作为真理,其规律作用的发挥对于全体人民均适用。正如同“真理面前人人平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面前亦人人平等,人人坚信和践行它,整体和个人的利益都会得到满足,相反,若有人践踏或违背它,则会使个人与集体的利益受损。如“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真理规律作用对于任何个人而言,都是达到个体与国家、社会、和个体良性关系的最佳价值选择,若背道而驰则利益共损,不论职业、年龄、地位、性别等差异一律适用。
但是作为人类一般价值观,其真理的价值具备阶级性和民族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华民族的价值追求。在人类发展历史上,涌现出多样的、自身不断发展和超越着的价值观,它们对不同群体、民族和阶级发挥的价值作用不同,如,劳动价值论对于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的价值意义是不同的。因此表现出真理价值的民族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现出东西方不同的真理价值追求,如“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等内容在中西不同的语境、政治制度、文化背景、民主程度之下,其内涵是不同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脱胎于中华文明之社会主义文化的母体,其价值属性是为无产阶级服务的,对于无产阶级的价值意义最重要。同时,无产阶级即代表人类的大多数,直至国家消亡、阶级消灭,共产主义到来,它便代表整个人类社会的全部,因此,其无产阶级的价值属性与人民性并不矛盾。无产阶级能够达到阶级性和科学性的高度统一,因为,“科学愈是毫无顾忌和大公无私,它就愈加符合于工人的利益和愿望。”①
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真理性由实践进行检验
客观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马克思认为:“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真理性,这并不是一个理论的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即自己思维的现实性和力量,亦即自己思维的此岸性。”②只有实践才能够把主观和客观联系起来,把真理和实际联合起来,且具有唯一不可替代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检验的标准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一方面,实践是客观物质性活动,这是恒定不变的,并且它能使真理变成为直接的现实,所以用客观物质性的实践来检验最恰当。另一方面,实践应是社会中各种人不同的个别活动相互联系、制约的总体,即历史的发展着的社会实践的总和。因为这些活动的联系、对立或是对抗,可以全面得检验真理。“在社会现象方面,没有比胡乱抽出一些个别事实和玩弄实例更普遍更站不住脚的方法……如果从事实的全部总和、从事实的联系中掌握事实,那末,事实不仅是‘胜于雄辩的东西’,而且是证据确凿的东西。如果不从全部总和、不从联系中去掌握事实,而是片段的和随便挑出来的,那末事实就只能是一种儿戏,或者甚至连儿戏都不如。”③如上所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在它于2012年提出和被凝练、宣传、推广之前既已客观存在,即存在于较之提出更早且共同推进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之中。因此,检验的最好标准便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这个历史的社会实践应包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建设等方面,这些方面取得的成就举世瞩目,已被定义为“中国模式”,它证明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科学合理性。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英语论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真理性探源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