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本质是社会关系的总和,现实中的每一个人在追求幸福的过程中都必然会涉及社会的整体幸福,两者之间该如何协调也是我们在追求幸福的过程中必然要学会面对的。首先,以人为本的幸福观承认并且充分尊重每个人追求幸福的权利。马克思主义幸福观是人民的幸福观,是大众的幸福观,它积极拥护个人追求幸福的愿望,并把它看作推动社会整体幸福工程建设的重要力量,因此,社会应当关心每位成员的小幸福,并努力为其创造条件。其次,以人为本的幸福观主张社会的整体幸福高于个人幸福,对个人幸福的追求要融合于整体幸福之中。马克思恩格斯在论幸福时曾经说过,“历史承认那些为共同目标劳动而使自己变得高尚的人是伟大人物,赞美那些为大多数人带来幸福的人是最幸福的人。”[6]由此可以看出,我们在追求个人幸福时,不仅不能因为个人的一己之利而损害整个社会的利益,更重要的是要努力为整个人类社会的幸福贡献自己的一己之力,这才是马克思主义幸福观的终极追求,是个人获得幸福的最高境界。
(三)将道德培养作为实现幸福的前提和保证
1.道德是个人实现幸福的必要条件。第一,它可以帮助人们把握幸福实现的方向。马克思将人类把握世界的方式分为科学精神的方式、艺术精神的方式、宗教精神的方式和时间精神的方式四种,其中道德是以实践精神来把握世界的[7]。道德作为善恶评判的标准,它会告诉人们什么样的人生最理想和最幸福,让人们在一定的尺度之内去努力,从而在追求幸福的道路上充实而有意义。第二,它教会人们合理控制欲望,增加幸福感受。欲望作为一种驱动力,它的满足有利于幸福的实现。可是现实生活中,很多人会因为一时的贪婪而走向另一个极端。而道德作为对理性的确认,是合理控制欲望的最佳手段。所以,我们要学会运用道德将阻碍幸福实现的欲望控制在可接受范围之内,从而促进幸福的实现,提升幸福感。
2.高尚的道德有助于人们提升幸福感。道德作为调节社会规范的总和,不仅反映了社会生活的应然状态,体现人的主体性追求,而且是调节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重要手段。所以,人们在对应得利益的追求过程中,道德会不断地激励和督促其做到知善从善,这种有道德的行为不仅对自身来说是一种持久而深刻的幸福,而且有助于他人和社会,是一种高层次的幸福。
参考文献:
[1]孙穆义,徐道喜,邵永生.新生命伦理学[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3.
[2]严标宾,郑雪,邱林.主观幸福感研究综述[J].自然辩证法通讯,2004(2).
[3]李泽厚.实用理论与乐感文化[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8.
[4]曾红,郭斯萍.“乐”——中国人的主观幸福感与传统文化中的幸福感[J].心理学报,2012(7).
[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7.
[6]李嘉美,等.幸福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
[7]闵绪国.马克思主义幸福观论析[J].学术短论,2012(2).
[8]高良,郑雪,严标宾.幸福感的中西差异:自我建构的视角[J].心理科学进展,2010(18).
[9]李煌明,李红专.传统之“乐”与人生“幸福”[J].船山学刊,2008(69).
[10]方世南.和谐社会与以人为本的幸福观[J].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2006(3).
[11]张玮,何贵兵,成龙.中国文化价值观与中国人幸福感的研究综述[J].心理研究,2012(4).
[12]邹琼.主观幸福感与文化的关系研究综述[J].心理科学,2005(3).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英语论文论三大幸福观对中国人幸福感的影响(2)在线全文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