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钰桐
摘要: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在漫长的社会历史实践中融合而成的,它是中国文化历史上占主导地位的文化思想和价值观念的总汇。其悠久的历史和精深博大的思想,特别是家国同构、天下为公等集体主义雏形的基本观点,体现了中国社会主义集体主义价值观的精神,对当代建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都是极大的推动力。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关键词 :中国传统文化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一、传统文化的精髓与集体主义
文化是事物错综纷杂的一种现象,是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它的本质是社会意识形态。中国传统文化呈现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状态,不仅包括儒家思想,还有道家、墨家和法家等诸家文化。两千多年以来,各种思想相互碰撞,相互融合,并且在各自的独特领域里形成了各自特有的文化价值体系。然而在各种价值文化思想从兼容并包到最后定位的形成过程中,产生了中国传统文化价值观专属的本质特征和理论体系,“礼之用,和为贵”便是儒家社会政治价值思想的内核,由此追求“整体至上”的价值取向最终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价值思想的精髓,在中国历史文化发展进程中一直占据主导地位。
集体主义是指个人隶属于某个共同体,个人应该对集体尊崇,在这个共同体系中,集体的利益高于个人的利益。“人只有在相互作用之下,才能使自己的情感和思想焕然一新,才能开阔自己的胸怀,才能发挥自己的才智。”[1]集体主义的核心思想是重视集体的力量,以爱护集体为荣,强调组织成员之间相互关心、相互帮助。“社会主义集体主义价值观统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正是社会主义集体主义价值观的进一步展开与完善。”[2]
二、传统文化中集体主义的主要精神
中国传统文化崇尚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家族集体文化,家中有一家之主,国家有一国之君,作为国民必须遵从听命于国君,而国君的全部社交活动也必须是为群体谋利益的。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思想中之所以强调整体意识,其根本价值追求就是要在个体与个体、个体与整体之间建立一种高度的社会和谐。可以说,和谐是中国传统文化价值思想的最高原则。
1.大公无私的爱国主义精神
儒家思想宣扬先公后私、大公无私和先国后家。这种尚公的集体主义为古代爱国思想萌芽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伦理支持。中国传统文化强调大公无私,强调社会整体利益优先,个人利益之后。西汉的李广、霍去病,南宋著名的民族英雄岳飞,他们克己奉公,鞠躬尽瘁,当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有冲突时,毅然选择服从国家的利益。中国古代天下为公、天人合一的道德规范和先公后私的整体至上的思想价值取向突出全局利益高于局部利益,突出中华民族以小我换大我,以小家换大家的思想品格,孕育着集体主义和爱国主义的核心价值观。这种爱国主义情怀的光荣传统源远流长,汉朝贾谊的“国而忘家,公而忘私”,伟大诗人陆游的经典爱国名句“位卑未敢忘国忧”,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以及鲁迅的“我以我血荐轩辕”等爱国情操无不被华夏儿女吟诵传扬。千百年来,国人就以崇高的爱国热情和无限的效忠来履行着自己对祖国的责任担当和义务,并且在报效祖国、建设祖国的社会实践中践行自己的承诺和实现自己的最高人生价值。爱国主义精神熏陶着一代又一代的仁人志士,也为中华民族的进步提供了巨大的精神支持,是我们国家发展的不竭精神力量支柱。这种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怀也激励着世世代代的炎黄子孙,他们为中华民族的统一团结和国家的独立繁荣以及进步发展进行了不懈的奋斗。
2.以民为本的民本思想
人文色彩浓厚的民本思想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印章中也是显而易见的,这是一种注重民生的人文主义情怀。孔子把人的本质归结为“仁”,他创立儒学思想的核心内容之一就有“仁者爱人”。孟子继承并发展了孔子的思想,明确提出“民为贵,君为轻”的治国理念。《荀子·王制篇》中有这么一段话:“庶人安政,然后君子安位。传曰:‘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意思是说统治者就像船,老百姓如水,水既能让船安稳地航行,也能将船推翻吞没,沉于水中,充分肯定了百姓的根本地位。《尚书·五子之歌》中讲道:“民为邦本,本固邦宁。”指的就是百姓是国家的根本和基础,唯有百姓富足安康,国家才能和谐稳定。近代资产阶级领袖孙中山先生也明确提出“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倡导民本思想。民本思想的理念在我国传统文化发展过程中源远流长,是传统文化中重要的思想资源。种种民本思想体现出我国社会文化从古至今都紧紧围绕拥护集体、重视集体、注重组织成员内部的和谐发展为轴心。
3.家国同构的集体主义精神
《韩非子·忠孝》说:“臣事君,子事父,妻事夫,三者顺则天下治,三者逆则天下乱,此天下之常道也。”整体主义是与个体主义或个人主义相对立的价值原则,在人与社会的关系网当中,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理念倾向整体性思维,显示出一种明显的整体性特征。在传统儒家思想体系中,个体是捆绑在宗法血缘关系的纽带上的。家国一体的宗法制度与我国传统文化价值思想有着亲密的联系,古代中国宗法制度的这种社会结构的本质特征就是家族本位的观念。在宗法制度的庇护下,家族成为社会的基本细胞,并延伸至整个社会领域,使得社会成为放大了的家庭,从而形成了家国同构、天下为公的这种社会形态。家中有国、国中有家的这种“天下国家”的思想必然重视家庭利益、家族利益、国家利益,而把个人利益置于他们之后。所谓的“以天下为一家”的传统文化价值观念意味着要从家的关系来认识和创建天下的社会准则和规则秩序。一个家庭如果仁义,这个国家也会仁义;一个家庭懂得谦让,这个国家也会胸怀宽广。
三、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集体主义思想对核心价值观的启示
“礼之用,和为贵”,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思想元素,主张用“天人合一”的思想来处理个人与个人、个人与社会、个人与自然的各种复杂关系,而体现在现代社会中就是和谐友善的价值取向。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也提出,“紧紧围绕建设美丽中国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加快建立生态文明制度,健全国土空间开发、资源节约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的体制机制,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现代化建设新格局”。这是传统文化思想之于现代文明的实践,以和谐友善的态度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英语论文中国传统文化的集体主义思想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