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超越现代性的、为了使人成为“真正”的人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教育,是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最新体现,正如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所述:“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就是为了实现“人之为人”目标而努力的,因而,大学生领导力培养和社会核心价值观在终极目标上是一致的。
二、大学生领导力培养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融合途径
1.深度解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其全球性视野、前瞻性理念引领大学生领导力培养理论研究
伴随着全球化、文化多元化的到来和移动互联网技术的日新月异,世界各国不仅致力于构建自己国家的价值观,更是主动、有目的地在全球范围内推销自己文化和价值观,增强自己的国际影响力。那些在经济、政治、文化上实力强大的国家,更是借其实力强力推行其价值观,比如美国。每个国家都必需注重和加强本国文化和价值观的建设,否则,就真如鲁迅先生所言,“长此以往,国将不国”,如20世纪80-90年代的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为了不步苏东剧变的后尘,世界范围内,各个国家都在想方设法保护、推行自己的思想和文化,即便结盟也在所不惜,比如欧共体、东盟等。在意识形态斗争风起云涌的当今世界,作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要想继续前行,我们必需打造出具有中国本质特色的、能引领世界发展潮流的价值观。
全球各地之所以如此大张旗鼓地挖掘、宣扬、推销自己本土文化和价值观,这和美国推行的文化战略有关,但更深层次的原因是科技进步带来的全球化以及世界各地本土文化对全球化带来的世界同质化的反应。随着科技日益更新,全球化带来的同质化会趋强,本土化会日渐式微。正确、深刻解读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需具备这种全球性、前瞻性的开阔视野,汲取世界文明给养,方能心领神会,积极培育和躬行实践。
大学生领导力研究,即一特殊个体(或群体)某方面能力的研究,据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论,需纳入人的本质范畴内探讨,否则即是有名无实,无异于异化的职业技能培训研究。大学生领导力研究,首先应分析其社会属性,因为领导力根基于社会(领导及领导力本身就属于管理学范畴),可以说社会属性是领导力的本质属性,大学生领导行为是其社会性本质丰富多彩的展现。因而,分析当今大学生所处特定时空背景、社会发展状况及社群特征等(社会属性)对研究大学生领导力而言已为必需。但是,仅研究这些还远不够,因为在当今科技发达、全球一体化进程加速的时代背景下,“社会”概念的范畴早已突破其地域界限,因而大学生领导力培养,其“社会属性”的内涵和范畴将更加多样和广阔,全球性意识也必然要纳入社会属性范畴。也唯有如此,我们培养出的“领导者”才能和世界上任何国家的领导者相“媲美”,才可能培养出“全球的领导者”。正因如此,我国大学生领导力研究和实践才比我国历史上任何时代更加凸显其意义和价值,更加具有现实性和紧迫性,因而也更需革新的、前卫的、科学的理念去引领大学生领导力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社会属性终归于社会意识、意识形态,意识形态虽多样,但终属于“思想政治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也是一种意识形态教育,而且是集中国优秀传统和世界文明精华的一种“核心”价值观,更是其他价值观的渊源和“内核”,因而,应当成为大学生领导力培养的指引理念、价值精髓。
2.革新高校课程内容和制度设置,拓展大学生领导力培养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主渠道空间
大学生领导力培养,需多学科理论和实践支撑;开展大学生领导力教育,高校就需要开设相关基本课程,保障相关师资基本要求。就目前国内高校的课程设置而言,不符合大学生领导力培养要求。以大学生领导力培养教育走在全国前列的上海理工大学为例,就没有开设《国际关系学》《国际政治学》等专业和课程以及师资设置,而这些课程的学习能开阔大学生视野,培养其全球性意识。
大学生领导力教育基本要求,需制度化形式给予明确规范、保障。大学生领导力培养不是一蹴而就的,其特定时代背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及特定主体身份、特征(基本脱离社会生产实践)注定了在短期内是不可能取得理想效果的。当代大学教育是“异化”的——不是大学生主体真正诉求的,为克服“异化”,就需科学规划大学生领导力教育,充分论证,以制度化形式规范对大学生领导力教育的基本要求,提升大学生领导力培养的实效。正如马克思所说:“批判的武器当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质力量只能用物质力量来摧毁……”以复旦大学为例,该校为综合性大学,开设了有关大学生领导力教育的基本课程,但这些课程对所有大学生而言并未纳入通识课程。笔者建议,有关大学生领导力教育的基本课程,应该以制度化形式明确纳入大学生四年课程计划,拓展大学生领导力培养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主渠道空间。
3.以大学生领导力教育载体为依托,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长效机制
充分利用第一课堂主渠道途径,增强理论教育的广度和深度。对第一课堂而言,大学生领导力教育是多学科教育,每门学科都有严格的考核目标、标准,这给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提供了最佳载体。在第一课堂中以灵活多样的形式融入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以第一课堂的要求和标准进行考核、反馈和提高,这也是最直接的教育方式。
合理利用第二课堂形式多样的载体,提高实践教育的实效性。对第二课堂而言,可制定统一的、基本的考核标准或开展相关的、大学生喜闻乐见的例行竞赛来取得相应实效。以大学生社团为例,可制定每学期或学年的考核标准,在标准中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社团活动实践中提升大学生领导力;或在每学期或学年开展评选“年度最佳社团”“年度最佳社团领袖”等活动来督促、鼓励大学生开展形式多样的社团活动,通过获奖同学,彰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指引大学生前行方向,通过竞争激励他们提升领导力。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作者单位:上海理工大学出版印刷与艺术设计学院)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英语论文大学生领导力培养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融合研究(2)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