闫小磊
摘要:唯有以全球性视野、前瞻性理念来指引大学生领导力教育,方能培养出能和其他任何国家相媲美的“时代引路人”;深度解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会发现其光芒万丈、包罗万千,大学生领导力培养之所需,必能充分给养;两者结合,同心并力。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关键词 :大学生领导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领导力是指具备坚定的信念,能够唤醒个体或群体内心或灵魂的自觉,且能凝聚、引导、组织团队或群体朝积极有效的方向(或实现某一共同目标)集体前行的能力,准确说领导力是种综合能力,是智慧、勇气和魄力的集成和瞬间绽放,是英雄或领袖的化身。我国领导力研究专家陈彬认为,领导力存在于我们每个人的基因之中,我们都具备成为领导者的潜力;领导力从远古走来,还将一路向前。大学生领导力教育是一门跨学科教育,以美国为代表的发达国家的研究和实践走在世界前列,已取得良好实效,目前国外关于这方面的研究仍方兴未艾。国内大学生领导力培养的研究起步于本世纪初,近十年来,国内很多高校根据自己实际情况积极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在这方面的研究取得了很大进步,但这些探索更多停留在浅层次的实践层面,理论探索和研究薄弱。研究大学生领导力培养的高校基本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各自研究成果有交集,但缺少足够的沟通和交流,以致无法形成有关大学生领导力教育的共识,更无法在理论层面进行深层次探讨、交流和研究。
面对激烈的竞争和急剧的社会、技术变革,高校培养的人才必需能够快速适应、直面挑战、果断应对、引领时代。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必需具备这样的能力,唯此,才能担当大任、不辱使命。这就需要高度重视、强化大学生领导力培养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实践探索国内很多高校已有丰富经验积累,理论研究才刚刚起步、迫在眉睫。笔者查阅过国内有关大学生领导培养的研究文献,大都体现为多维度、多学科的特色研究。既然大学生领导力培养是一门跨学科的科学,就不能仅停留于微观层面,必需宏观和微观相结合,唯此,方能从整体上把握大学生领导力培养的脉络,探寻大学生领导力培养的本质;才能更全面地勾勒出大学生领导力培养的基本维度,论证大学生领导力培养的思路和途径。
笔者认为,大学生领导力培养的理论研究应该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相融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也具备引领大学生领导力培养的理论研究资质和品性。
一、大学生领导力培养理论研究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共通性
1.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大学生领导力培养理论研究是应然之义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本质及特性决定了其社会地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价值体系的内核,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价值体系是具有中国特色的意识形态教育,放眼全球,也是当今世界最先进的价值理念指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根基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吸纳世界文明精华的一种价值观,是经过实践证明的人类智慧结晶,也是中国人民引领时代做出的具有前瞻性的历史性选择,更是其他价值观的渊源和“内核”。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在全社会范围内进行的中国特色的意识形态教育。
大学生领导力培养理论研究的主题需求、角色定位注定了其必需接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指引。大学生领导力培养理论研究不仅需要多学科的微观理论支撑,也必需有统摄全局的、具有前瞻性的价值理念指引,否则,我国大学生领导力培养理论研究就会陷入“支离破碎”“永远是学生”状态。我国高等教育目标是要培养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大学生领导力培养理论研究和教育实践是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一部分,因而,必需接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指导。
2.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能够扬弃大学生领导力培养理论研究的现代性困境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超越现代性(超越我国当今社会发展阶段——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社会主义价值体系内核,能够对当代社会实践发展进行前瞻性的指引,破除我国当今时代各种社会实践的现代性困境。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但这种反映具有滞后性。我国是跨越资本主义社会直接进入社会主义社会的国家,我们的社会意识(社会主义价值体系)不但不是滞后的,而且是具有超前性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超前性更具体是指对资本主义社会意识(现代性)的超越。
我国虽能跨越资本主义社会形态直接进入社会主义社会,但必需实现生产力的高度发达。对任何一个国家、社会而言,生产力发展的历程是根本不容跨越和逃避的。因而,我们就不得不借鉴资本主义社会一切可以利用的先进文明成果,但在借鉴、交流、学习、发展过程中,无法回避现代性及其对社会的影响——现代性困境。大学生领导力培养理论研究处于我国急剧推进的现代化进程中,当然也会面对现代性困境,然而,富有前瞻性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能够指引我们应对现代性带来的挑战。
3.大学生领导力培养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效途径
实践性、长期性、多学科性是大学生领导力培养课程的鲜明特征,其课程特性决定了其能够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有效载体。大学生领导力培养课程是侧重实践的教育活动,国内很多高校甚至建立了多个实验室平台(如上海理工大学建立了“沟通与表达”“心理宣泄”“演讲”等实验室)。大学生领导力培养也是一跨学科、多门类的教育实践,如礼仪学、演讲学、心理学、国际关系学等。大学生领导力培养更是一项长期的教育实践,领导力的养成,需要多学科支撑,更需要理论素质积淀,不是一蹴而就的。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全社会性的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项周期特别长、任务特别艰巨的工程,需要全社会多渠道、多载体合力来参与、实施。在大学生领导力培养理论研究中做好顶层设计——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念、精髓,双方都能取得更好的实效。
4.大学生领导力培养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在终极目标上具有高度的一致性
大学生领导力培养,从表象来看是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从根本上讲是教育引导人向其本质的回归,正如清华大学经管学院院长钱颖一所言,“如何培养真正的‘人’是中国教育首要问题”,真正的“人”也即人的本质。马克思认为,“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是人的现实性本质规定,想准确、深入地研究大学生领导力培养,就必需把大学生放在社会关系中(现实性本质规定中)研究。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英语论文大学生领导力培养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融合研究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