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所周知,中华民族是一个承载了五千多年文明史的悠久古老民族,在其历史发展与传承过程中,创造了博大精深的精神财富和文化财富,为全人类的历史进步做出了独特而重要的贡献。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必须以文化来教化和培育人,必须从中华民族的文化财富中汲取精神养分,而不能脱离开自身的文化基因传统。在此过程中,也要注意到如何更充分地厘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来源、逻辑进路等问题,进而将中华民族的伦理价值观念、鲜明时代特色等问题阐释清楚,最终培养我们的文化自觉,树立我们的文化自信。
当然,对待传统文化必须坚持一种科学、理性的态度,既不能抛弃传统,也不能全盘复归。要有鉴别地加以对待,扬弃地予以继承。同时,对待传统文化,还要结合当下具体实际,实现文化的创造性继承与发展。尽管中华文化自身具有明显的优势,但由于其逻辑前提、理论诉求等与西方经济、政治、社会观念具有较大差异,因此,还要注意如何协调和改进中西方文化兼容性的问题。因此,必须按照时代的新特点和新要求,以新的时代精神来诠释和解读传统文化内涵,以新的视角和眼光来对待传统文化,进而赋予、激活传统文化的感召力、生命力和创造力。
诚然,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路漫漫其修远兮,但只有我们有意识地以社会主义主人翁的意识从自身做起,从小事做起,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的“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自觉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自身言行融合在一起,那么,国家、社会的明天一定是光明、美好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也终将实现。
三、“有何意义”:深化认识、凝聚共识、增强自信
社会主义的本质是什么?社会主义应该有一种怎样的价值追求?几十年的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表明,不能仅仅局限于经济领域内的生产力发展,是不是还应该有一些更超越的价值追求?自由、民主等价值观是不是仅仅为资本主义所特有,社会主义的自由与民主是否存在?这些问题,看似抽象,但实际上却关涉现实中方方面面的具体问题。厘清上述问题,是深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究的重要理论前提,同时对于指导社会主义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第一,深化认识。从历史上看,党和国家对何为社会主义以及社会主义的价值目标等问题,曾经有过模糊的认识甚至错误的判断,以至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走了不少弯路。回顾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邓小平指出:“问题是什么是社会主义,如何建设社会主义。我们的经验教训有许多条,最重要的一条,就是要搞清楚这个问题。”[1]116而对于一些人仅仅从马克思主义的个别论断出发的教条主义的做法,邓小平旗帜鲜明地强调:贫穷不是社会主义,发展太慢不是社会主义,平均主义不是社会主义,两极分化也不是社会主义。1992年,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中对社会主义本质的问题做出了总结性的理论概括,他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1]373不难看出,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提出,不仅对于经济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同时,“共同富裕”的目标设定更是蕴含着极其深刻的人文关怀。如果说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提出,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世俗与超越、经验与超验、目的与手段、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内在统一的话,那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提出,则更为侧重的是彰显社会主义的价值性,进而在文化和伦理层面,深化了社会主义的基本内涵。
第二,凝聚共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凝练与提出,正值中国发展进入新阶段、改革开放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的关键时刻。30多年来的改革开放,促使中国社会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人们的利益格局、社会分层、价值观念、生活和工作方式等,都呈现出多元多样易变的特点。不同的利益群体、不同的地区和部门、不同的行业,乃至不同的个体,基于在改革进程中所处的地位和所获得的利益的不同,对改革的评判、期望和态度有着较大的差异。从指导思想上看,多数人认可、支持和赞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但极少数人批评中国走的是“中国特色资本主义”,认为中国最终要走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道路。一部分人不能理性地、客观地、辩证地看待改革中出现的不足和问题,以至于开始嘲讽甚至诋毁改革开放事业,企图从根本上否定社会主义制度。
有必要指出,在价值日益多元的当下,必要的争论和分歧是可以理解的。但如何整合多元的价值,如何最大程度地凝聚共识,形成改革的合力,共同解决社会主义发展中的问题与挑战,这是当前价值引领和顶层设计必须高度重视的问题。显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提出,正是针对上述挑战,从思想和文化层面予以回应的重要举措。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分别从国家层面、社会层面、个人层面为改革开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指引了正确的方向,并通过通俗易懂的方式,在社会各界、广大群众中普遍传播,整合多元价值观念,统摄复杂社会意识,形成了强大的精神动力和精神纽带。
第三,增强自信。当今时代的国家间竞争,不仅体现在经济、军事、科技等“硬实力”层面的竞争,还体现为文化“软实力”方面的竞争。2013年,习近平同志在主持中央政治局第十二次集体学习时指出,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对于实现“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以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重大的意义。大致来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提出,将在很大程度上推进国家文化软实力的建设,进而提高国家的综合国力。其一,和谐、文明、诚信、友善等价值观,均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同时也是其他国家极为重视的重要价值观念。中西方价值观念的交汇与融合,无疑将有利于弥补西方单线条价值观的内在缺陷,进而推动世界各国之间文化的理解和融通。其二,自由、民主、平等、公正、法治等源于西方的价值观的提出,将使中华民族以更加开放的姿态与视野,迎接外来机遇和挑战,吸收先进文明成果。总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仅会增强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增强我们的文化自信和自觉,而且会大大拓展当代中国先进文化在世界的影响力。
2015年9月28日,习近平同志作为联合国会员国的首脑,在纽约联合国总部出席了第七十届联大一般性辩论,并做了关于价值观的重要讲话。习近平指出,有一些价值范畴,不仅是联合国的发展目标,同时也是全人类共同的价值追求,如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等。值得注意的是,这是习近平就任党和国家最高领导人之后,首次明确阐释“共同价值”这一重要论题。实际上,无论是全人类的“共同价值”,还是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都体现了人类发展经验与超验、世俗与神圣、手段与目标之间的重要逻辑关系。进而言之,中国要实现国富民强、民族复兴的伟大中国梦,就必须重视文化建设,尤其是价值观建设。当然,这不仅是中华民族孜孜以求的奋斗目标,同时也是全人类共同的前进方向。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英语论文深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究的三个重要问题(2)在线全文阅读。